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文学·纳吉布·马哈福兹·《宫间街》三部曲》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纳吉布·马哈福兹(1911—)出生在开罗杰马耶勒老区一个中等家庭。父亲当过会计,退休后与朋友合伙经商。纳吉布是家中老小,在虔诚的伊斯兰信仰与充满爱国主义的家庭环境中长。从小聪慧好学,兴趣广泛,喜好读书,渐渐对文学发生兴趣。中学时代,为提高英语水平试译《古埃及史》 (1932)。1929年开始创作短篇小说。受埃及思想家文学家塔哈、侯赛因、阿高德和萨拉姆、穆萨的影响,立志作个社会改革家。于1930年考入开罗大学哲学系。1944年毕业后又攻读硕士学位。在文学强烈的诱惑下,1936年放弃哲学,选择了称之谓“狡猾艺术”的文学。马哈福兹长期在政府部门供职。1939年从开罗大学转至宗教基金部。1955年进入文化部,先后在艺术局、电影公司任职,直至担任文化部顾问,1971年退休,任《金字塔报》专职作家及理事会成员。马哈福兹的写作全部在业余时间进行。为了不受干扰,他不肯恋爱结婚,养成严格的生活秩序。1959年才改变初衷,没征得母亲同意就与好友之妻妹结合。马哈福兹的创作以长篇为主、短篇几乎成为长篇创作的准备、补充和练兵场。在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他一共创作了17部短篇集和31部中长篇。主要作品有三部曲、《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尼罗河上的絮语》和《平民史诗》等。1957—1968年先后两次获国家奖和一级国家勋章,198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将阿拉伯文学推向世界。其作品译成英、法、德、俄、西等十几种文字。我国翻译出版了近十种,他是拥有中译本最多的阿拉伯作家。
内容概要 《宫间街》 描写本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典型的埃及家庭。主妇艾米娜深夜等待丈夫消夜归来,回忆起进这家门从不习惯到驯服恭顺的经历。丈夫艾哈迈德·贾瓦德是位商人,他道貌岸然,威严可惧。5个孩子对他必恭必敬,只有晚饭之后围坐在母亲身边,谈天说故事,他们才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乘父亲外出做生意,儿女怂恿,母亲走出家门,去侯赛因清真寺朝拜,回程中不慎被车撞伤。父亲闻讯大怒,一俟母亲康复,便逐出家门。经多方解劝,方允许返家。儿女亲事是家庭大事,自然需家长做主,任何自由行为均被扼杀。二子法赫米与邻女玛丽娅相爱,欲谈婚嫁,被父亲斥为不守礼法,偷看女人。小女阿漪莎爱上青年警官,只能从窗户暗送秋波。父亲做主,将一双女儿先后嫁到邵凯特家。长子亚辛为前妻所生,游手好闲,以酒、女人填补空虚的生活。在妹妹婚礼上,他认识父亲纵情声色的另一面,变得更加放肆。父亲宽容了他企图强奸女仆的行为,并为他娶妻。他携新婚妻子外出看戏,遭父亲斥责。1918年埃及诞生了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反帝战线形成并提出明确的独立要求。二子法赫米不顾父亲禁止,参加了反对英国殖民占领的学生运动,牺牲于反英游行示威的队伍中。他的死使全家包括不过问政治的母亲和两个女儿成为华夫脱党的支持者。父亲为哀悼儿子,停止寻欢作乐。阿漪莎生下千金。《思宫街》尽管父亲起初禁止儿子参与政治,但是儿子的勇敢和爱国主义令父亲引以自豪。他深感失子之痛。5年后,一场大病致使他体态衰老明显,他感到青春已逝,不久又开戒,恢复原来的生活,岁月流逝也同时动摇了父亲在家中的绝对权威。母亲已毫无顾忌地去侯赛因清真寺朝拜或探望已婚儿女。亚辛公然违抗父亲,喜新厌旧,休了宰娜卜,娶了玛丽娅,离家独居。小儿子凯马勒已经长大。他热恋着同学侯赛因的姐姐阿漪黛,把她奉为美神。双方家庭社会地位悬殊,凯马勒败下阵来。高中毕业后,他拒绝父亲要他学法律,走传统仕途之路,决心献身学术,报考了师范学院。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无神论哲学动摇了他从小热衷的宗教信仰。于是,凯马勒陷于感情与信仰的双重危机之中。因撰写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的文章与父亲发生龃龉。在动荡的政局下, 他找不到出路而陷于痛苦和迷惘之中,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变得抑郁寡欢。出嫁后的大女儿海迪法不习惯婆家开放的生活,看不惯妹妹入乡随俗,执意按传统方式生活,闹得家庭不和,亚辛夺去父亲的情人,不顾一切与之结婚。放荡生活使父亲心脏病发作,险些送命,民族领袖柴鲁尔逝世。身后留下一个危机四伏的华夫脱党。阿漪莎在一场瘟疫中失去丈夫和两个儿子,与女儿相依为命。亚辛妻子临产。《甘露街》三十年代,埃及社会已发生很大变化,开罗大学建立。男女学生无拘无束地自由交往,电灯、收音机进入殷实人家。 老一代专横的统治濒于崩溃,父亲已无法约束妻子儿女的活动,每周五家庭的大聚会给他老年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凯马勒当上小学教师、虽然他并不喜欢这一职业,从小生性好强的他仍兢兢业业地干,博得他人的敬重。每月写一文稿促使他学习不断探索,既排遣内心的孤寂,也逃避了家庭中沉闷的空气。他依然徘徊不定,找不到归宿,怀疑自己的文章,甚至怀疑自我的价值。家庭中第三代人业已长大。亚辛的儿子里都万靠巴莎举荐,当上部长秘书。海迪法的两个儿子信仰不同,走上不同的道路。阿卜杜·蒙依姆进了法学院,成为穆斯林兄弟会的骨干,狂热的宗教分子。弟弟艾哈迈德大学毕业后进报社工作,结织了印刷工人的女儿、社会主义者苏珊。在舅父凯马勒和女友的影响下,艾哈迈德走上革命之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不顾母亲反对,毅然与苏珊结合。两兄弟都把自己的住处作为宣传聚会的地方。均因宣传异端而被捕入狱。艾哈迈德在狱中表现出坚定的革命信仰,使哥哥、舅舅受到鼓舞。继父亲去世之后,母亲也离开人世。分崩离析的家庭又迎来了新一代的诞生。
作品鉴赏 四十年代,马哈福兹被一种表现几代人生活的“家族小说”深深吸引。他明白写这种小说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充裕的时间。尽管如此,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令他心神不安。于是他认真阅读了高尔斯华绥的 《福尔赛世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哥一家》 ,从中找到了他的艺术感觉。在完成他著名的四部社会小说《新开罗》,《始末记》,《赫利利市场》,《米达格胡同》后,酝酿两年,开始了阿拉伯小说史上最重要的冲刺。他面壁4年,倾注了全部心血,完成了他的家族小说,长达1500页。由于篇幅过长,出版时一分为三,每部恰到好处地侧重描写一代人,并以所在的街区命名。一部作品拦腰截为三段且前后呼应,是见其布局谋篇之精细。小说以细腻的写实手法,描绘了开罗一个商人家庭三代人的不同命运。从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的历史变迁,反映出埃及现代历史上最重要时期的社会风云变幻,新与旧、黑暗与光明的搏斗。作者没有正面描绘1919—1946年间埃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对此着墨不多。他把全部的激情和笔墨集中描写人,从家庭成员的反映情感变化中展现外部世界的变化,揭示埃及现代历史的进程,特别是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及其领袖柴鲁尔等人的活动及历史作用。小说也从阿卜杜、贾瓦德和邵凯特两个家族几代人的生活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勾勒出现代埃及的人情风俗史。小说描绘的传统家庭与贵族家庭不同的生活方式及家风,长幼关系,婚丧嫁娶,衣著打扮,建筑布局,房间装饰等等,无不说明三部曲不愧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马哈福兹以其生花之笔成功地刻画、塑造了众多的个性鲜明生动的典型人物。最令人难忘的是专制的家长阿卜杜、贾瓦德,阿拉伯旧式妇女——母亲艾米娜,东西文化碰撞中迷惘困惑的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小儿子凯马勒。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极为复杂,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人们很难用“好”与“坏”来评价。从中既能看到历史文化的积淀,又可发现时代运动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家长阿卜杜、贾瓦德是埃及伊斯兰宗清制度的卫道士。他用传统的封建礼教、宗教信仰约束家人。女儿出嫁,未来的女婿必须是向他攀亲,妻子是他的奴仆,唯言是听,决不许越雷池一步。而他本人似乎有一种特权,可以不循规蹈矩。他是个虔诚的穆斯林,认真完成宗教功课。与此同时,他又以“真主是宽容的”为其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开脱。他是个诚实的商人,在商界颇有威信和人缘;作为一个埃及人,他也有一颗爱国之心。他支持民族领袖,为华夫脱党捐款,在要求独立的代表团委托书上签名。但是,却逼着儿子发誓不参加爱国斗争。作者从各个层面上揭示这个人物的表里不一,矛盾而又统一的个性特征。凯马勒是小说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他的经历反映了埃及现代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思想与心理危机。作者运用心灵分析法,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的激烈冲突。他接受了不同文化的熏陶与冲击。孩提时,心中充满了对真主和祖国的热爱,小学时曾与英国士兵交朋友,二哥牺牲后才懂得了仇恨。中学时代崇拜著名学者,立志改革社会。大学时代在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潮影响下,从东方神话般的梦境中醒来,追求真理与自由。科学改变了他的宗教信仰。对受西方教育的贵族小姐的爱恋,体现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然而,严酷的现实粉碎了他的美梦。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困扰着他,旧的被否定,新的信仰一时又确立不起来。他失去上一代人的心理平衡,陷于一代人的精神危机之中。而第三代人不论左中右都已确立了坚定的信仰,并为之奋斗。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充分展示了埃及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心灵轨迹。三部曲的结构独特精湛。时间成为小说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哈福兹十分注重时间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每一部都以一人死去,一个小生命诞生结束。读者便在生与死、新与旧的交替中感受到时代的脉博,看到社会内部酝酿的深刻变化。小说结尾以第三代信仰共产主义的艾哈迈德和穆斯林兄弟会骨干蒙依姆双双被捕,预示了埃及的前途,至今仍有其合理性。三部曲问世后,立即受到舆论界的一致好评。法国东方学者杰克·热米写了70页的长文盛赞它的成就。西德东方学者马尔丁称马哈福兹为“埃及的歌德”。埃及评论家拉迦乌·尼高什将他与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相提并论。这部作品奠定了马哈福兹在阿拉伯小说史上的地位,将阿拉伯现实主义小说推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