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
无自暱焉。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上帝甚蹈,
无自瘵焉。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
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凶矜?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这是孔子的一段著名的论述诗歌也即文学作品社会作用的话,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引用。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尤其在汉代独尊儒术,孔子被抬至圣人的地位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进而规范了中国诗歌的“温柔敦厚”的倾向。
“兴、观、群、怨”的关系是相互依赖和转化的。但就每一首具体的诗,则各有所侧重。“小雅”中的许多诗歌就更多地具有“怨刺”的内容。
《菀柳》这首诗,就是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一个遭贬斥的官吏的艾怨情绪。
表达了作者对周王喜怒无常、难以捉摸的心态的不满和愤懑,抒发了对自己一朝受用,一朝见弃的境遇的悲凉心情,而且还透露出一股离恨的情绪。
阅读这首诗,应当把握住其充分抒发幽愤郁结之倩的特点。不错,在表现形式上,每章开头两句,都是很好的起兴。“有菀者柳,不尚息焉”,是说,柳树的枝叶已变得焦黄昏暗,枯萎而毫无生机了。它就象一个行将倒毙的巨人,千万莫要在它的下面乘凉休息。仔细琢磨一下,你会发现,这是作者在预言周王朝的未来。周王作为一国之主,而感情用事,喜怒无常,失却应有的理性,如此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所以,在这样的君主手下,想做一番事业是很危险的。伴君如伴虎。除非你助纣为虐,成为阿谀奉承之徒。诗人也还流露出无限的感慨与几多的怀恋,“俾予靖之,后予迈焉。”这里既有对周王背信弃义的指责,又含有对过去君臣议事的怀恋和想往,两种感情交互融合,更见出复杂和深沉。而今不但弃我不用,反而贬逐去别城他乡,则又别有一番怨恨涌上心头。
第一、第二两章,在句式结构上,基本没有两样。作者只作个别字的改动,意在加强和渲染自己这种愤懑、艾怨的情感。这一咏三叹,低回吟诵,确实构成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给人一种情感的冲击和震荡。
最后一章,可以明显感到作者的愤怒有所加强,抑郁哀怨之情逐步上升到一种反抗性的责问:“曷予靖之,居以凶矜?”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个剥削阶级的忠实信徒,向自己的主子发出了愤激的谴责。不管这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统治阶级的一分子竟发出了愤怒的吼声,那么就可以想象出平民百姓的处境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了。
回味一下读过的全篇,我们就自然摸到了诗人情感发展由低到高的脉络。愤怒出诗人。看来,这首诗的确是作者有所感而发,决不是在作无病的呻吟,所以,它才这样生动感人,不失为“小雅”中的一首富有真挚情感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