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胸襟
古代诗学概念。如唐李白《赠崔侍御》诗云:“洛阳因剧孟,托宿话胸襟。”又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诗人胸次”条:“李太白云:‘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杜子美云:‘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二公所以为诗人冠冕者,胸襟阔大故也。此皆自然流出,不假安排。”胸襟,胸怀、胸次、襟抱,指诗人宽宏阔大的心胸气度识见,具体指诗人良好的心灵、精神、品性条件的审美理想,包括诗人高深的道德修养,广博的见闻学识,乐善爱道、悲天悯人的情怀,刚正不阿的品格和匡世救俗的崇高责任,有时也指淡泊名利、闲旷高远的心趣。叶燮《原诗》内篇下对“胸襟”作了详尽地阐述:“我谓作诗者,亦必先有诗之基焉。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有是胸襟以为基,而后可以为诗文。”从他对杜甫诗歌的称颂中,可见“胸襟”的具体含义,“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状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为基。如星宿之海,万源从出;如钻燧得火,无处不发;如肥土沃壤,时雨一过,夭矫百物,随类而兴,生意各别,而无不具足。”叶燮以“理、事、情”指诗歌表现对象,“才、胆、识、力”指创作主体条件,“胸襟”是对后者的综合概括。这一主张因其学生沈德潜的突出强调而更加著名,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太空之中,不着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已。”(《说诗晬语》卷上)古人很早就注意到创作主体与文学创作成就和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诗文创作是诗人和作者心灵志趣的流露,有怎样的精神意识,便有怎样的诗文品格,犹如种植什么草木绽开何种花卉,因此十分重视诗人内美的培养。孔子:“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扬雄:“弸中而彪外。”(《扬子法言·君子》)韩愈:“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答尉迟生书》)姜夔:“吟咏情性,如印印泥,止乎礼义,贵涵养也。”(《白石道人诗说》)揭曼硕:“学诗者必先调燮性灵,砥砺风义,必优游敦厚,必风流酝藉,必人品清高,必精神简逸,则出辞吐气,自然与古人相似。”(《诗法正宗》)“胸襟”说正是以上文学观念的反映,强调立“基”正“本”,功夫从源头上做起,堪称提纲絮领的理论,如剔除其包含的封建内容,不少意见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