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简介|介绍|概况
楚辞篇名。记述屈原与一渔父问答之辞,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有关记载在文字上大同小异。旧谓战国屈原作。现代研究者多认为非屈原所作。汉王逸《楚辞章句》说:“《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应答。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宋朱熹《楚辞集注》说:“渔父盖亦当时隐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设词耳。”清王夫之《楚辞通释》说:“《渔父》者,屈原述所遇而赋之。江汉之间,古多高蹈之士,隐于耕钓,若接舆、庄周之流,皆以全身远害为道,渔父盖其类也。闵原之忠贞,将及于祸,而欲以其道易之,原感而述之,以明己非不知此,而休戚与俱,含情难忍,修能已夙,素节难汙,未尝不知冥飞蠖屈者之笑已徒劳,而固不能从也。按汉水东为沧浪之水,在今均州武当山东南。渔父触景起兴,则此篇为怀王时退居汉北所作可知。”郭沫若《屈原赋今译·后记》说:“应该是后人的著作。但作者只是把屈原作为题材而从事创作,并无存心假托。它们之被认为是屈原作品,是收辑《屈原赋》者的误会。这两篇(《卜居》、《渔父》)由于所用的还是先秦古韵,应该是楚人的作品。作者离屈原必不甚远,而且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人。”今人马茂元说:“它通过对话形式,从两种不同思想意识的对比,表现了人们对于屈原沉湘自杀这一历史悲剧的深刻理解。”(《楚辞选》)此篇是楚人悼念屈原的作品。写屈原放逐沅湘间的事情,篇中之“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便是明证。通过叙述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表现了爱国诗人屈原世浊我清、人醉我醒、“伏清白以死直”和隐逸山水的渔父避世遁身、韬光含章、“与世推移”的两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对渔父逃避现实、明哲保身的消极态度予以否定,对屈原热爱祖国、坚持真理、至死不渝的精神加以肯定和赞扬。通篇全用问答体,有人物,有行动,有对话,有表情,形象鲜明,描绘生动,极富有故事性和戏剧性,对汉代辞赋家有着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