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
“稀”是会意兼形声字。小篆从禾从希会意,希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稀”。
《说文·禾部》:“稀,疏也。从禾,希声。”(稀,稀疏。从禾,希声。)
“稀”的本义是稀疏。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意思是,(我)在南山下栽种豆苗,杂草茂密而豆苗稀疏。又引申指少,出现得少。如我们常用的“稀客”一词,就是指少见的客人、不常来的客人。
还引申为薄、不浓,与“稠”相对。
用作副词,指很、极,形容程度深。如鲁迅《而已集·再谈香港》:“床上的铺盖已经掀得稀乱,一个凳子躺在被铺上。”这里的“稀乱”,就是很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