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其实生活才不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呢
释义

其实生活才不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呢

其实生活才不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呢

“有一件事情是真的:有一天你会走向死亡。有一件事情是假的:人的一辈子只能活一次。有人活在过去;有人认为自己不会再有新的可能;有些人25岁就‘死了’,75岁才被‘埋葬’。事实上,一个人的一辈子,可以同时是:音乐家、发明家、诗人、厨师、CEO……只要你利用好自己的每一次生命。”

——《雇佣人生》

前两天与一个同事聊天,她感叹工作五六年,生活走进了一个循环的怪圈,心有不甘却无能为力。想做更多尝试,挣脱束缚寻找更多可能;想要改变自己,打破既定的生活模式,但却出于对未知的恐惧,对舆论的压力,还有对自己的不完全接纳,仍然一成不变、一如既往、一丝不苟地在既定模式下过活。

但同事身边,却又总是层出不穷这样的人,他们当年读书的时候成绩不好,没考上“211”或者“985”这样的大学,毕业也没能进入一线的大公司。

但不知怎么回事,在几年的沉浮后,同事身边的人却以一种全新的身份跳脱出来,开公司、做投资、做个人IP,虽然从事的工作看上去充满变数和挑战,但却生活得饱满又充实。

这时,同事不禁开始回顾这些人的过去并对比自己,同为一代人,自己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早九晚五的既定模式,在公司重复地做着早已经烂熟于心的工作,像枚机械的棋子,下了班又像既定模式一般做饭带孩子。这种状态看上去既僵硬又封闭,是一眼望到头的安宁。

有一份外人看上去体面稳定的工作,但这种体面和稳定背后,真实的情况却是自己早已退化成为一个思维纵深单一,视野狭隘,生活方式规律且无趣,眼神中早已没有探索未知光芒的躯壳。


她(同事)很想尝试跳脱出这个怪圈,去做一些一直以来想做却又不敢做的事情。

我问:“那你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吗?”

她说:“我其实喜欢烤饼干做糕点。在大学刚毕业时,自由时间比较多,就经常做一些小点心带给朋友们吃,大家都说我手艺很好,可以开家甜品店。”

“那为什么又不去做呢?”我继续问。

她说:“谁又敢呢,出于兴趣自己做着可以,但是一旦要将兴趣变成职业,我就不敢打这个包票了。跳槽就意味着所有模式被打乱,你要担心你的社保医保,你的收入和生活保障。”

她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在生存都面临考验和挑战的情况下,我们谈什么生活方式和理想。

我的这位同事,在跃跃欲试和理性克制之间左右徘徊,拧巴地生活着。当看到朋友圈有人晒出谁谁谁勇敢裸辞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时,她总是忍不住第一时间转发,然后附加上一段文字:“没错,生活就应该还有诗和远方。”

但每当到了月末发工资的时候,她又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还是这样有稳定的收入好,不像那些出去创业的,每个月战战兢兢,干完活还得去催欠款。

就这样,她既没有勇气豁出去搏一把,也没有魄力丢弃情怀完全变成一个俗人。记得韩寒以前说过,“做人,要么大俗,要么大雅,半俗不雅的是最痛苦的人。”

和我的同事类似,大多数人就是这样半俗不雅的人,所以也挥之不去地痛苦着。

他们看到有些人不走寻常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成之前嗤之以鼻;稍微做好一些就另眼相待,甚至反转把这些人的例子用来证明自己仍然享有情怀理想的谈资;如果做得再好一些,有了收益和名气,便望眼欲穿,想方设法去探讨别人的路子,希望别人可以讲出一些通往捷径的方法。

但方法知道再多,不去实践,一切都是空谈。有一种说法——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叫作练习。对于很多事情,比如学习一门语言,学习一门乐器,从事一个全新的职业,通过反复训练都是可以实现和做到的。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该定律是指,如果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他需要一万小时,换算一下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所以只是空想和空谈,没有切身去经历和实践,都是毫无意义又无趣空洞的。

其实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不愿意去尝试,继续以一种“我思故我在”的姿态无意义地空想呢?

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曾说过一句话:“一张试卷的成绩定终身!”她的这句话,让那时的我们坚定地认为,如果这次考试考砸了,人生就完了。

那时我们才六七岁,还有那么多未知的事情没有去探索,对世界的认知也只是冰山一角。以至于考前那一晚,我在睡梦中吓得发抖。

想想看,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个男人,年龄38岁,经历失业、大学肄业、当过厨师、做过销售,甚至还当过农夫,却对广告领域一无所知,从未写过一篇文案。

有一天,他突然跟你说,想进广告圈,开一家自己的公司。

你会怎么说?

劝他说,你千万别犯傻。你都38岁了,早该成家立业,也该清楚你有几斤几两,做不到的切莫强求,得不到的果断放弃,挤不进去的“世界”就别挤了。

你说得情真意切,掏心掏肺。因为你不光这么劝说他,更是这么劝说自己的。

但结果是,他没有听你的,然后还做得很好。比如大卫·奥格威。

其实,我们从小就被要求谨言慎行,认真对待每一个取舍和抉择。

比如,小学一年级时必须要第一批加入少先队,如果不是第一批说明不够先进和优秀,甚至对后面的发展也会有所影响;高考时必须要考入一所好大学,因为考不进去,从此会成为你命运的拐点,你和那些考入名校的同学就此分道扬镳了……

这让我联想到两句古语:第一句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第二句是“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这两句话对我们影响至深,并升华至判断和决策人生的最高标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你快30岁时还没有结婚成家,家人和亲友就会认为你还没有真正独立,哪怕你拥有高薪收入,生活稳定,他们也会觉得你的生活并不完美;当你40岁时更不敢随意说出自己的年龄,因为你会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是否有意义。

对于第一句,虽在说下棋,生活亦如此。这种思想的本质在放大,任何一个看似渺小的决定和选择,都可能由于万物牵连发挥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影响作用。

我们拥有某种优势,这种优势可能在某种特定场景下会变成一种劣势;而我们的劣势,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可能又会变成优势。

对于第二句,我个人的理解是人在30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到了40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到了50岁就不得不认命,已经无法抗拒了。

据现代科学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升,人未来的寿命,可能延长至120岁及以上。那如果50岁就认命了,后面的70年用来干吗呢?

有句话这两年很流行,有些人25岁已经“死了”,但75岁才被“埋葬”。但有些人的生命却不只有一次,他们反复尝试和探索,从一种身份幻化成另一种身份,研究自然、创造发明、读诗写诗,就是不甘于活在过去和活在既定模式里,于是活成更厚重和多彩的自己,把一次生命活成了几次。

电影《龙樱》里有这样一段台词:

“入学考试的问题,答案往往只有一个,这真的很残酷。但是,人生不一样,人生有很多答案,继续读大学是正确的答案,不去也是;热衷运动是正确的答案,喜欢音乐也是;和朋友一起玩耍也好,为了某人而绕远路也罢,这些都是正确的答案,所以,不要畏惧活着。”

人生存在的意义是你发现知道得越多,不知道的反而更多。于是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大胆尝试的勇气倍增,你因为一次次果断决绝地打破条框的限制,从而活成自己更想要的模样。

做一件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决定你未来可能性的,不是你的抉择,而是你的内心。生活有无数种可能,不要畏惧地活着。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准备好迎接命运的挑战,你终将抵达光明之地。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6 0: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