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给懒惰的农民发两头牛,他们就勤奋了”|因果倒置
刚从某大型公司面试回来的儿子,对父母说:“我留意了一下,那家公司的管理者都开着30万以上的车,想去那里上班的话,还得换一辆好点的车。”
父亲一听就皱起了眉头,说了一句:“这是什么逻辑?不着调!”
没错,儿子说的这番话,的确存在逻辑问题,那就是因果倒置。
在逻辑学上,事件的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正相关的联系。比如:A和B两个事件,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如何判断A和B谁是因,谁是果,是弄清楚这两个事件的首要因素。如果把关系弄反了,将原因与结果相互颠倒,就犯了因果倒置的谬误。
就上述的例子来说,儿子认为:拥有一辆好车才有资格成为那家公司的管理者,但真实的因果关系是:出任那家公司的管理者能获得丰厚的薪资,使得他们有能力购买好一点的车。儿子这种因果倒置的逻辑,也难怪会让父亲皱眉。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知道因果倒置是一种逻辑谬误,但诡辩者会故意利用这种方式来诡辩。如果听者不假思索的话,很容易就会被迷惑,并相信他们的诡辩。
19世纪,英国有一位改革家声称,他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每个勤劳的农民至少有两头牛,可见有牛的农民都勤奋。据此,他得出判断:如果给那些好吃懒做的农民每个人发两头牛,就能够让他们变得勤奋起来。于是,他就提出了一项改革措施:给没有牛的农民发两头牛。
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这位改革家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原本,农民勤劳是原因,有两头牛是农民勤劳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可视为农民勤劳带来的结果。可在改革家看来,有两头牛是原因,农民勤劳是结果。所以,才有了后面那个可笑的改革措施。
很有可能,给懒惰的农民发了两头牛以后,并无法改变他们懒惰的习性,相反,他们还可能把牛卖掉,挥霍掉卖牛的钱,继续懒惰下去。这样的话,国家和政府的补贴,就白白被浪费掉了,同时也会打击那些原本勤劳的农民,认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因果关系是普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任意的两件事物或两种现象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就算真的存在因果关系,谁是因,谁是果,也需要谨慎判断。那么,该怎样判断事物的关系呢?
我们需要从因果关系的“共存性”与“先后性”入手。
所谓共存性,就是指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相互接近性;所谓先后性,是指原因在先,结果在后。是否具备这两种特性,是判断因果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但,请注意——不能因为两种事物之间存在这两种关系,就认为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打闪和打雷,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但我们不能说,因为打闪了,所以打雷。事实上,打闪和打雷的出现有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带电云之间的相互碰撞。很多时候,因果倒置是我们的思维发生了倒置的想法,那是主观臆想,而非事实,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避免陷入这样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