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小说、戏剧·黄初平》原文与赏析
释义

《小说、戏剧·黄初平》原文与赏析

《小说、戏剧·黄初平》原文与赏析

葛 洪

黄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寻索初平,历年不得。后见市中有一道士,初起召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四十余年,莫知死生所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黄字初平,是卿弟非疑。”初起闻之,即随道士去求弟,遂得相见。悲喜语毕,问初平:“羊何在?”曰:“近在山东耳。”初起往视之,不见,但见白石而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兄但自不见之。”初平与初起俱往看之。初平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初起曰:“弟独得仙道如此,吾可学乎?”初平曰:“唯好道便可得之耳。”初起便弃妻子留住就初平学,共服松脂茯苓。至五百岁,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亲族死终略尽,乃复还去。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鲁班。其后服此药得仙者数十人。

这则故事见于葛洪《神仙传》卷二。虽然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平实无华,但构成神仙故事的几大要素却都已存在。首先,故事的立意是想说明神仙学而可得,先是黄初平学得,继而黄初起也学得,初平所谓“唯好道便可得之,”堪称点睛之笔。这种神仙人人可学的思想是属魏晋人的,他们已经跳出了汉代帝王神仙术的窠臼。其次,学仙过程中不重秉赋而重拜师,有明师引领即可成仙。这一点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卷十三《极言》中说得很明白,当有人问古代的仙人是否有特殊天赋时,他回答说:你这是什么话!”彼(指古之仙人》莫不负笈随师,积其功勤,蒙霜冒俭,栉风沐雨,而躬亲洒扫,契阔劳艺,始见之以信行,终被试以危困,性笃行贞,心无怨式式,乃得升堂以入于室”。葛洪的意思是强调随师苦炼。在这则故事中也可以看到明师的影子,对于黄初平,金华山道士为师,对于黄初起,黄初平为师,谓“留住就初平学”是也。第三,前引葛洪的那段话已讲到“试以危困”的事,那是指在修炼中弟子常常受到明师的种种严格考验,证明确实诚心向道,义无返顾,方可得成正果。因此,弟子千辛万苦寻师,师千方百计试弟子,这两个方面往往构成神仙故事的主要模式。黄初平故事自不例外,初平毅然弃家至金华山石室,初起弃妻子留住就初平学,都可以看作一种试,因为断绝亲情关系是明师试弟子时首先提出的一个不近情理的要求。另外,叱石为羊一事也是初平对初起的入门考试。第四,葛洪论成仙方式,有天仙、地仙、尸解仙之说。《抱朴子》内篇《论仙》:“按《仙经》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黄初平兄弟虽则成仙,既未升虚,也未尸解,优游名山之间,可见是地仙者流。地仙的追求反映着当时人们企慕现世长生自由的愿望。

黄初平,一作皇初平,《艺文类聚》卷九十四、《太平广记》卷七都引了他的这段学仙故事,说明直到唐、宋时期,这段故事仍有流传。又《艺文类聚》编入兽部羊门,特意拈出叱石为羊事,于是后世遂以此事为典故,以“叱石为羊”为成语,借喻仙术变化无穷之妙。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7: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