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不是真的呢”|诉诸出身
你一定听过这句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并且在生活中也看到过,有些子女与父母在某种能力或性格上的确存在相似性,但很多人太过“迷信”这句话了,甚至将其作为推断一个人道德、品行、能力、成就的依据,这就犯了诉诸出身的逻辑谬误。
我们可以透过两个真实的例子,详细了解一下诉诸出身的问题。
故事一:赵奢是赵国的名将,英勇善战,曾经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赵王的器重。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在秦国攻打赵国时,赵王就犯了一个诉诸出身的逻辑错误。他认为:虎父无犬子,有赵奢这样的父亲,赵括应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于是,赵王就下令,让赵括取代廉颇与秦军作战。赵括取代廉颇后,把廉颇的所有作战方针都做了调整。赵括求胜心切,立刻派兵出击,秦军佯装败走,赵军火速追赶。结果,赵军掉进了秦国将军白起设置的包围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
其实,就在赵王准备启用赵括的时候,赵括的母亲就提出过劝谏,希望赵王不要用她的儿子。然而,赵王却一再坚持自己的看法。没想到,结果真的被赵括的母亲言中,赵括兵败了。
很明显,赵王是以赵奢的才能来推断其子赵括的军事才能,但这两者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赵奢有作战才能,不能推出赵括也有相同的才干。想要知道赵括的能力,赵王应当从他的日常行为、带兵情况,以及对兵法的掌握等技术上去考量,而不能以其出身作为论证的依据。
故事二: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是一个农民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农村。高考连续考了三年,总算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但在北大上学期间,他却觉得自己不会有什么出息,因为长得一般,父母还都是农民,所以他内心很自卑。
那段时间,他特别郁闷,做什么都没有兴致。可后来,他换了一种方式去思考:既然我可以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奋斗成北大的学生,那我能不能从北大奋斗到更高的台阶呢?想到这里,他又找回了一些自信。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在回首往事时,俞敏洪这样说:“每个人都有对未来的期待,对未来的事业、成就和幸福的追求,在期待美好未来的同时,每个人都要避免看轻自己。看轻自己是个错误,这样的错误是不能犯的,因为人生的起点由不得你选择,你出生在什么家庭由不得你选择。”
人从出生开始,就会受到来自家庭、社会、他人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很重要,但终究只是外因,而非决定性的因素,毕竟人还有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出身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出身也无法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在筛选人才、评价他人和自我时,我们切记不要犯诉诸出身的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