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宋]苏 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高考古诗鉴赏
释义

《[宋]苏 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高考古诗鉴赏

[宋]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漏断:指夜深。漏:指漏壶,是古人计时的器具,从壶中滴水计算时间,夜深时,壶中滴水减少,仿佛断了。

[鉴赏导示]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在黄州所作。熙宁中,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多扰民者,心中不满,抒发于诗中,因此激怒新党,说苏轼诽谤朝政,遂逮捕下狱,百端罗织,必欲置之死地,即所谓“乌台诗案”。幸而神宗还算明白,终于释放苏轼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六月乃移居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此词是苏轼在贬所抒怀之作。

[鉴赏]

此词分上下两阕。上阕:作者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句中,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摄取了“缺月”、“疏桐”、“漏断”等特写镜头,为读者勾画了一幅夜阑人定月亏桐疏的画面,烘托了万籁俱寂、残月寒清的令人伤怀的气氛,为人物的出场作好了铺垫,为全词的情感定下了基调。“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仿佛有一个幽人独自徘徊,如同孤鸿之影。与其说这“幽人”、“孤鸿”可能是作者想象的话,无宁说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蒙受不白之冤的历史事实,难道还不能品味出词中“幽人”、“孤鸿”就是作者形象的曲折再现吗?

下阕承上文而集中笔墨只写 “孤鸿”。这只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天地无限大而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无奈只好归宿于荒凉的沙洲。这正是作者遭贬黄州时孤凄处境与高洁志趣的真实写照。作者运用比兴手法,借孤鸿自喻,足以表达其“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也用此手法,以梅自喻,由此足见苏轼对后世的影响。通观全词,它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一,运笔空灵,章法奇特。此词开篇本咏夜景,至后头但说孤鸿,此乃东坡独到之处。其二,设喻恰切、新颖。作者将抽象的、难以言表的事物形象、情感具体化。读之使人自然而然地将“孤鸿”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其三,言此意彼,寄寓高远,耐人品味。作品实写“孤鸿”,虚合自身,真乃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作品不仅抒发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也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无情摧残的现实。因此,黄庭坚在高度评价这首词时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鉴赏要点]

[1]名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2]章法奇特。[3]设喻恰切、新颖。[4]寄寓高远。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