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持躬涉世莫善于忍,能忍则天下无不可处之人矣。
【译注】
小心翼翼地处世莫过于忍耐,如果能忍耐,那么天下就没有不能与之相处的人。
辑自民国十六年修《大阜潘氏支谱》卷9。
【感悟】
潘希甫的孙子潘祖谦把“忍”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训诫子弟。
【故事链接】
宋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有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古代豪杰一定有过人之处,那就是能够容忍。遇到大事也不惊惧,无故而来的指责也不感到愤怒。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有远大的志向。
【延伸阅读】
坐落于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黄山的南麓、新安江的上游,位于旅游名城黄山市中心城区的屯溪老街,是称雄明清商界300年的徽商的重要发源地和大本营,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一个重要节点,具有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中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以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的美誉闻名遐迩。1997年,屯溪老街被确定为建设部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管理综合试点单位;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2009年在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评选中,荣耀进入全国十强。屯溪是古徽州的商业重镇,地处屯溪西部的黎阳于公元208年便有县级建制。悠久的历史为屯溪留下了包括徽派建筑在内的丰厚文化遗产。明代民居的典范之作程氏三宅和一代珠算宗师程大位的故居都在屯溪,它们分别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直得到很好的保护。
作为屯溪市重要发祥地的屯溪老街,是随着徽商的兴起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元末明初,有婺源、歙县商人,为方便土特产和食盐中转,在率水、横江和浙江聚汇的三江口附近,建立栈房,屯聚货物。明代永乐年间,休宁商人程维宗在此基础上再建新的店铺,还在店铺之间建亭阁,供来往行人休息,从此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屯溪街市。明弘治四年(1491年),《休宁县志》中就已有“屯溪街”的名目记载。由此可见,屯溪老街的形成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了。明、清两朝,徽商崛起,雄震海内。屯溪老街凭借地处皖、浙、赣三省交衢,横江、率水汇合直通钱塘江的有利条件,成为徽州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获得迅速发展。老街在明代成为颇有影响的“一邑总市”,清代发展成远近闻名的“茶务都会”。
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量人口内迁,又发展成皖南的商阜重镇,获得“小上海”的名声。1949年以来,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屯溪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现代建筑鳞次栉比,但屯溪老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深厚的商贸文化薪火相传。屯溪老街,是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完好的一条徽州古街,虽历经天灾人祸,几度兴衰,仍然保持着明清年代的街市情趣:茶楼酒肆、书场墨庄,匾额旗招、朱阁重檐。马头墙鳞次栉比,石板路意境幽古,店铺楼参差错落,老字号流光溢彩,保持着特有的活力。人们漫步在屯溪老街,仿佛领略到了15世纪中国街市的遗风余韵,屯溪老街因此被中外游人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古朴典雅的屯溪老街传统街区面积近20公顷,核心保护区4公顷,全长1273米,精华部分853米,宽5至8米,包括1条直街、3条横街和18条小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的整个街巷,呈鱼骨架形分布,西部狭窄、东部较宽,就像一条巨型的鱼,卧于新安江畔。屯溪老街的建筑承袭了徽州特有的建筑风格,规划布局和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徽派建筑特色。整条街的建筑色彩淡雅古朴,结构错落参差,石板街路面,小青瓦,再加上白粉马头墙,更增加了街道的层次感。临街的店铺一般为两层,均为砖木结构,以梁柱为骨架,尽管多为不大的单开间,但设计构思奇巧,门楣上的徽派木雕中,戏曲人物栩栩如生,民间故事委婉动人,新安山水秀美灵动。门楹和窗棂或方或圆,或棱或扁,花式丰富,形态各异。伸出楹外的“飞来椅”或“美人靠”,既拓展了店堂内有效的空间,方便店家和顾客把玩街景,又平添了店外的外观层次,使店堂显得更加恢弘和华丽。从店铺的内部结构看,有沿街开敞式和内天井式,有“前店后坊,前店后户或前店后仓”式,有的二进二厢,有的三进三厢,四周的走廊连接成天井,寓含“四水归堂”和“肥水不外流”的敛财之意。店堂一般较深,前店营业,内厢加工或储存货物,有的则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临街的店面是可以灵便装卸的朱漆木板大排门,早卸晚上。店堂两楹和货架上多以字画点缀,徽商亦儒亦商的高雅情调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