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释义
释义

《庄子·齐物论》原文释义

齐物论

所谓齐物论,就是要消除物、我的区别,消除万物之间的区别。庄子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齐一的。人类社会一切矛盾的对立面都是无差别的一回事,所以应停止有关是非的争论,做到忘我,做到无是非,用明澈之心去体认万物,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境界。庄子否定诸子百家的论争,也否定一切是非、对错、好坏的客观存在,是主观唯心主义论者。

南郭子綦(qí)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tà)焉似丧其耦。①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②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③问之也!今者吾丧我④,汝知之乎?女闻人籁⑤(lài)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⑥。”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⑦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háo)⑧。而独不闻之翏翏⑨乎?山林之畏隹⑩,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jī),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xiào)者、叱者、吸者、叫者、者、宎(yǎo)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yú),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注释】

①南郭子綦:虚构人物。隐:凭倚。机:亦作“几”,案几。嘘:缓缓地吐气。荅焉:形体不存在的样子。耦:匹对。丧其耦:表示精神超脱躯体达到忘我的境界。②何居:何故。③而:汝,你。④吾丧我:真我忘掉了俗世中的我。⑤籁:箫,此指空虚之地发出的响声。⑥方:道术。⑦大块:大地。噫气:吐气。⑧呺:同“号”,风声。⑨翏翏:大风的声响。⑩畏隹:形容山势险峻。激者:如水激的声音。:形容箭头的声响。者:如号哭的声音。宎者:犹如风吹入空谷的声音。喁:应和之声。调调:树枝摇动。刁刁:树叶微动。怒者:发动之人。

【译文】

南郭子綦倚靠着几案静坐,仰着头缓缓地呼吸,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形体一样。颜成子游在一旁陪伺,说:“老师你这是怎么啦?莫非人的形体原本可以像枯木一样,而心灵原本可以寂静如死灰吗?你今天靠在几案上静坐的样子,跟从前的情形完全不同啊。”

子綦回答说:“偃,这个问题问得好。此时我把我丢掉了,你明白吗?你可能听说过人籁,可是未必听说过地籁,你可能听说过地籁,未必听说过天籁。”

子游说:“请问这是什么道理呢?”

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叫作风。风不刮就罢了,一旦刮起来,就会万窍怒吼。你难道没听到过长风呼啸的声音吗?山林之中险峻盘旋的地方,还有百围大树上的洞穴,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如耳朵,有的似梁上方孔,有的像牛栏猪圈,有的像舂臼,有的像池沼,有的像泥坑。发出的声音,有的像水流声,有的像射箭声,有的像斥骂声,有的像吸气声,有的像喊叫声,有的像号哭声,有的像幽怨声,有的像哀叹声。前面的风呼呼地唱着,后面的风就呼呼地和着,微风就小声地应着,大风就大声地应着,当暴风过后,所有的窍穴全都空寂无声了。你难道没有看见过风吹树林,那随风摇晃的枝条吗?”

子游说:“地籁是从万种孔洞发出的声音,人籁是从竹管之类的东西里发出的声音,那天籁又是什么发出的呢?”

子綦说:“所谓天籁,就是风吹万窍发出的各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各不相同的声音是由于自己自然的形态所造成的。既然各种声音都是自身决定的,那么鼓动它们发出声音的还能是谁呢?”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①大言炎炎,小言詹詹。②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③与接为抅(ɡōu)④,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⑤小恐惴惴,大恐缦缦⑥。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⑦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⑧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⑨,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⑩以言其老洫(xù)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zhé),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zhèn)。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百骸、九窍、六藏,赅(gāi)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注释】

①闲闲:形容广博雅致。间间:形容固执偏狭。②炎炎:形容气盛词烈。詹詹:形容言多啰嗦。③魂交:指多梦、睡不安宁。形开:累得身体像散了架一样。④抅:通“构”,交接。⑤缦:通“慢”,散漫。窖:深沉。⑥缦缦:形容精神落魄。⑦机栝:机关。司:通“伺”,伺机,趁机会。⑧杀:衰败。⑨所为之:所付出的精力。⑩厌:闭塞。缄:束箧的绳子。老洫:老沟。变:后悔。:恐惧。姚佚:轻浮放纵。彼:指以上各种情态。真宰:身心的主宰。眹:征兆。说:同“悦”。真君:真我。

【译文】

有大智慧的人广博而雅致,有小智慧的人固执而偏狭;高淡阔论的人盛气凌人,就事而论的人争辩不止。这些人睡觉的时候魂魄也不会安宁,等睡醒后身体就会疲乏不堪。这些人整天与外界交涉纠缠,整日里钩心斗角。有的漫不经心,有的隐藏不露,有的谨慎细密。小害怕时惴惴不安,大恐惧时惊慌失措。他们有的时候发言就好像是放出的利箭,窥探到他人的是非来进行攻击;有时又如同发过誓约一样一言不发,这样做只是在等待一击而中的机会罢了;他们就好比是秋冬的萧条,正在衰败之中,这是说他们正在一步步走向消亡;他们沉浸在辩论当中,再也无法恢复自然的本性;他们仿佛被绳索束缚住了,心灵完全闭塞,这是说他们像已经废旧的沟渠,源头的水已经枯竭了;他们的心灵已经走向死亡,再也不能恢复生机了。他们有时欣喜若狂,有时怒火中烧,有时悲哀万分,有时快乐异常;有时多虑,有时慨叹,有时后悔,有时害怕;有时浮躁,有时放纵,有时张狂,有时惺惺作态;犹如音乐从虚空的事物中发出来一样,又好比菌类被地气蒸发出来一样。以上种种情态日夜交替变化着,然而却不知道是从哪里产生的。算了吧,算了吧!只要知道了这些情态是从哪里产生的,也就知道了它们之所以产生的原因了。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①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nié)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②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③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夫随其成心④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⑤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⑥。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注释】

①行尽:通向死亡。②役役:奔波劳碌的样子。苶然:形容疲倦困顿。疲役:即疲于役,为役使所疲顿。③芒:昏庸、糊涂。④成心:偏见。⑤心自取者:有见识的人。⑥今日适越而昔至:今天去越国而昨天就到了。

【译文】

人一旦受到阴阳之气,形成生命之体,虽然不会马上死亡,但也会在衰耗中等待死亡。人们与外界相抗争,相互损害,在通向死亡的道路上奔驰而不能止步,这不是很可悲吗?一辈子奔波劳碌,却没有成功,疲倦困顿却看不见前途,这不是很悲哀吗?这种人就算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的形骸不断地衰老枯竭,人的精神也随之消毁,这岂不是最大的悲哀?人的一生,原本就是这样昏昧无知吗?还是只有我一个人昏昧,而别人却不昏昧?

假如以个人偏见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那么谁没有这样的标准呢?又何必说只有那些懂得事物变化之理的智者才有呢?再笨的人也会有的。假如说内心还没有产生偏见时就已经判断出了是非,那就如同今天去越国而昨天就已经到了一样可笑。这种观点是把没有当成了有。一旦把没有当成有,就算是神通广大的大禹也搞不明白,我又能如何呢!

【智慧全解】

用心感受生活

庄子说:“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意思是说他们终身奔波劳苦看不到成功,一辈子疲惫困顿,找不到归宿。这的确是非常可悲的事情。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这些人不明白生命的真谛,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或沉浸于利益的争斗中,或盲目地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消损了自己的心智,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

“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的人无疑是不幸福的。他们总是把目光盯在事情不如意的一面,盲目去追求那些得不到的事物,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那么,怎样获得真正的幸福呢?很简单,从积极的角度出发,用心去感受生活。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一直处于茫茫然的追求之中。尤其在这个空前浮躁、急功近利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争先恐后地追逐着利益,整日里挖空心思,与人钩心斗角,如此这般整个人就不平静了,内心惶恐不安,哪里还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的存在呢?

人生在世,需要面临太多的挫折,需要应对太多的利益纠缠,需要面对太多的突发事件。这些纷繁复杂的事情往往会导致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患得患失,总是受一些外物牵累而迷失自己的心性,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

万事万物总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关键在于选择的角度。本杰明·富兰克林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他们的健康、财富以及生活上的各种享受大致相同,结果,一种人是幸福的,而另一种却得不到幸福。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结果呢?关键就在于他们的内心,在于他们对物、对人和对事的观点不同,那些观点对于他们心灵的影响因此也不同,苦乐之分主要也就在于此。

因此,无论是面对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我们都要保持一种淡然的心态,不能因一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不因遭遇挫折而自悲,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独立和宁静,才能摆脱世俗烦恼,获得真正的内心明净。

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并不是由拥有多少财富决定的,一个人是不是能够成功,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内心豁达、安分的人能够无视外界的纷扰,摆脱外物的牵绊,不浮躁、不盲目、不消沉,一切都由自己决定,这样的人才能生活得充实、幸福。

【阅读延伸】

让生活归于平淡

很多年前,美国有一个年轻有为的市长,他才华横溢,头脑灵活,年纪轻轻就登上了市长宝座。在很多人眼中,此人就是闪耀在政坛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前途不可限量,于是很多知名人士都围绕在他的周围,他似乎也逐渐习惯了这种光环照耀下的上层生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他又要平步青云再次高升之时,他所管辖的区域发生了一场大火灾,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民众们悲痛之余把责任都怪到了政府身上,纷纷指责政府不作为。这个年轻的市长也罪责难逃,不得不引咎辞职。

从众星捧月的高位一下子落到了平民之中,内心的落差可想而知。他身边的权贵朋友都前来安慰,并表示愿意帮忙,让他东山再起。然而,他却没有过多的悲伤,而是淡然一笑说:“我本来对政治就没有多大的兴趣,这下正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乡下,和妻子儿女享受起了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生活平淡而温馨。

他很早就爱好收集古董,只是过去一直忙于政治,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现在无官一身轻的他重新拾起了这个爱好。由于天资聪颖,而且又能静下心来,没过多久,他就成了一名不错的鉴别古董的专业人士,没过几年他在古董行业内就出了名。

有好友问他:“没想到你这个半路出家的人竟然能在收藏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你是如何做的呢?”他又是淡然一笑,说:“因为我打心底热爱这一行,而且是一心一意地热爱它,内心没有太多的烦恼,不盲从他人,能够平心静气地对待这些收藏品。”

很多时候,生活中的烦恼与痛苦往往只源于人的一念之误,只有破除这一“误”,才能使内心获得真正的宁静,从而在世事纷扰中感受到世间的美好。

夫言非吹①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②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kòu)音,亦有辩乎?③其无辩乎?

道恶(wū)④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⑤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⑥。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⑦。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⑧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⑨枢始得其环中⑩,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tíng)与楹(yíng),厉与西施,恢恑(guǐ)憰(jué)怪,道通为一。

【注释】

①吹:风吹。②特未定:不能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③鷇音:刚刚破卵而出的幼鸟的叫声。辩:同“辨”,区别。④恶:何,怎么。⑤小成:片面的成就。荣华:粉饰之语。⑥明:用洞察之心去看事物,以明于大道。⑦是:此。⑧方生:指此与彼的概念相依相对一起产生。⑨偶:指对立关系。道枢:道的关键。⑩环中:环的中心;“得其环中”喻指抓住要害。恢恑憰怪:指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恢,同“诙”,诙谐。恑,诡变。憰,憰诈。

【译文】

言论和风吹洞穴不同。言论者总是各有各的言辞,他们所说的话虽然独特,却不能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他们真的有自己的言论吗?还是从来没有过自己的言论?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言论与刚破壳而出的小鸟的叫声不一样,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还是根本没有区别?

大道为什么隐晦不明而有真伪呢?言论为什么隐晦不明而有是与非呢?大道原本是无处不在的,为什么往而不存呢?言论本来是无处不可的,为什么会存而不可呢?大道往往被小成就隐蔽了,言论往往被浮夸的言辞隐蔽了,所以才会出现像儒家和墨家之类的是非之辩,他们都以对方不赞同的主张为是,以对方赞同的主张为非。如果肯定对方所否定的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则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观察事物的本源。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对立而存在的,此与彼相依相存,从彼方来观察此方就看不到此方的实际,从此方去了解就明白了。所以说,事物的彼方是由对立的此方而产生的,事物的此方也因对立的彼方而存在,彼与此是一起产生并存在的。尽管如此,世上万物都是随着生就随着灭,随着灭就随着生;刚刚觉得可以,就会产生不可以的念头,刚刚认为不可以,可以的念头就随之产生;有因而认为是的,就有因而认为非的,有因而认为非的,就有因而认为是的,是与非都因对方而产生存在。所以,圣人不经由是非之途而只用天道去观察事物的本源,也就是顺应自然与事物发展规律。此即是彼,彼即是此。彼有彼的是非,此有此的是非,真的存在彼与此的区别吗?真的没有彼与此的区别吗?假如没有了是非、彼此的对立关系,也就掌握了大道的关键。掌握了大道的关键,就如同进入了圆环之上,可以应付无穷的变化。是的变化无穷无尽,非的变化也无穷无尽。所以说,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观察事物的本源。

用手指来说明手指不是手指,不如用非手指来说明手指不是手指;用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用非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从道通为一、万物一体的观点来看,天地就是一个手指,万物就是一匹马。

人家认可的我也跟着认可,人家不认可的我也跟着不认可。道路是人们走出来的,事物的名称是人们叫出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它原本就是这样的,所以人们便认为是这样的。为什么说不是这样呢?它原本就不是这样的,所以人们便认为它不是这样的。事物有它存在的道理,也有它可以的缘由。没有什么事物不是,也没有什么事物不可。因此,就好比是小草与房柱、丑女与西施,以及世上形形色色的奇异现象,从大道的观点来看,它们是浑然一体的,并没有什么区别。

【智慧全解】

物有彼此,不必强求

庄子认为“物无非是,物无非彼”。事情的是非对错都是相对的,每个人保留自己的意见就行了,不必强求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的性格、背景、成长经历、世界观、价值观都是不一样的,看待同一事物或人物的观点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必为了让他人认同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那样的争论只会让大家都不愉快,而且他人也不会因为这些不愉快而改变自己的做法。

现实生活中,争执是避免不了的,当与他人发生争执时,我们不妨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思考一下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说、这样做。了解了对方的心意,就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都有一种本能,当他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一样时,我们总是会认为别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其实,很多时候人的想法、做法无所谓对与错,大多只是观念不同罢了。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我们没必要分个是与非、胜与负。所以庄子认为,事物有此就有彼,他将彼此关系比喻成一个圆圈,认为二者循环往复,没有穷尽。我们也没有必要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争个是非对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我们的世界才能丰富多彩。如果想提高自己,我们看一件事物的时候,就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让自己的视野更宽更广,这样才能见多识广,变得更加优秀。

【阅读延伸】

雕像的鼻子

米开朗琪罗是一位非常出名的雕刻家,有一次他想雕刻一个手持弹弓的年轻大卫的雕像,很多人表示愿意资助他,最后,在索德里尼的赞助下,米开朗琪罗来到佛罗伦萨工作。

工作进行几天后,索德里尼来到了米开朗琪罗的工作室。

索德里尼对雕刻有一些了解,又有些自以为是。他围着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左看看右看看,仔细地品鉴了一番,然后站在这座大雕像的正下方说:“米开朗琪罗,你的这个作品真了不起,可以算得上是很完美了,只是它还有一点缺陷,就是鼻子太大了,如果把它修小一点点就更完美了。”

米开朗琪罗对自己的作品有着自己的理解,但他没有跟老板据理力争,他认为老板之所以那样说,可能是因为观看的角度不是很好,或者各人的爱好兴趣不一样。听到老板的话后,他连连点头,并迅速爬上支架,在雕像鼻子的部位开始轻轻敲打,让手上的石屑一点点掉下去。表面上看,他是在按照老板的要求认真地修改,其实他根本没有改动鼻子的任何地方。经过几分钟的“敲打”后,他回过头问:“现在怎么样?”

索德里尼又认真看了看,笑着回答:“嗯,现在真的可以称得上完美无缺了。”

雕像的鼻子应该大点好呢还是小点好呢?这本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如果因为这个而争论,根本没有一点意义。米开朗琪罗深知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了巧妙周旋,顺着老板的意思,上去认真“敲打”一番,终于赢得了老板的赞同。就这样,他既没有违背自己的意思,又没有冒犯老板。生活就是这样,如果我们遇到矛盾,就要学会站在双方的立场去仔细考虑,这样才能妥善地解决矛盾。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①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②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jǔ)公③赋芧(xù),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④,是之谓两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⑤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⑥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⑦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⑨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注释】

①达:通达,“达者”指通晓事理的人。为是:为此。不用:指不用固执常人的成见。寓诸庸:寄于事物的功用上。②因:因循,顺由。③狙公:养猴子的人。狙,猴子。④天钧:即天均,天地自然的均衡。⑤至:至极,达到极高的境界。⑥封:界限。⑦枝策:指举杖敲击乐器。几:尽,达到顶点。⑧昧:迷昧。⑨滑疑:纷乱的样子,这里指各种迷乱人心的辩说。滑,乱。图:瞧不起,摒弃。

【译文】

万事万物有分必有成,有成必有毁。因此,总的来说万物根本就没有什么完成与毁灭,自始至终是浑然一体的。只有通晓事理的人才明白万物浑然一体的道理,所以他们不用固执于常人的成见,而寄托在事物各自的功用上。这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顺其自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就叫作“道”。辩者们费尽心思去追求一致,却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是混同的,这就是所谓的“朝三”。为什么叫作“朝三”呢?有一个养猴人在给猴子分橡子时,说:“早上分你们三升,晚上分四升。”猴子们一听都恼了。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橡子的名称和数量都没有改变,只是换了一种喂的方法,猴子的喜怒就不一样了,这就是顺应猴子的心理作用罢了。所以,圣人混同于是是非非,而任凭自然均衡,就是物我并行,各得其所。

古时候那些得道之人,他们的智慧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到底是怎样的至高境界呢?他们的视野达到了宇宙的本初,认识到原始本来没有万物的存在,没有比这种认识更高的境界了。在认识上稍逊一筹的人,则认为万物是存在的,探究它并不加以严格的区别界限。再稍逊一筹的人,则认为事物有了区别界定,可是并不计较是非。产生了是非观念,大道也就有了亏损。大道的亏损是由于个人的偏好而产生的。世间万物真的有成就和亏损吗?或者根本就没有成就和亏损呢?有成就和亏损,就好比昭文弹琴;没有成就和亏损,就如同昭文不弹琴。昭文弹琴,师旷击乐,惠子倚树争辩,这三个人的技艺智慧都算得上是最高超的了,所以他们载誉于晚年。这三个人自认为自己的爱好与别人不一样,便想着用自己的爱好去教诲明示他人,于是他们就陷入“坚白同异”的愚昧辩论上,不能自拔。而昭文的儿子又终身从事昭文弹琴事业上,以至于没有什么成就。假如这样也算得上是成就的话,那么像我这样的人也是有成就的,假如这样不能算是有成就的话,那么外物和我一样也没有什么成就。所以,圣人往往摒弃迷乱世人的炫耀。圣人不会用自己的一孔之见、一技之长向他人炫耀,而是把思想寄托在事物自身的功用上,这就叫作“以明”。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①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②言之。有始也者③,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④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⑤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⑥莫寿于殇(shāng)子,而彭祖为夭。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⑧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⑨有乎!无适焉,因是已!⑩

【注释】

①类:同类、相同。②尝:试。③有始也者:宇宙有个开始。④俄而:突然。⑤谓:评说、议论。⑥于:比。豪:通“毫”。末:末梢。秋豪之末比喻事物的细小。大山:即泰山。⑦殇子:未成年而死的人。夭:夭折,短命。⑧巧历:善于计算的人。凡:平凡,这里指普通的人。⑨适:往,到。⑩因:顺应。已:矣。

【译文】

现在在这里说的话不知道与他人的言论是属于同一类呢?还是属于不同的一类?不管同类还是不同类,既然都是言论,那也就与其他人的议论没有什么差别了。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试着把这一问题说清楚。宇宙有个开始,也有个未曾开始的开始,更有个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万物的始初,有自己的“有”,也有自己的“无”,也有未曾有“无”的“无”,更有未曾有那未曾有的“无”。顷刻之间有了“有”和“无”,却不知道“有”与“无”真的是不是“有”与“无”。现在我说了这些话,却不知道我是真的说了这些话呢,还是真的没有说这些话?

天下没有比秋毫末梢更大的东西了,泰山看起来都比它渺小;没有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的了,而彭祖却是短命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浑然一体。既然已经说过合为一体了,还要有我的言论吗?既然已经说了合为一体,还能说我没有言论吗?万物浑然一体,再加上我的言论,就成为“二”,“二”如果再加上一个“一”就成了“三”,以此类推,即使善于计算的专家也不能得出最终的结果,何况一般人呢?所以,从无到有已经生成“三”了,又何况从“有”发展到“有”呢!不用再推算下去了,还是顺应事物的本原吧!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zhěn)也。①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②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③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④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qiān)⑤,不勇不忮(zhì)⑥。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无弃而几向方矣!⑦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bǎo)光⑧。

【注释】

①封:界限。常:定见,定论。畛:田地里的界路,这里泛指界限。②伦:次序。义:通“仪”,规则。八德:八类、八种才能。③春秋:这里泛指古代历书。经世:经纶世事,这是用调理织物来喻指治理社会。志:记载。④怀:囊括于胸,指不去分辨物我和是非,把物与我、是与非都容藏于身。⑤嗛:疑为“廉”。一说嗛,同“隒”,崖岸的意思。⑥忮:伤害。⑦无弃:原作“圆”。几:近,近似。方:道。⑧葆:藏,隐蔽。“葆光”即潜隐光亮而不露。

【译文】

大道本来就没有人为的界限,言论本来没有固定的框框,只是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才妄加了这样那样的界限。允许我谈谈这界限吧。如划分了左右、次序等级、分别辩论、竞言争锋,这就是世俗所说的八种才能。其实,宇宙之外的事物,圣人只是随它存在而不加以辩论;对于宇宙之内的事物,圣人只是谈论它而不加以评论;对于古史中先王治理国家的记载,圣人只是评论而不去辩解。所以,天下的事理,有去分别的,就有不去分别的;有去辩论的就有不去辩论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圣人把各种观点藏在心里,而一般人则争辩不休,并以此夸耀于人。所以说:辩论的存在,必有眼界看不到的地方。

至理名言是不可称谓的,大辩是不用言语的,大仁之人是不会自称仁慈的,大廉之人是从来不自称廉洁的,大勇之人是不会伤害他人的。道理如果能够说得清楚明白,也就算不上是道理了,言语再辨析周全,也有顾及不到的地方,仁爱经常普及也就不能保全了,廉洁过于清白,就显得虚伪了,勇敢达到伤害他人的程度就不是真正的勇敢了。这五个方面遵行不弃,几乎就接近于大道了!所以说,如果一个人的智能能够止于所不知的境地,那就是到了极点了。谁知道不用言辞的辩论、不用称谓的大道呢?假如有人能够知道,那他就称得上是天然的智库了。在这里无论注入多少都不会满溢,无论索取多少都不会枯竭,人们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这就叫作隐藏起来的光明。

【智慧全解】

大辩不言,大巧若拙

在这里庄子提出“大道不称,大辩不言”的观点,认为真理无须用语言来表达,高明的言论无须言说,仁、谦、勇等美德也一样,不需要特意去夸耀。庄子以此来告诫大家,人生在世,做人要收敛锋芒,包容万象,不盈不枯;为人处世应保持低调,不要刻意显示自己的德行。因为人一旦产生炫耀之心,行为举止就会偏激,说不定会给自己带来祸患。

生活中很多人总结出一些为人处世的技巧,在事业或人际交往中想要事半功倍从而投机取巧,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其结局却悲惨得很。这都是过于机巧惹的祸。殊不知,大巧若拙,摒弃机巧,以看上去笨拙的方法做事,才是大智之人的做法。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真正的大智大勇未必要大肆张扬,卖弄聪明,不是徒有其表而要看实力。具有大智慧的人,看起来反倒如同糊涂人,其实不是真糊涂而是假糊涂,这就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宽厚敦和,平易近人,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和傻气。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

大智若愚者藏才隐德,用表面的愚笨来保护自己,为自己赢得发展和提高的时间和环境,并能把握全局,站在比别人更高的角度来把握事态的发展,所以他们往往能承担重任,抓住良机,进而取得胜利。

大道虽不能明说,却没有人能否认它的博大深奥,美好的德行并不是用来展示给人看的,将光芒收敛,光芒本身依然存在。真正的美无须用言语来描述,真正的仁义无须标榜,真正的圣人也是不需要在意圣人之名的。我们要用圣人之智来对待世间万物,不贪图大贡献,不计较小利益,这样才能成就大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胸怀大志却能够坦然做事,在生活中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忘却外物的羁绊,这样才能成就真正的大道,做出超人的成就。

【阅读延伸】

举贤而不显

武则天时期,娄师德与狄仁杰同为国相,两个人因为政见不同,经常会闹一些小矛盾。实际上,娄师德与狄仁杰的矛盾也只是在公事上面,狄仁杰能登上相位,还是娄师德推荐的呢,只不过狄仁杰自己并不知道罢了。

对狄仁杰与娄师德的矛盾,武则天看得一清二楚。有一次,武则天问狄仁杰:“狄爱卿,你觉得娄相这人怎么样?”狄仁杰生性耿直,而且不知道收敛,平时在处理朝廷事务中可没少为难娄师德,如今听皇帝这样问自己,马上直言不讳起来:“他是个能带兵打仗的将才,不过是不是贤明,臣就不好说了。”武则天又问:“那你认为娄相这个人识才吗?”狄仁杰说:“这个,臣认为还真不咋的,臣与他同朝为官这么多年,从来没见他举荐过谁。”

武则天听后,爽朗一笑,说:“是吗?那狄爱卿就错了。你就是他举荐上来的,他还举荐过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呢,只不过他做事从来不喜欢炫耀罢了。”狄仁杰听后,惊诧不已,脸顿时胀得通红,说:“娄公真是一个有大德的人,做事不求回报!我时常那样为难他,做了不少对不起他的事情,而他始终没有提举荐我的事,他的胸怀真是宽广啊,我简直无颜面对他了!”

狄仁杰与娄师德同朝为官,娄师德对狄仁杰有知遇之恩,而狄仁杰由于不知情,便在遇到政见不合时处处为难他。如果换作一般人,早就把自己的恩德说出来了,这样既能消除一个政敌,又能拉拢人心。可是娄师德并没有这样做,他的高尚之处,就是他丝毫不炫耀,真可谓一个真正的君子啊!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①其故何也?”

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②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啮(niè)缺问乎王倪③曰:“子知物之所同是④乎?”

曰:“吾恶乎知之!”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

曰:“吾恶乎知之!”

“然则物无知邪?”

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⑤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⑥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xún)惧,⑦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jí)蛆(jū)甘带,鸱(chí)鸦耆鼠,⑧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biān jū)⑨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⑩,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hù)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注释】

①宗、脍、胥敖:三个小国家的名称。南面:此指临朝听政。②三子者:指宗、脍、胥敖三国的国君。存乎蓬艾之间:比喻国微君卑,不足与之计较。蓬艾,两种草名。③啮缺、王倪:皆为虚构人物。④所同是:意思是相互间共同的地方。⑤庸讵:怎么、哪里。庸,何。⑥湿寝:在潮湿的地方睡觉。偏死:偏瘫,即半身不遂。⑦木处:在高高的树木上居住。惴、栗、恂、惧:四字都是恐惧、惧怕的意思。⑧蝍蛆:蜈蚣。甘:甜美。带:小蛇。鸱:猫头鹰。耆:通“嗜”,嗜好。⑨猵狙:一种类似猿猴的动物。⑩毛嫱、丽姬:古代的美女。决骤:快速奔走。樊然淆乱:纷然错乱。沍:河水冻结。

【译文】

从前尧向舜询问道:“我想讨伐宗、脍、胥敖三个小国,每当临朝,总觉得心神不安。这是什么缘故呢?”

舜说:“那三个小国的国君,就好比是生存于蓬蒿艾草之中,您还不放心,问题出在哪里呢?听说过去天上有十个太阳一起出现,何况人的德行本应超过太阳的光辉呢!”

啮缺问王倪:“你知道一切事物都有相同的地方吗?”

王倪说:“我哪里会知道!”

啮缺又问:“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原因吗?”

王倪回答说:“我哪里会知道!”

啮缺接着又问:“那么各种事物便都无法知道了吗?”

王倪回答:“我怎么会知道!虽然如此,我也要试着来说说这个问题: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不是‘不知道’呢?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并不是‘知’呢?我还是先问你:人在潮湿的地方睡觉,腰部就会患病,并导致半身不遂,难道泥鳅也会这样吗?人们待在高高的树枝上就会心惊胆战,难道猿猴也会这样吗?人、泥鳅和猿猴这三种动物究竟谁最清楚哪里才是真正舒适的住处呢?人们吃牲畜的肉,麋鹿吃草,蜈蚣喜欢吃小虫,猫头鹰和乌鸦则爱吃老鼠,人、麋鹿、蜈蚣、猫头鹰和乌鸦,这几种动物究竟谁最清楚真正的美味是什么呢?雌性猿猴喜欢找雄性的猵狙作为交配对象,麋喜欢与鹿交配,泥鳅则与鱼交配。毛嫱和丽姬,是世人公认的美女,可是鱼见了她们潜入水底,鸟儿见了她们就会高高飞向天空,麋鹿见了她们就会四处逃跑。人、鱼、鸟和麋鹿这四种动物究竟谁最了解真正的美色是什么呢?我认为,仁与义的端倪,是与非的途径,都是纷杂错乱的,我哪里会知道它们之间的分别呢?”

啮缺说:“你不管世间的利与害,至人难道也不顾这些吗?”

王倪说:“至人太神了!泽地焚烧无法让他感到炽热,江河冻结无法让他感觉到寒冷,就算是惊雷劈开岩石、暴风巨浪也无法让他感觉到惊恐。像他这样,可以驾驭云气,骑乘日月,在四海之外遨游,生死的变化都无法影响到他,更何况世间利害这种小事呢!”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①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②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③”

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④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xiāo)炙。⑤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hūn)⑥,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chūn),参万岁而一成纯。⑦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⑧,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⑨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⑩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dǎn)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何谓和之以天倪?”

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注释】

①霍鹊子、长梧子:均为虚构人物。②夫子:指孔子。务:事,含有琐细事务的意思。就:趋赴,追求。违:避开。不缘道:不践迹而行道。③孟浪:不着边际。奚若:何知,怎么样。④听荧:听了疑惑不明。⑤时夜:司夜,即报晓的鸡。鸮:一种肉质鲜美的鸟,俗名斑鸠。炙:烤肉。⑥滑涽:滑乱昏暗。⑦役役:操劳不息的样子。芚:浑然无所觉察和识别的样子。⑧筐床:舒适的床,此指君王的床。⑨蕲:祈,求的意思。⑩窃窃然:明察的样子。牧:牧夫,此指所谓卑贱的人。吊诡:奇特、怪异的言论。黮暗:昏暗不明的样子。化声:指是非不同的言论。天倪:天然的分际。曼衍:自由地发展变化。振:振动鼓舞。竟:通“境”,境界、境地。

【译文】

瞿鹊子对长梧子说:“我从孔夫子那里听说,圣人不会从事俗世的工作,不贪图利益,不逃避忧患,不喜欢妄求,不刻意去符合大道,不说话就如同说话,说话就如同没有说话,而心神遨游于世俗之外。孔夫子认为这些话都是不着边际的无稽之谈,可是我却认为这些正是大道的微妙之处。先生,你认为呢?”

长梧子说:“黄帝听了这些话都会觉得不解,何况孔丘呢?他哪里能够理解呢!而且你也操之过急了,这就好比刚看到鸡蛋就去追求司晨的公鸡,刚看到弹丸就想着吃烧熟的鸮鸟。现在我试着谈一下吧,你姑且听一下。为什么不依傍着日月,怀抱着宇宙,与万物合为一体,任凭是非繁乱而不管不问,而把世间的尊卑贵贱一律等同对待呢?人们总是忙忙碌碌,圣人同样一副愚昧无知的样子,任凭万物混为一体。万物都是这样,相互蕴含在浑朴而又精纯的状态之中。我哪里会知道喜欢着就是一种迷惑呢!我哪里知道讨厌死亡就不是像自幼流浪在外而不知回家那样呢?

“丽姬是艾地封疆守土之人丽戎的女儿。丽戎被晋国打败后她成了俘虏,她当时哭得泪水把衣服都湿透了。等她进了晋国王宫,和晋王同床共枕,吃着山珍海味,这个时候才后悔当时哭得那么伤心。我哪里能知道死去的人不会后悔当初的求生呢?梦中开怀畅饮,醒后却痛哭流涕;梦中悲伤哭泣,醒后却兴奋地去狩猎。当人在睡梦中时,并不知道自己是在梦中。有时候在梦中还在做着另一个梦,等睡醒后才知道这一切全是梦。只有彻底醒来的圣人,才会知道人生如梦。愚昧的人自认为清醒,一副明察秋毫的样子,好像什么都知道,动辄君啊臣啊地叫着。孔丘实在是固执浅薄极了!他和你一样,都在梦中啊!我说你在梦中,其实我也在梦中。我说的这些话,可以说是奇怪的言论。或许万世之后会遇到一位大圣人,他能够了解这个道理,也如同在旦暮之间相遇了吧!

“倘若我和你进行辩论,你胜了我,我没有胜你,那么你就是对的,我就错了吗?如果我胜了你,你没有胜我,我就是对的,你就是错的吗?我们两个人中有一个人对,有一个人错吗?或者是我们两个人都对,或者都错了呢?我和你都不能知道,而世人本来就昏暗不明。我们又能让谁来作出公正的判断呢?如果让观点跟我相同的人来裁判,既然看法跟我相同,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价呢?如果让观点不同于我和你的人来裁判,既然他的看法不同于我和你,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判呢?如果让观点跟我和你都相同的人来判定,既然看法跟我和你都相同,又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判呢?那么,我和你和其他别人都无法知道谁是谁非了,恐怕只有等待造化了吧。”

“什么叫作用自然的天平来调和万事万物?”

长梧子说:“是就是不是,然就是不然,‘是’,如果真的是‘是’,那么就和‘不是’有了区别,这样就无须辩论了。‘然’,假如真的是‘然’,那么就与‘不然’有了区别,这样也就无须再辩论了。是是非非变来变去的声音是相对而存在的,任凭它自由自在地发展变化,这样就可以尽享天年。忘记岁月与理义,遨游于无穷的境界,这样就能托身于无是无非、无穷无尽的境界了。”

罔两问景①曰:“曩(nǎng)②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③”

景曰:“吾有待④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fù)蜩翼邪?⑤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⑥自喻适志与,⑦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qú)蘧然周也。⑧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⑨。

【注释】

①罔两:影子之外的微阴。景:同“影”,影子。②曩:以往,从前。③特:独。操:操守。④待:依赖,凭借。⑤蚹:蛇肚腹下的鳞皮,蛇依靠它行走。蜩:蝉。⑥胡蝶:亦作蝴蝶。栩栩然:欣然自得、轻盈飞行的样子。⑦喻:晓得。适志:合乎心意,心情愉快。⑧俄然:突然。蘧蘧然:僵直的样子。⑨物化:万物浑然同化,物我与人我达到无差别的境界。

【译文】

罔两问影子说:“刚才你在行走,现在又停了下来;刚才你在坐着,如今又站了起来。为什么这样没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呢?”

影子回答:“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有所依赖吗?我依赖的东西也是有所依靠才这样的吧?我所依赖的东西就好比是蛇的鳞皮和蝉的翅膀吗?我哪里会知道会这样呢?我哪里会知道为什么不这样呢?”

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一只自在飞舞的蝴蝶。他极为得意,竟然忘记了庄周是谁。突然从梦中醒过来,才知道自己就是躺卧在床上的庄周。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成了庄周?庄周和蝴蝶肯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叫作物化。

【智慧全解】

庄周梦蝶,梦如人生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庄子认为,无论是梦还是人生,其实除了我们的心性外,其他的东西都是虚幻的,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内心,究竟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必要去深究。

庄子在这里所说的其实是关于人生的名利与人生价值的关系:怎样才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拥有更多的财富吗?是拥有更大的权力吗?非也,这些都不是,庄子认为,无论钱财还是权力都是虚幻的,就像梦一样总有醒的时候,只有我们的内心才是真实的,只有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让世俗外物蒙蔽心灵,静下心来,明白什么才值得我们珍惜,这样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世间荣华犹如一场梦,如果一个人一生都在追逐荣华富贵、高官厚禄,那就如同做了一场春秋大梦,梦醒后一切归于零。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追求事业上的成功是不对的,只是说在追求之前,需要明白,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对自己而言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其实,成功并不是说一个人需要多有钱多有权,而是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对于一个在职场打拼的人来说,成功是自己的梦想,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是自己的目标。但是切勿因此而忽略了工作的意义。对一个人而言,最可贵的是自己的内心,无论是悲伤、失望,还是快乐、恬静,只有正视自己的本性,才能真正体味到人生的真谛。

人生如梦,我们不必去纠结是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周,只要明白我们内心深处的感情,感受到自己的内心需求,我们的人生就是成功的,我们的生活就能精彩无限。这才是庄子逍遥思想的真义。

【阅读延伸】

追名逐利,恍如一梦

唐朝时期,知名道士吕翁前往邯郸办事,途中遇到一个姓卢的书生,二人一见如故,卢生进京赶考,吕翁长年修道,二人聊得很投机。

卢生说自己非常渴望荣华富贵,不愿再过贫困的生活,想借助仕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吕翁作为得道高人,劝解了卢生一番,可卢生仍然难以释怀。吕翁见此,就递给卢生一个枕头,说:“你枕着这个枕头睡一觉吧,就可以看到自己荣华富贵时的样子了,等你醒来后我们再聊。”

卢生一路劳累,枕着枕头很快就睡着了。恍惚间,他看到枕头上开了一个很大的洞,里面慢慢明朗起来,卢生一时好奇就钻了进去。

这一下,卢生没有去赶考,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里。过了一段时间,他娶了一个漂亮的媳妇,媳妇的娘家很有钱,陪嫁过去很多物品。卢生高兴极了,从此他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第二年,他进京赶考,一举得中,被任命为专门替皇帝制诏诰令的知制诰,从此踏上了仕途,可谓春风得意。

又过了三年,卢生出任陕州知州。陕州河道需要治理,而卢生正好擅长此道,任职期间集合民众开凿河道80里,使阻塞的河道畅通,给百姓创造了不少福利,百姓们纷纷称颂他的功德。后来,卢生又被提升为京兆尹,升任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位高权重,赢来满朝文武官员的羡慕与敬重。

然而,树大招风,卢生赢得羡慕的同时也招来了同僚的妒忌,一时间种种谣言向他飞来,皇帝虽然信任他,但架不住奸臣们的一再诬陷,最终皇帝下诏将他逮捕入狱。后来他被贬到偏远的边疆。

卢生在边疆苦熬了好多年,朝廷发生动荡,当年诬陷他的奸臣入狱的入狱,砍头的砍头,皇帝也知道他是遭人陷害,于是重新起用了他,任为中书令。后来随着年龄的衰老,卢生多次上书请求辞职,可是皇上考虑到他身居要职,难以替代,一直没有答应,直到卢生快要死了,还在挣扎着给皇帝上最后一道奏疏,此时的他还没有顾及自己的家人,也没有细细回味自己的一生,就断了气。

那边刚断气,这边睡着的卢生就打着哈欠醒了过来,他迷糊间发现自己正躺在旅店里,吕翁正坐在他的身边,此时他才明白自己原来做了一场大梦。

卢生说:“我刚才难道是在做梦?”吕翁回答:“是梦也好,不是梦也好,人生的适意愉快,不都是你所看到的样子吗?”卢生怅然若失,沉默良久,才恍然大悟,对着吕翁鞠身拜谢道:“我对荣辱、得失、穷富、显达算是彻底领悟了,这个梦就是我差点儿走错的一生啊,多谢先生教诲,我明白了。”

卢生高中、官场得意时,无疑是成功的,赢来了很多人的羡慕;卢生被贬边疆时,却又是一个失意者。事实上,这些都是名利场上的游戏,正因为这样,卢生才会在醒来时恍然大悟。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