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儿童敏感期
在儿童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名词——“儿童敏感期”,那么,什么是儿童敏感期呢,顾名思义,指的是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专心吸收周围环境某一事物的特性,并不断进行重复实践的过程。换句话讲,就是儿童对其生活周围的一切事物进行认知、学习、掌握的过程。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孩子在母亲肚子里四五个月时,就已经下意识地开始感知周围的变化。周围的声音、母亲的情绪变化,都会引起胎儿的动作反应。
所以说,重视儿童的敏感期是必要的,但要遵循规律来进行。
儿童心理学家将儿童敏感期进行了以下划分:
1.空间敏感期
到了两岁的孩子,一般开始进入空间敏感期,他们会通过物体的位置、移动以及弯曲的视界探索空间。由此不断得到空间感,进而形成空间概念。
这些都是空间的要素:直观的位置,直观外的位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这就是科学逻辑的起始点。训练孩子的空间感觉,可以从让孩子玩弹力球开始,这是他们最初的探索空间的最好的东西。扔东西的动作虽然简单,但却非常重要。
2.语言敏感期
在我们说话时,我们会发现婴儿会注视我们说话的口型,然后发出牙牙学语声时,这表明你的孩子已经进入了语言敏感期,一般是在孩子0~6岁,在这一阶段,我们要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可以经常和孩子说说话、讲故事,多问孩子问题,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孩子日后的表达能力,也能帮助他们提升人际关系。
3.认识符号、书写符号的敏感期
这一敏感期发生在孩子3.5~4.5岁,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对认识符号、书写符号(文字、拼音、偏旁部首)产生兴趣。这里,教育专家指出,我们最好使用实物教学,也就是用孩子熟悉的事物来让他们认识相关的文字,比如,他们喜欢的玩具、食物,将他们要学习的文字与这些食物相联系,这样,孩子就能够避免用记忆去死记硬背文字了。而让孩子通过实物配合文字的形式来学习,才能引导孩子将那些抽象的文字与现实的事物相结合,这样的学习也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学习变得有意义。
同样的道理,孩子在书写符号之前,可以让孩子先触摸符号,所以,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基本上他们在毕业前,就能完成基础的符号的书写了。
4.阅读敏感期
这一敏感期发生在孩子4.5~5.5岁时,其实,只要孩子在感官、语言和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要多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和适合他的读物,逐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秩序敏感期
0~3岁时,他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熟悉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这一环境消失,就会令他局促不安。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6.感官敏感期
这一阶段一般是孩子的0~6岁,孩子从出生起,就会调动自己的视觉、味觉、听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和了解事物,在3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地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的事物,当孩子产生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有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我们都不可遏制。
7.细微事物的敏感期
孩子在1.5~4岁这一阶段为细微事物的敏感期,我们成人经常很忙,会忽略周围的事,但是孩子却能发现,对此,如果你的孩子还在对爬着的小昆虫感兴趣或者对衣服上的图案感兴趣,那这正是培养孩子认真和细心的优点的最佳时机。
8.动作敏感期
(大肌肉1~2岁,小肌肉1.5~3岁)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我们应该为孩子尽量创造很多的运动机会,使其肢体动作协调,并帮助其左、右脑均衡开发。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小肌肉的练习也同时进行,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的训练。不仅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9.社会规范敏感期
这一阶段一般是孩子的2.5~6岁。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开始想要结交朋友、参与群体活动。这时,父母应鼓励孩子,但要给孩子制定一些行为规范,如待人礼貌、日常礼仪等,这对于孩子形成良好的社交品质大有帮助。而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使其日后能获得好的人际关系。
10.追求完美敏感期
孩子在3~4岁的时候,正是从对完整性的审美发展到对事物完美的追求这一过程。这一阶段使孩子在审美上有了更大的范围。第一反抗期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总是手拉着手一起走来。
在一些父母看来,孩子怎么现在这么不可理喻了,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到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了。比如,一个孩子摔倒了,他会一直哭,谁劝都不听,非要平时带他的一个老师带着他再次到他摔倒的地方将他抱起来,他的哭声才会停住。
11.性别敏感期
大概4岁时的孩子最重视的就是谁是男孩谁是女孩。如果有人去洗手间,他们一定要跟着去,原因是想观察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孩子对身体的探索和认识来自于观察,成人在给孩子解释时,态度必须客观和科学,就如同认识自己的眼睛、鼻子、嘴一样。当然百科全书这时是最好的工具了。
12.人际关系敏感期
(2~5岁)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兴趣的伙伴并开始相互依恋,从和许多小朋友玩到只和一两个小朋友交往,孩子自己经历了人际交往的全过程,而这种交往智能是与生俱来的。
13.婚姻敏感期
(5~7岁)在人际关系敏感期后,孩子便真正展开了婚姻的敏感期。最早的时候孩子会想要和爸爸、妈妈“结婚”。之后,他们就会“爱上”自己的老师或者其他的成人。一直到5岁左右,他们才会“爱上”一个小伙伴,比如只给自己喜欢的孩子分享好吃的东西,而且经常在一起玩,产生矛盾时也不愿意让其他人干预等等。总之,他们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14.身份确认敏感期
在4~7岁的孩子身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口头禅,比如:“我是警察”“我是霸王龙”“我是小锡兵”“我是白雪公主”。孩子们会给自己一个又一个身份。这种现象是因为孩子开始崇拜某一偶像,希望自己就是那个偶像。在幼儿园里,经常有穿着白雪公主服装的小朋友,你必须叫她白雪公主她才答应你。孩子在这个身份确认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他们开始透过自己的偶像来表达自己。
15.文化敏感期
儿童到了6~9岁这个年龄段,会对知识和文化学习产生兴趣,并出现了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愿望,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当然,儿童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但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疼爱,又得不到长大后成人给予的尊重。在这些孩子身上,我们看不到敏感期的种种表现。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始终没有进入更多家长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