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乌拉火锅火火火 两家技艺分秋色-乌拉街历史文化
释义

乌拉火锅火火火 两家技艺分秋色-乌拉街历史文化

乌拉火锅火火火 两家技艺分秋色

金代女真人在野猎野炊时,只是烧烤,没有火锅。传承至今的萨满祭“烤皮”一俗,由此而来。

女真人家中的火锅,灶具是火盆,盆中生炭火,火中放砂锅,锅中盛汤水,水中放飞禽走兽肉料,无菜类配料,更无海鲜菜肴。几经演变后,发展成今天这等模样了。

民国年间,在乌拉街主街道上,只有两家出名的“馆子”,一家是满族老佟家开办的“佟家馆子”,一家是汉族老贾家开办的“贾家馆子(凤吉园)。前者是满族饭馆,后者是汉族饭馆。两个馆子,只有前者入冬后添设了火锅设备,其余季节是不吃火锅的。更重要的是,当年不叫“火锅”,而是叫“锅子”,即“吃锅子”。

贾氏,祖籍今河北省抚宁县桃园乡贾家庄(村)。清光绪十一年(1885),曾祖父贾鸿滨携全家七口人,闯关东,来到名声在外的乌拉街定居,以经商为计。

民国十四年(1925),二祖父贾吉首先在镇内创办了贾家馆子,取号为“凤吉园”。贾成志是后来在自家馆子当学徒的,一来二去,掌握了煎、炒、烹、炸等全部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贾家馆子归并了供销合作社,一切属性都变样了。20世纪70年代,由于贾成志精通餐饮业务,于是被乌拉街供销合作社总社任命为“乌拉街回族饭店”经理。众所周知的是,回族饭店无论如何是不准辟作“满族饭店”的。

自1979年始,贾成志在镇内恢复了“凤吉园”,专营起“乌拉满族火锅”。后来,又将“乌拉满族火锅”转移到永吉县县城口前镇内,店名依旧。贾成志退休后,由家子贾磊继承父业,直至今日。待贾成志将“乌拉满族火锅”移址到口前镇之后,其弟贾成明,师从其兄,另在乌拉街镇内开辟了“凤吉园”。截至今日,由家子贾琼继承着父业。“风吉园”的火锅技艺绝活是:烤糊肉、海鲜老汤。

张氏,祖籍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张家庄。故事需从头谈起:民国十三年(1924),张作相时任吉林省省长兼吉林督军,身边侍从陈廉奉命携家眷从奉天(今沈阳)来到了吉林城(今吉林市),卜居日升屯(今吉林市丰满区江南乡日升村)。

陈廉,是抚顺章党(今辽宁省抚顺县章党乡)生人,佛满州,姓穆色辰氏。他的儿子叫陈德明,系屠夫出身。只因有一手“杀猪烩菜绝活”,被张作相聘为私家厨子,一干就是整六载。

民国二十年(1931),张作相离吉,隐退于天津。陈德明随即于日升创办个肉铺,期间,将“杀猪烩菜”工艺绝活传给了爱女陈氏。

民国三十五年(1946),陈氏年二十二岁,出嫁给家住乌拉街镇公拉玛村的张化善铁匠,传三子:长张学禄,次张学林,三张学军(学林、学军二人,系双胞胎孪生兄弟,后者从幼夭折)。其中张学林在外祖父陈德明的熏陶感化下,爱上了厨师这一行,于是报考了吉林市商业学校(简称为“商校”)。学成后,获得了国家二级厨师证书,回到了家乡公拉玛村,就在乌拉街镇内开办了“古城春大饭店”,专营“杀猪烩菜”,兼营“满族火锅”。期间,又将传统工艺传给了在店里作活的亲侄女张继红(系张学禄之女)。

张氏的第七世祖张高贵,是“闯关东”由老家山东举家来到公拉玛屯的。截至张学林时,已传第十世了。张学林随其母,由汉族变成满族,张继红也是随家父由汉族变成满族了。乌拉街镇内的“古城春大饭店”技艺绝活是:杀猪烩菜。

近年来,张继红和丈夫刘珂另在吉林市开辟一家“乌拉满族火锅”店,主要经营的还是杀猪烩菜。因为首创了一口巨型火锅,而荣获了世界吉尼斯纪录。“乌拉火锅”一词,仅属于地方代言说。“乌拉满族火锅”一词,既属于地方代言说,又属于一方满族代言说。因此,二者不是一回事。在全市数以十计的“乌拉火锅”或“乌拉满族火锅”辟体之中,谁个正宗?谁个非正宗?只要品一品便真相大白了!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9: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