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贺铸·半死桐①》贺 铸
贺 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②。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③,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④。旧栖新垅两依依⑤。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释 ①半死桐:汉枚乘《七发》:“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斫斩以为琴……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野兽闻之,垂耳而不能行……此亦天下之至悲也。”贺铸以此为调名,突出自己失妻后的悲苦心境。②阊门:故名阊阖门,本为苏州吴城西门,这里代指苏州。③梧桐半死:比喻丧偶。白居易《为薛台悼亡诗》:“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④露初晞:比喻死亡。乐府古辞《薤露》:“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晞,干。⑤旧栖:指旧日与妻子共居之房屋。新垅:指亡妻的新坟。
秋山草堂图(局部) 【元】 王蒙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半死桐》(即《鹧鸪天》)是词人重过苏州的悼亡之作,大概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六月后,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九月前,词人为母亲服丧,停官闲居苏州,中间词人曾北上。其夫人赵氏可能去世于诗人北行前,本篇则作于北行返后,词中吐露出对亡妻的无尽思念和自己的无穷感伤。
首句写“重过阊门”顿感万事皆非,笔法颇与众不同。许多诗作怀人时常借“物是”来映衬“人非”,如西晋陆机怀念陆云“我履其房,物存人忘,拊膺泣涕,血泪彷徨”(《与弟清河云诗》),南宋陆游《沈园》忆唐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亦是此种感慨。贺铸暂离苏州,虽重到之时斯人已逝,但苏州并没有沧海桑田的变化,词人开篇却着意点出万事皆非的感受,而不是物是人非的对比,实是为了突出已亡之人在自己心中的重要地位。紧接着“同来何事不同归”的发问更是写出了丧妻一事对词人心灵的震撼。二人当年同到苏州之时还是伉俪俦侣,哪曾想到今朝的人世永隔! 这让人难以忍受的心理落差自然会让词人对上苍的安排和命运的捉弄发出疑问。“梧桐”两句写词人与妻子中道分手,未能白头偕老。梧桐和鸳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与爱情相关的两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唐孟郊《烈女操》中就有“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的句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暗含着昔日相依相伴的幸福与今日的形单影只的凄凉的对比,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年老丧偶的凄苦境况。
下片起始三句词人运用比兴手法写妻子的亡逝。原上青草刚被晒干的露水既是作者留连于妻子新垅旁所见的具有兴发作用的景象,也是对妻子刚死不久的贴切且具有传统文化内蕴的比喻。“旧栖”句巧妙化用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的诗句,抚今追昔,把视线从独对“新垅”的感伤转到对“旧栖”中生活往事的回忆。
贺铸妻子虽是宗室之女,但在词人长期郁郁不得志的人生旅途上,却是与之同甘共苦、情逾金石的佳偶。贺铸曾有《问内》一诗,写到妻子溽夏缝补冬衣的辛劳和远虑,而本词更是把妻子“挑灯夜补衣”的勤劳形象与词人对她的感激和怀念呈现出来,其中暗含着“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况味。“空床”二句写词人空床辗转无眠,卧听寒雨敲窗时对妻子的怀念,一句“谁复挑灯夜补衣”写得哀婉凄绝,让人潸然泪下。
这首词写悼亡之情,沉痛真挚,与晋潘岳的《悼亡》三首、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和北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并为悼亡作品中的不朽篇章,尤其结尾二句,“语清而有骨,亦有味”(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三),为后世所传颂。(张艳秋)
集评 清·陈廷焯:“悲惋于直截处见之,当是悼亡作。”(《词则·别调集》卷一)
俞陛云:“此在悼亡词中,情文相生……‘鸳鸯’句,与潘安仁诗‘如彼翰林鸟,双飞一朝只’正同。下阕从‘新垅’、‘旧栖’见意。‘原上草’二句,悲‘新垅’也。‘空床’二句,悲‘旧栖’也。郭频伽词‘挑灯影里,还认那人无睡’,宜其抚寒衣而陨涕矣。”(《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链接 宋代文化名城——苏州。苏州古称吴、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姑苏(胥)等,宋时隶属两浙路,治吴县(即今苏州),徽宗政和三年(1113)时改称平江府。它位于江南水网地带,风景秀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郊区农田水利和精耕细作的农耕技术均闻名全国,亩产量高。经济作物种植和副业生产亦很兴盛。蚕丝与太湖洞庭山橘量多质好。丝织、造纸、造船、印刷和工艺美术等手工业相当有名。丝织为农村妇女重要副业。北宋神宗时承天寺所造藏经纸质地坚韧,纸面细润。当时司库、郡斋、府县、书院都刻印过很好的宋版书。近现代闻名于世的苏绣在宋代已相当成熟,以其精工细致、形象逼真生动而独树一帜。不少手工业已从家庭副业演进到专业化生产,城内已形成绣线巷、巾子巷、乐鼓巷、金银巷等专业坊巷。造船工匠能造大型战船和漕船。平江府还是当时江南运河航运中心,商业繁荣,米、鱼、果、丝、胭脂花粉、金银首饰、箫管鼓瑟等行遍布全城。北宋熙宁年间商税额名列全国前茅。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有户17万,口数十万,成为两浙路仅次于临安(今浙江杭州)的第二大城市。与临安同为全国生活水平较高地区,当时已有“上界有天堂,下界有苏杭”之谚。作为南方重要文化中心,苏州府学为当时著名的官办学校,大教育家胡瑗曾在此任教,并创苏湖教法。还有鹤山、学道等书院,其中鹤山书院为《续文献通考》所列南宋22所书院之一。人才辈出,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和诗人范成大皆出生于此。全城水巷纵横,有小桥近400余座(唐以前多木桥,宋代皆易木为石),富水乡特色。园林优美,后代闻名的沧浪亭、网师园等皆创建于宋代。遗存有不少宋代珍贵文物,如《平江图》《天文图》《地理图》等碑刻、玄妙观三清殿、北寺塔、瑞光塔、双塔、云岩寺塔、灵岩寺塔等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