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元明清及近代散文·近代散文·恽敬·游庐山后记
释义

元明清及近代散文·近代散文·恽敬·游庐山后记

检索首页·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精讲·第二篇 散文、辞赋、骈文专卷 下册·元明清及近代散文·近代散文·恽敬·游庐山后记

自白鹿洞西至栗里,皆在庐山之阳; 闻其阴益旷奥,未至也。

四月庚申以事赴德化。壬戌,侵晨,沿麓行。小食东林寺之三笑堂。循高贤堂,跨虎溪,却游西林寺,测香谷泉。出太平宫,漱宝石池。甲子,渡江览湓口形势。乙丑,返宿报国寺。大雨,溪谷皆溢焉。

丙寅,偕沙门无垢,篮舆曲折行涧中,即锦涧也。度石桥,为锦绣谷,名殊不佳; 得红兰数本,宜改为红兰谷。忽白云如野马,傍腋驰去; 视前后人,在绡纨中。云过,道旁草木罗罗然,而涧声清越相和答。遂蹑半云亭,睨试心石,经“庐山高” 石坊,石势秀伟不可状,其高峰皆浮天际,而云忽起足下,渐浮渐满,峰尽没。闻云中歌声,华婉动心,近在隔涧,不知为谁者。云散,则一石皆有一云缭之。忽峰顶有云飞下数百丈,如有人乘之行,散为千百,渐消至无一缕,盖须臾之间已如是。径天池口,至天池寺。寺有石池,水不竭。东出 (应为西出) 为聚仙亭、文殊岩。岩上俯视石峰苍碧,自下矗立,云拥之,忽拥起至岩上,尽天地为绡纨色,五尺之外,无他物可见; 已尽卷去,日融融然,乃复合为绡纨色,不可辨矣。返天池口,东至佛手岩,行沉云中,大风自后推排,云气吹为雨,洒衣袂。蹊坐升仙台,拊御碑亭,云益重。至半云亭,日仍融融然耳。无垢辞去,遂独过铁塔寺而归。

天池之云,又含鄱岭、神林浦之所未见; 他日当赢数月粮居之,观其春秋朝夕之异,至山中所未至,亦得次第观览; 以言纪焉,或有发前人所未言者,未可知也。



****



恽敬曾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三月间首次游览了庐山,撰写了《游庐山记》,详述了游览所至的名胜古迹和含鄱岭的云景。同年四月,又再次游了庐山,写成此文,故题为《游庐山后记》,是他的庐山游记散文的续篇。

庐山,一称匡山。相传殷、周间,有匡如兄弟结庐隐此而得名。它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耸立鄱阳湖、长江之滨,为古老变质岩断块山岳。汉阳、香炉、五老等峰耸峙,江湖水汽郁结,云海弥漫,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称。著名胜迹有白鹿洞、仙人洞和含鄱口等,林木葱茏,气候宜人,为我国著名休养、游览胜地。



****



本篇文字不长,分四段解说——

第一段(1节):再次游庐山之因由;

第二段(2节):概述北游始登胜迹;

第三段(3节):细描天池山云景及四周景色,有四层意思:

第一层:入锦绣谷后始见云景;

第二层:在“庐山高”上观云海;

第三层:在天池文殊岩上观云景;

第四层:在佛手岩上看云气变幻。

第四段(4节):游意未尽,准备再游。

以下逐段略讲——

第一段:再次游庐山之因由



自白鹿洞西至栗里,皆在庐山之阳; 闻其阴益旷奥,未至也。

一、诠词释句:

白鹿洞——在五老峰之下。唐德宗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隐居庐山读书,勃养一头白鹿,时称“白鹿先生”。后李渤为江州刺史,于故地建筑台榭,命名旧时读书处为“白鹿洞”。宋时,它同长沙岳麓书院、衡阳石鼓书院和商丘应天府书院并称为全国四大书院。

栗里——在庐山西南部,晋陶潜曾迁居于此。离栗里紫桑桥一里左右处,有一高约三四尺的“底柱石”。据传当年陶潜酒醉后常卧此处,故名“卧醉石”。

二、略述大意:

白鹿洞,在庐山东南部,五老峰下,原为唐李渤隐居读书处;栗里,位于庐山之西南部,黄龙山温泉北边,东晋陶潜故里之一。这些地方均在庐山之南。听说,庐山北部一带空旷辽阔,崖谷深邃幽僻。上次游庐山未至山北,所以,这次专往庐山北部揽胜。



第二段:概述北游始登胜迹



四月庚申以事赴德化。壬戌,侵晨,沿麓行。小食东林寺之三笑堂。循高贤堂,跨虎溪,却游西林寺,测香谷泉。出太平宫,漱宝石池。甲子,渡江览湓口形势。乙丑,返宿报国寺。大雨,溪谷皆溢焉。

四月庚申——清嘉庆十八年(1813)阴历四月廿三日。

德化与侵晨——德化,旧县名,治所于今江西九江。侵晨,天将明之时。

虎溪与东林寺——虎溪,是东林寺前的水溪,自南向西回流,它的流向有点怪,别的水均往东边流向彭蠡湖(即鄱阳湖)。它偏从南边朝西流。东林寺,是庐山西北的一座古寺。

测与漱——测,目测。此句意说用目光测知香谷泉的深浅,此泉在寺后。漱,冲洗。此句意指赏玩宝石池池水,此池在太平宫内。

湓口与报国寺——湓(pén盆)口,指湓水流入长江之处,又称湓浦口。报国寺,位于庐山西北部的一座古寺。

二、略述大意:

在嘉庆十八年,四月廿三日,因有事到德化(今九江)去。在德化办完事以后,于廿五日早晨天还未亮就动身出游了,沿着庐山山脚行进。在东林寺三笑堂吃了点东西,饱了肚子后,又沿着高贤堂出了寺院,跨过横在寺前的虎溪,转身往游西林寺。此寺位于东林寺之西南,中间隔着虎溪。因而既说“跨”,又说“却游”。还用目测水之深浅,赏玩了寺后的香谷泉后,从西林寺出来到了太平宫,并在宫内的宝石池,耍玩了池水。第二天,即廿七日,我们渡过长江,观览了湓水流入长江的地方——湓浦口的景色。在湓口过了一夜,于廿八日返回报国寺寄宿。这时天下了大雨,山谷里、溪涧中山水横流。

这段文字,主要是把自己在北游庐山开头几天的游览情况加以概述。显然,此游重点不在这里,故只是点到为止,下边才是此游的着重之处。



第三段:细描天池山云景及四周景色



这段文字较多,分四层解说——

第一层:入锦绣谷后始见云景


丙寅,偕沙门无垢,篮舆曲折行涧中,即锦涧也。度石桥,为锦绣谷,名殊不佳; 得红兰数本,宜改为红兰谷。忽白云如野马,傍腋驰去;视前后人,在绡纨中。云过,道旁草木罗罗然,而涧声清越相和答。

一、诠词释句:

无垢、篮舆、锦涧
——无垢,报国寺一个和尚的法名,与他同行。篮舆,即竹轿。锦涧,庐山西北部一条溪流。

名殊不佳——名佳而实不符,即有名无实。

傍腋、绡纨、罗罗然
——傍腋,沿着腋下。绡纨,薄纱与白绸,此喻轻薄云雾。罗罗然,清晰、疏落的样子。

二、略述大意:

廿九日,我约了报国寺和尚无垢一道同游。坐着竹轿沿着弯弯曲曲的锦涧行进。锦涧,是从报国寺出发,进入庐山锦绣谷的一条溪流。跨过涧上石桥,就是锦绣谷了,但名不符实。我们摘了数枝红色花朵的兰科植物,看来,还是把锦绣谷改为“红兰谷”,比较适宜。这时,忽然见到白云有如越野奔马,沿着人们的腋下驰了过去;再看看我们这些游人,都像是裹在薄纱白绸之中,不见真面目了。云雾过去之后,天色清朗,道路两边草木显得格外清晰疏落;涧中清越的流水声,简直像是在互相应答和唱和。

这是首进锦绣谷时的浏览情景,接着沿途登高:

第二层:在“庐山高”上观云海


遂蹑半云亭,睨试心石,经“庐山高” 石坊,石势秀伟不可状,其高峰皆浮天际,而云忽起足下,渐浮渐满,峰尽没。闻云中歌声,华婉动心,近在隔涧,不知为谁者。云散,则一石皆有一云缭之。忽峰顶有云飞下数百丈,如有人乘之行,散为千百,渐消至无一缕,盖须臾之间已如是。

一、诠词释句:

庐山高——“庐山高”,原是庐山上一座以高危崖嶂为特色的“石坊”,后经宋明文人诗画的渲染(如欧阳修的《庐山高诗》和沈周的《庐山高画》),居然似乎成了庐山精华之所在,令人仰慕。

渐浮渐满——指山峰为云所盖,山谷为云所填,峰谷都不见了。

二、略述大意:

首先登上了半云亭,从偏斜角度看了看试心石,并攀上“庐山高”之石坊,其石之秀伟气势,实在不可名状。看那峰顶宛如浮游在天边,山脚白云缭绕游动,先是山峰浮在白云之上,后来变成峰顶都藏在云堆之中,不管是谷是峰,都慢慢地弥满了云雾,看不见了。但是,听到歌声从云缝中传出,那声调甚是柔美悠扬,十分动人心弦;它好像就在涧的那边,但不晓得是什么人在唱。后来,云雾开始消散了——又是一种奇观:每块岩石缭绕一片云翳;突然间,矗立的峰顶上落下了云朵,一下数百丈,真像人乘着它飞行而下;一忽儿,云团又碎成了千百朵云翳,直至消失,不见一丝半缕。这些千变万化的奇景,都发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

第三层:在天池山文殊岩上观云景


径天池口,至天池寺。寺有石池,水不竭。东出 (应为西出)为聚仙亭、文殊岩。岩上俯视石峰苍碧,自下矗立,云拥之,忽拥起至岩上,尽天地为绡纨色,五尺之外,无他物可见; 已尽卷去,日融融然,乃复合为绡纨色,不可辨矣。

一、诠词释句:

天池口与天池寺——天池口,庐山天池峰之山口。天池峰与铁船峰相峙而立,故有石门之称。天池寺,为天池山中一古寺。

东出为聚仙亭、文殊岩
——“东出”系“西出”之误,因为聚仙亭与文殊岩两处均在天池寺之西边,因而不可说“东出”。

已尽卷去——此“已”,是“已而”之省,“旋即”之意。此句是说,一下子就全部卷走了。

二、略述大意:

往天池峰中的天池寺,必先经过天池山口。它在庐山中部偏南(西?)之处。在此处北望东林寺、西林寺一带的云景是最佳之地。天池寺中有一眼清泉从不枯竭的石池。我们从天池寺往西走,游了聚仙亭和文殊岩等处,特别是在文殊岩上纵览云景更美。在高崖俯览山下云海,又是另一番景象:苍碧石峰拔地而起,云朵在浪漫地飘游,一下簇拥着石峰,一下又挤到岩上去了,弄得天池尽是一色——一片白绸薄纱之色。在离身五尺之外,就没见到别的东西;过了一下,又全部卷走了,太阳光明亮地照耀着天空;不久,云朵又卷了回来,重新汇成一片纱绸色,眼前之物又不可辨认了。

第四层:在佛手岩上观云气之变幻


返天池口,东至佛手岩,行沉云中,大风自后推排,云气吹为雨,洒衣袂。蹊坐升仙台,拊御碑亭,云益重。至半云亭,日仍融融然耳。无垢辞去,遂独过铁塔寺而归。

一、诠词释句:

佛手岩——亦作佛手崖。在星子县庐山牯岭西部。悬崖险峰下有仙人洞,深约三丈,可容百余人。旧传为唐吕洞宾学道之处。洞内有“一滴泉”。清冽可口。傍有蟾蜍石凌空峭立,摩崖刻字“纵览云飞”。石侧有宋代古松,为游览胜地。

蹊与拊——蹊(xī希),原指山路山径,此作山地解。拊(fǔ府),拍。

御碑亭——在升仙台之南,亭中竖有刻着明太祖《周颠仙人传》碑而得名。

二、略述大意:

返回天池山口,再向东往游佛手岩,尽在重重云雾中行走,风推排着白云,云却因此变成了雨珠,淋湿人们的衣袖。经过爬行上了升仙台,又去台南御碑观赏明太祖题的《周颠仙人传》的石碑。这里的云雾更加浓重了。当返回半云亭后,太阳还是暖烘烘的。报国寺和尚无垢辞归,我就独自经过铁塔寺返回德化。

庐山的云雾真是变幻莫测:时时在不知不觉中飘来,将一座座山峰变成茫茫云海中的一个个孤岛;顷刻间,又渐渐消散,飘失,不知所向。这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作者在此描写的,真切而生动地显示了庐山风光中这个突出的特色。



第四段:游意未尽,准备再游



天池之云,又含鄱岭、神林浦之所未见; 他日当赢数月粮居之,观其春秋朝夕之异,至山中所未至,亦得次第观览; 以言纪焉,或有发前人所未言者,未可知也。

一、诠词释句:

含鄱岭与神林浦
——含鄱岭,在庐山半山腰,岭南为含鄱口,山势险峻,其状似要吞吸鄱阳湖,故而得名。此岭为栖贤寺去牯岭的必经之路。神林浦,一个水口之名,在星子县之东面。

赢数月粮——赢,备足。这句是说备够几个月的粮食。

次第观览——顺着次序逐个地游览观赏。

二、略述大意:

天池山这种奇幻云景,是在游山南的含鄱岭和神林浦时所未见过的。今后当备足粮食住下来好好地观览,看看云景是怎样随着春秋和早晚的不同季节与时辰而发生变化的;还要到庐山中自己未曾到达的地方,顺着次序逐个地细览深赏,并用文字把它记下来。这样的游览记述,或许能够发前人所未发,有一点新的东西,也未可知啊。

恽敬在上次南游庐山后写了一篇游记《游庐山记》,其中虽然也写到了庐山云景,即在含鄱岭俯观鄱阳湖上云障奇观,后又在神林浦仰望香炉峰下白云团涌的云海幻景,但是,都未曾在本文中那样集中地描摹过庐山云景。



****



恽敬在一年中两度游庐山,一次游览了庐山之南景,又一次再游了庐山之北景。他在浏览后,均写了纪游文章:头一次题为《游庐山记》,后一次题《游庐山后记》,两文是姊妹篇。前篇经过六天游览,记写了大小胜景三十多处,处处都有奇观,简直是一幅“庐山百景图”。但其中真正着意描写的是“庐山云景”。它在其中虽然也写了太乙峰之“雨前云”和神林浦的“雨后云”,但都未达到作者的尽意程度。因此,南游庐山后仅仅过了一个月,又再次游庐山。这次主要任务是北上庐山观云景的,以弥补南游之不足。

“后记”,重点记述的正是庐山北部的变幻无穷、情趣万千的云景。这也是抓住了庐山风光的两个最令人神往的景色之一。因为庐山紧贴长江之南和鄱阳湖西北角之江湖联结地带,水汽氤氲升腾,云烟飘渺,雾海变幻莫测。原是大自然所赋予庐山的胜景。因此,作者笔下出现的景象是:山崖峰峦,云团雾障,相依相托,互为映衬的变幻景色,并从不同视角描摹了不同云景。比如——

在天池山,入谷之初,即借用喻体来写云翳奔驰之壮观;再用草色和水声衬写云过之后出现的清朗景象。这是平视描摹。

当登上“庐山高”石坊时,对云雾的飘游、聚集和分散、消失的气势,通过描山势和写歌声体现了出来。这是仰览的角度。

待至文殊岩,俯观东林寺和西林寺一带的云雾变幻,重在色彩的描写:将峰之苍碧,云之乳白和天地之“绡纨”,以及日色之“融融”,都同云景变幻配合出之,使云景更显嘉美。这是一种俯瞰写法。

再说于归途中,又登佛手岩观看沙河一带云景,把风、气、雨、日用来烘托不同高度而瞬息万变的景色。这是身历其境全方位的描摹。

一般说来,恽敬对庐山云景的观览与描摹,已经是“过细”的了,但他认为还未达到极致。决心再三游庐山,住上数月将庐山云景的“春秋朝夕之异”,统统纪录下来,“发前人所未言者”。

另外,恽敬这次庐山山阴之游,将景点与游径在文中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记述,足可绘制一幅图,即——

附图五十二:

庐山北游路线略图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20 22: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