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原文、注释和赏析
释义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原文、注释和赏析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秋高:秋深。怒号(hao):大声吼叫。三重(cho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挂罥(juan):挂着,挂住。长(chang):高。沉塘坳:沉到池塘水边。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竹:竹林。呼不得:喝止不住。俄顷:一会儿。(11)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12)向昏黑:渐渐黑下来了。向:渐近。(13)衾(qin):被子。(14)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15)丧乱:战乱,安史之乱。(16)何由彻:如何捱到天亮。(17)安得:如何能得到。(18)广厦:宽敞的屋子。(19)庇(bi):遮盖,掩护。(20)寒士:贫寒的人。(21)突兀:高耸的样子。(22)见:通“现”,出现。

【鉴赏导示】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居住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曾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杜少陵”。是我国最伟大、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其中《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广为传诵。深受人们喜爱。

【鉴赏】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省天水市),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省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第一节秋风破茅。先从风写起,接着就写它破坏茅屋。成都平原农历八月,本是秋高气爽,可现在却刮起了怒吼的狂风。“卷”字突出了风的狂态。“三重茅”极言茅草薄,经不起风吹。“飞”、“洒”、“挂”、“飘”、“转”动词以及形容词“沉”,都形象地写出诗人面对自然的强者,只能任其所为,却无可奈何。这就把诗人此时的惨状展示在读者面前。

第二节群童抱茅。诗人本把秋风吹走的有望捡回的茅草收回,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与其说他是与孩子们生气,倒不如说他在生自己的气。他恨自己年迈体衰,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有用。总之,焦灼之后,心中涌出悲哀和苦苦的思索。

第三节写长夜难眠。大风过后,黑云涌来,诗人收回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孩子给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长夜漫漫,诗人何以睡得着。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何用!

第四节,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此时缺少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然出现宽敞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不足惜!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是何等的胸襟啊!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鉴赏要点】

[1]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层次清晰。[3]描写、叙事、抒情有机结合。[4]立意高远,语言朴实。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4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