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范蠡》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释义

《范蠡》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我国古代有名的宰辅甚多,但像《浣纱记》的主人公范蠡那样功成身退、一叶扁舟泛五湖的却很少,所以,范蠡的故事不胫而走,成了千古佳话。

范蠡是楚国人,“少小豪雄侠气闻,飘零仗剑学从军”,倜傥免俗,精于权谋, “尊王定霸,不在桓文下”。无奈命运数奇,怀才不遇,只得游宦他国,遂知遇于越王勾践,被拔举为上大夫。尽管勾践于他是“言听计从”,但范蠡发现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只想辅佐越王干一番事业,以报知遇之恩, “事了拂衣去,归卧荆南梦泽云”。

当时的越国正值多事之秋,外有强邻,兵连吴地。吴王夫差为报槜李之仇, “日讲武于长洲”, “时耀兵于笠泽”,随时可能兵临越国城下。勾践自念寡不敌众,弱难御强,惶恐不安,旦夕与大夫们商讨应付之策。范蠡认为:如若吴兵来攻, “则当高城深池”,坚守不出,以逸待劳,待彼粮尽兵疲,不战自遁。但勾践没有听从范蠡的意见,在吴军犯越之时,“决战以图存”,结果越军“转战夫椒三败北”,退守会稽,被吴军团团围困住。眼见“千秋宗社全倾”,勾践手足无措。范蠡审时度势,劝勾践向吴国求和。当然,求和是屈辱的,但并不表示屈服。他向勾践解释,这只不过是为了避免灭国之厄,以退为进。倘死战,结果就如螳臂挡车,必定灭亡。越王勾践终于放弃了决战的打算,选择了唯一的生路——求和。

议和需要双方契合。吴王征伐越国,是为了复仇雪耻;夫差曾立誓“管教他山河难保罪不宥”。如何使夫差答应议和呢?这时候,范蠡又一次显示出“达于机微”的才能。范蠡认为: “既欲行成,当先反间。不必即谒其主,要须先赂其臣。”也就是先用厚币美女去贿赂好财贪色的吴国太宰伯嚭,通过伯嚭去影响夫差,并由此离间夫差与忠臣的关系,使其“君臣乖戾,同列睽违”。同时,范蠡又劝勾践要卑词足恭,自请为臣,甘作役徒。这样, “既侈其好大喜功之念,又发其殴贤用佞之心”, “彼之罅隙可乘,吾之大事济矣”。事态的发展一如范蠡所料,吴主最后接受了越国的求和。在勾践夫妇赴吴羁囚之前,众大夫荐举范蠡陪同前往,范蠡毫不推辞,表示“不避艰险之途,甘守困辱之地,辅助危主,誓兴灭国”。

勾践身为越国之君,一旦沦为囚徒佣奴,且不知何日才能返回乡国,不免感慨万千,无限凄伤。范蠡就时时给予安慰和鼓励。荏苒三秋,凭着范蠡的奇谋,吴王将勾践放回了越国。勾践“颜色憔悴”,而且也被折磨得“志气隳颓”。这时候,范蠡告诫勾践: “既抬头见前辙曾倾,须留意鉴后车当戒。”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激励勾践“身虽辱,志要坚”,应该发奋图强: “三年执役之羞,不可忘也。酸辛须记尝粪耻,劳苦休忘养马年。”在君臣欢宴、庆贺勾践返国之时,范蠡仍不忘提醒越王: “当早夜劳心,以图雪耻。”

范蠡是一位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大臣。 “时危要见臣忠义”,这是他的自勉之言,他也正是这样去做的。勾践能够振兴越国、灭吴复仇,范蠡无疑是第一功臣。假如没有范蠡的辅佐,勾践“心心念之,要复大仇”只能是一句空话。正如人们提起刘备,就要想到诸葛亮一样,范蠡的名字也是与勾践连在一起的。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为了越国百姓,为了勾践,范蠡不仅献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且也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

在吴王夫差率兵伐越前不久,范蠡踏春野游,在山阴苧萝村溪边与浣纱女子西施邂逅相遇,两人互吐爱慕之意,以一缕溪纱为定情之物。范蠡向西施约定: “敢冀少停旬月,即当奉遣冰人。”岂知战争迅即爆发,范蠡忙于国事,只得把个人婚事暂抛一旁。接着,他又随勾践夫妇去吴,在石室养马三年, “千里价难相会”,徒存相思之情。归国之后,范蠡马上送信给西施,得知西施仍然在等侯着他,心里十分喜悦,以为不久就可“得谐姻契”。谁料事出多变,勾践用文种“进美人以惑其心”的计谋,广求美女,欲进贡于吴王, “动彼荒淫之志,奸邪进用,忠信见疑,在彼则国当日微,在我则坐可观变”。偏偏搜遍整个越国,也选不出一个如意的美女。 “国家事体重大”,只好割己之爱,范蠡就向勾践推荐了自己的未婚妻西施。

在往苧萝村迎取西施的路上,范蠡心里怀着深深的歉意: “有负淑女,更背旧盟,心甚不安。”但他考虑得更多的还是如何说服西施, “令其心肯意从”。见面以后,范蠡为自己“一别匆匆三载”而向西施致歉。对此,西施很是体谅: “尊官拘系,贱妾尽知。但国家事极大,姻亲事极小,岂为一女之微,有负万姓之望。”看到西施如此深明大义,范蠡才说出来意,并向西施点明利害关系。在范蠡的耐心劝说之下,西施终于同意随他去见勾践。

西施离越,范蠡亲送至吴国。悬望三年,始得一见,但马上又将生离死别,范蠡也不免为之伤感。但他又不得不强忍着内心的痛苦,去安慰西施“勿用伤悲,不久就得团圆也”。他更没有忘记叮嘱西施,到吴国后,“切莫要露尾藏头,迷君不论昼夜,向花营唇枪暗撑,遇锦阵心兵休漏,成共否,要竭力将没作有”。他取出当年西施所赠溪纱,一分为二,与西施各执其一,既希望西施“不忘故乡恩义之情”,也表白了自己忠贞不渝的心迹,寄希望于他日重逢。

“为天下者不顾家”,这一对有情人就这样又是一别十余年。直到勾践灭了吴国,范蠡才得到机会与西施相见。这时候的范蠡已决心辞官归隐。他携了西施, 不回府中,一叶扁舟,竟往太湖而去。在舟中,范蠡与西施取出各自珍藏的溪纱,回忆起往昔的悲欢离合,倾诉着长期深埋在心中的柔情蜜意,续百世已断之契,结三生未了之姻。

《浣纱记》采用双线发展的结构,以越王勾践的复仇雪耻为主线,而辅之以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波折。在几个主要人物中,范蠡的形象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他那“达于机微”的杰出才干和忠心耿耿、以国事为重的品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可否认,由于时代的局限,在范蠡身上;存在着深厚的知遇感恩的色彩。范蠡曾屡次称道: “只为那国主遭亲辱,只为那夫人尽被羁,奔驰!”“为邦家轻别离,为国主撇夫妻”。但是,他佐勾践,以弱小抗强暴,拯救越国于危难之中,使越国民众从亡国奴的悲惨境遇中解脱出来;事成之后,又不居功自傲,反而悄然引退,这又很自然地引起人们的好感和敬意。当我们读到《浣纱记》中范蠡那些为了国家利益而置个人恩爱于不顾的唱白时,也不禁会油然生起钦佩之情。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