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梁·水调歌头》原文赏析
题李海帆方伯宗传《沧海钓鳌图》
至理在观海,且作钓鳌看。沧桑几经变易,今古一渔竿。莫问惊涛万派,好趁长风万里,只手障狂澜。太白有奇句,嗣响在人间。指蓬岛,云霞外,杳难攀。中流容与自在,此即是仙班。君有丝纶待用,定许垂虹天半,连六耸奇观。我亦悟《秋水》,妙绪起无端。
这是一首题画词,也是给朋友的一封书札。
《沧海钓鳌图》,据词意可知,大致描绘的是《列子·汤问》中著名的神话故事:渤海之东有五山,天帝使巨鳌十五,轮流举首负戴。龙伯国有大人,举足数步而至五山,一钓而连六鳌,于是二山沉于大海。作者巧妙地借助这个故事,表达了对友人的支持与关心。
李宗传时任方伯(布政使),相当督抚僚属,与其顶头上司两湖总督周天爵“时与牴牾”。作者“方任荆宜,以荆州府筑堤违式牵连被劾”(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二),他置弹劾于不顾,排摈一切烦恼,给处境不惬的朋友热情鼓励。此词就是借画发挥,压抑一变而为乐观豪放,与知己相励共勉。
起二句先就画题落笔。“至理在观海,且作钓鳌看”,点明题目。“观海”,指《列子·汤问》中钓鳌的神话,也指《庄子·秋水》中河伯观海,望洋而叹的寓言故事。其意着重还在于后者中的“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的“至理”,劝导朋友,不要因官场的磨擦而懊恼不快,应振作精神,有所作为,要有钓鳌者的气派才好啊。接着进一步宽慰对方:“沧桑几经变易,今古一渔竿。”尘世碌碌,今古变迁,沧海桑田,不知凡几,不正和二山沉于大海的神话一样吗,而龙伯国那位钓鳌大人的渔竿,不正是这场升沉变化的主宰?以上四句一方面是就画论画;一方面是话中有话,用感慨的语气借人酒杯浇人心中块垒。
“莫问”三句劝勉鼓励意更显。“惊涛万派”指上司的淫威,同僚的倾轧。于此,作者系之“莫问”,语气亲切而具热力。巨浪排空对于迎风击浪的钓鳌者来说,正是“长风万里”进取于时的好机会。“只手”以见李之处境孤立。“障狂澜”,希冀友人能如中流砥柱,障阻狂流乱走。三句一气而下,挟风鼓浪,笔带情感,富有鼓动性,扣住“钓鳌”回旋作势。上片末二句是说李白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境中,而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的豪情奇句。作者希望这巨声伟音的“嗣响”能出现在今天,其热望所寄就在友人的身上。满腔热力,给人激发力量,以祈友人去追求这观海的“至理”。
上片纯然励友,下片间以携带勉己。蓬岛,即东海蓬莱仙岛,是所余三山之一,这句仍切画题。“指”字风神逸远,情绪目光飘然荡开。“云霞外”渲染一笔,见其缥缈。“杳难攀”,作者对道家神仙一套是不赞成的。容与,小船。语出《史记·乐书》:“驰容与跇(超越)万里。”作闲暇自得貌解亦通。仙班,比喻翰林官阶的清贵,出自黄庭坚诗“金玉堂中寂寞人,仙班时得共朝真”(《同子瞻韵和赵伯充团练》)。陶梁曾做过翰林院编修,认为自己现在地方小官的身分,虽时有弹劾的威胁而如处中流,但政由已出,颇尽人意,不亚于翰林清贵,所以说“中流容与自在,此即是仙班”。当时,作者的处境比其友更为艰难,却坦然置之,持之以乐观、超逸的处世态度。他自己精神上的从容,也是对朋友思想上的镇定。从客观上讲,等于共勉。
“君有”三句又转到朋友身上。“丝纶待用”谓李满腹经纶,是为人才。特拈出“丝纶”(钓丝),仍从“钓鳌”作想。“定许垂虹天半,连六耸奇观”,如果说上片“只手障狂澜”,似就“破”字言,那么这两句则望其有“立”,有所建树。李白曾称“海上钓鳌客”,对宰相语其怀抱:“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六)这里把钓丝比做垂虹天半,其气派与“只手障狂澜”铢两悉称。上下两片皆用李白典,一气相通。“连六”是《汤问》“一钓而连六”的缩语。宋人张友正《钓鳌赋》亦曰“谓优游以无穷,何瞬息而连六”。“连六耸奇观”盖祝盼友人能象龙伯国巨人一样“一钓而连六”,取得赫然在目的成绩。这和上片的“嗣响在人间”用意相同。博大胸襟,开阔精神,奇特想象,读来使人神旺。
“我亦悟《秋水》”遥承首句“至理在观海”,首尾圆合。又递接“中流”二句,气脉不断。所悟者,大概是指《秋水篇》中“察手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者”一类事物变化不定性的“至理”。“亦”字连住“君有”,语带双方,一笔挽合。“妙绪起无端”,是说自己明白了人生的真谛,真理的极致,不知不觉奇思异想油然而生,说了上边这些“妙绪”解颐的话,出于一种什么想法,连自己也不知端由。这两句的风神很有点象陶渊明《饮酒》其二的结末“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的真意渗透在所描绘的夕山、秋菊、飞鸟的风光中。同样,作者的“妙绪”所起之缘由,不也是浸润在词中的字里行间吗?
全词句句不离“沧海钓鳌”,句句又都是对朋友的安慰支持。对人的期望,对己胸臆的自陈交合一片,犹如和知己好友促膝谈心。措语简括疏朗,风神旷逸而清雄,思致达观而豪迈。熔铸典籍,驱遣自如,妙绪连环,刚柔相济。送友、题画双臻其旨。他在处境比友人更为不佳的情况下,“在他人必有未能恝然者,乃以‘妙绪起无端’十字谈笑道之”(《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二),足可想见其人之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