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马祖熙《明月生南浦》爱国诗词鉴赏
释义

马祖熙《明月生南浦》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 马祖熙

海角亭前秋草路,榕叶风清,吹散蛮烟雾。一笑英雄曾割据,痴儿却被潘郎误。 宝气销沉无觅处。藓晕犹残,铁铸遗宫柱。千古兴亡知几度?海门依旧潮来去。

张以宁

这首词借南汉主刘的故事,表明历史上尽管有着那许多乘时而起的“英雄”,割据一方,称王称霸,然而这种局面,决不会长久。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这是爱国者和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违背了这个愿望,就会要覆亡的。词作于作者晚年奉使安南道经广州的途中。词牌下有小序云:“广州南汉刘故宫铁铸四柱犹存,周览叹息之余,夜泊三江口,梦中作一词,觉而忘之,但记二句云:‘千古兴亡多少恨,总付潮回去。’因括为此词。”可见此词是为吊古而作。

上片前三句:“海角亭前秋草路,榕叶风清,吹散蛮烟雾。”海角亭在广州,地近海口,已经是秋天,亭前的径路上生满了秋草。作者凝神伫立,触动遐思。词从写景着笔,首句以“秋草路”三字,点明季节。二三两句,写此时南方的特征:秋风吹过了榕叶,一股高爽的秋气,把远近山冈上的蛮烟瘴雾全给吹散了。广州地处岭南,古称南蛮之地,因地多瘴雾,气候显得潮湿。现在却天清气朗,作者的心情,也随之而开朗起来,词句中暗示此刻时代的气氛,也从混乱之后,显得清平了。“一笑”两句,紧接前两文,表明这里在五代十国期间,曾被刘(yǎn音严)父子割据了五十五年之久。然而他们何曾想到这种割据的局面,也会被历史的风雨所荡平呢!想当年南汉王朝也曾繁华一时,如今早像烟雾一样吹散一空,成为陈迹,落得个“痴儿却被潘郎误”的结局。“痴儿”,指南汉后主刘。“潘郎”,指南唐的臣子潘佑。据南宋周必大《二老堂杂志》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曾经授意南唐主李煜劝刘降宋,李煜派潘佑起草诱降书,宋开宝四年(971),宋兵至广州,刘迎降,南汉亡。这两句写的就是这段史实。作者以冷峻的态度抒发自己热烈的感情,语言中带有深沉的讽刺意味,暗示割据的政权,并不能长久,“一笑”两字,尤见深意。

下片从吊古之思中,再引出一层新意。过片“宝气销沉无觅处”等三句,感叹南汉灭亡了,当年的宝气,已经销沉得无从寻觅“宝气”:指王气,用许浑“玉树歌残王气终”(《金陵怀古》)语意。然而当年刘故宫的十二支铁柱,却还有四柱残存,上面已满是苔藓的痕迹了。这三句是承上片“一笑”句而来从具体事物中,再抒怀古之情,并由此产生两结句的兴亡之感,“千古兴亡知几度?海门依旧潮来去。”作者感叹人世的兴亡变迁,千古以来,也不知道几多次了,而海门的潮水,却总是有规律地潮来潮去。人世多变,故而时兴时亡;自然界变化较少,所以三江口的潮水,依然有涨有落,并不因人世的兴亡而改变常规。这两句含蕴颇深,暗寓兴亡之理,不仅割据称雄、为霸一方的政权不可能长久,即使并非割据像元朝那样,建国之始推行高压政策,歧视南方人民,已经不得人心;在其后期,又复残酷剥削农民,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造成天灾人祸,也必然是“其兴也暴,其亡也忽”的。明朝的兴起,从积极意义来说,是结束了多年割据争雄的局面,同时也推行了一系列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政,如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行屯田、抑制强豪等等,使得时局出现承平,这是作者衷心赞美的。但也警示着如果以后重蹈前朝的覆辙,则由衰而亡,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样使词的意境,比单纯吊古、讽刺野心家的割据,显然是深切多了。

明初,不少在元末饱经忧患的有志之士如刘基、高启等,都是对统一祖国的新局面,抱着热烈的希望的。高启在《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诗的结尾说:“我今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表现了对于中国统一的极大喜悦。作者人明,已届晚年,但仍然不辞辛劳以侍读学士身份奉使安南,热望对国家能作出贡献,其爱国的心情,和高启、刘基等人都是一致的。此词能在委婉婉含蓄中展示反对割据,热盼统一的心志,并以兴亡之理警戒当权者,所以成为名作。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6 1: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