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春·江城梅花引》原文赏析
雨中接云姜信
故人千里寄书来,快些开,慢些开,不知书中安否费疑猜。别后炎凉时序改,江南北,动离愁,自徘徊。
徘徊、徘徊、渺予怀,天一涯,水一涯。梦也、梦也,梦不见、当日裙钗。谁念碧云凝伫费肠回。明岁君归重见我,应不是,别离时,旧形骸。
读完这首词,感到一股深挚怀友之情扑面而来。“千里寄书”,切题中“接云姜信。”云姜姓许,宰相阮元子阮福之妻,与妹云林,俱为顾春挚友。云姜因染疾,回阮家原籍仪征(今属江苏)疗治,寄信顾春,因有此词。
杜甫《述怀》诗: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言因战事离乱,十个月而未得家中复信; 盼消息之来,而又畏消息之来。这首词开头四句似即从杜诗脱化而来。作者思念云姜至切,及至接到云姜的信,反而矛盾起来: 快些开吧,又“不知书中安否”、病情如何,因而迟疑猜畏,未敢就开。俞陛云《诗境浅说》云: “凡咏寄书者,多本于性情。”顾春词正是直抒性情,捕捉了接信瞬间那种特定环境中欢欣与忧虑交织的心态。一“快”一“慢”,表现出深藏于心中矛盾情怀的律动,那种深切关怀友人命运的情感的跳荡。“别后炎凉”,意关两端,既点出时序的更替自夏入秋,又寓意世事的变幻莫测。在一般情况下,接友人来信,总是令人欣慰的,只有关系友人命运的事情,才会出现“费疑猜”那种复杂矛盾的心情。这种对人的特定环境中典型感情的开掘是很真实、很深刻的。卢纶《别钱起》诗: “离心自惆怅,车马亦徘徊。” 陈师道《和三日》: “更恐明年有离别,折花临水共徘徊。”过片处连叠“徘徊”,又与上片结句“自徘徊”连环回叠,把南北阻隔、别情离恨全都外化在三个似乎连续的“徘徊”的动作上,音节极具咏叹感。更妙在紧接着“渺予怀”三字,“渺”,使动词;使余怀感到渺茫。暗用苏轼《前赤壁赋》中“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句意,寄托着对千里江南的友人无限相思眺望之苦。故云“天一涯,水一涯”,也即“天各一方”之意。下面转写夜间不寐,希望能在梦中相见,可是偏偏“连梦也一个不来”。从白昼思至深夜,又从夜晚想到白天。思之至切,有时更会长久伫立在碧空底下发呆。一个“凝”字不仅写出伫立之长久,而且作者凝神远思的神态也可感可触。韩偓《秋郊闲望有感》:“枫叶微红半有霜,碧云秋思满吴乡。”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碧云”所指都是秋空景色,给人一种浓重的萧瑟悲凉感。同时,照应了上片“别后炎凉”,自夏入秋,又与云姜离京返仪征“吴乡”相关合。这里一个“徘徊”眺望,一个“凝伫”念远,写尽作者深挚思友的情感心态,可谓“词中有我”。古人《落花》诗云: “回肠九回后,犹有剩回肠。”上片说“不知书中安否费疑猜”,这里又说“谁念碧云凝伫费肠回”。一个是接信瞬间忧喜交加的矛盾心情; 一个是日思夜梦不得相见的苦痛怀思。两种感情,两样笔触: 前者白描,直抒胸臆; 后者具象,寓情于景。最后以宽慰语作结,设想明年相见时的情景,是透过一层写法。
《江城梅花引》用《江城子》和《梅花引》复合而成,自二字、三字一顿,到四、五、七、九言,句式参差变化,错落相间,加上响亮的韵脚,因而极具节奏感。这同作者关切友人安否、心中疑猜激荡的情感十分谐合。从这种节奏中,可以感受到作者那种荡漾于心中的怀友之情的韵律化流动,而这种情绪之流又是通过明白晓畅的语言载体自肺腑中汩汩流出,没有一点生硬晦涩的痕迹,因而显得“情文相生,自然合拍” (况周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