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诗词研究·诗学概念·肌理 |
释义 |
诗词研究·诗学概念·肌理诗词研究·诗学概念·肌理 古代诗学概念。原指器物表面的纹理,如东汉蔡邕《弹棋赋》云:“设兹文石,其夷如坻。采若锦绩,平若停水。肌理光泽,滑不可屡。”后引申指花木等的质地纹理,特别是人的皮肤纹理。谈艺术而言肌理,始见于东汉张衡《西京赋》:“剖析毫厘,擘肌分理。”李周翰注:“虽毫厘肌理之间亦能分擘。”这里讲的还是辨析精微的论辨艺术。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也有“擘肌分理,唯务折衷”之语,更进一步把精密周详的思维方法,直接用以分析文学现象。所称“肌”和“理”,分别指代文艺作品的具体形质和结构规律,而“擘”和“分”则指主体认识或分析文艺现象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法。后来清代翁方纲提倡“肌理”说,虽然翁氏只溯源到杜诗“肌理细腻骨肉匀”(杜甫《丽人行》),和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评唐子西诗“格力虽新而肌理粗疏”二语,其实,其理论内涵在汉魏六朝时已肇其端。但前人常把“肌”与“理”割裂为两个独立要素,而翁氏则合二为一,视为一个完整的审美概念而大力提倡,并形成了乾嘉时代的肌理说,以此批判当时流行诗坛的格调说、神韵说和性灵说,当时颇具影响,几乎与上述三派分庭抗礼。翁方纲《仿同学一首为乐生别》云:“格调、神韵皆无可着手者也,予故不得不近而指之曰肌理。少陵曰:‘肌理细腻骨肉匀’,此盖系于骨与肉之间,而审乎人与天之合。微乎艰哉! 智勇俱无所施,则惟玩味古人之为要矣。”以肌理说来反对格调说的浮廓,神韵说的空疏。又其《月山诗稿序》:“故为诗者,实由天性忠孝,笃其根柢,而后可以言情,可以观物。”则以传统儒家“诗教”来言“肌理”。所倡根柢忠孝之“情”,意在批判当时袁枚所提倡的性灵说是逾越了封建伦理规范。于是,从魏晋南北朝后逐渐兴盛的纯文学观念,在翁氏提倡的肌理说中,又退回到广义的杂文学观念基础之上。以“忠孝”为根柢,合性情与学问,而归之于“事父事君”,这就是翁氏肌理说对“诗”的基本看法。他把诗重新界定为杂文学样式,并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乾嘉经学极盛和当时诗歌创作流弊双重激发的结果。综合翁氏有关的“肌理”论述,其要义有三:一曰活法,二曰实学,三曰义理。先讲“法”,它指的是创作形式和方法。诗歌创作的“针线”,是“肌理”义蕴的表层。他提倡的是“活法”,意思有三个层次:一指“法自儒家有”的,“立本”之法;二指“尽变”之法,三指“有我”之法。内容见其《诗法论》。次谈实学,这是翁氏要求诗歌载体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了肌理说理论特色的一个论点。其《延晖阁集序》云:“诗必研诸肌理,而文必求其实际。……《乐记》‘声音之道与政通’,则文章即政事也。”所称“肌理”即“实际”或“实学”,其中包括了四个方面内容:一为政事,二为行事,三为学问,四为人品。而政事方面,他又要求言得失,述旧闻,借故老之言行,论学术之渊源等,所以又强调“借诗以资考据”(《石洲诗话》卷四),可见乾嘉考据之学对于诗论的影响。至于歌咏个人行事,也必须是“无一笔不可寻其根源,按其实地”(《重刻吴莲洋诗集序》)。他强调诗以“学”为本,所以赞扬“学人之诗”,道出了肌理说的真谛。他论诗虽也讲性情,但其“性情”是“天性忠孝,涵养深醇”,由学儒经而致,而与袁枚说“性情”之本质有异。再说“义理”。肌理说中之“理”义蕴包罗甚广。其《志言集序》云:“理者,民之秉也,物之则也,事境之归也,声音律度之矩也。……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其“理”统摄性道,涵盖万有,实际上是把集中代表封建正统的“义理”玄化为宇宙本体,成为诗歌特殊本质存在的根本依据。所以他在《考订论》中说:“古之立言者,欲明义理而已”;“凡所为考订者,欲以资义理之求也”。翁氏肌理说,提倡“学人之诗”以实学,批判格调、神韵和性灵三派,影响虽不及上述三派,但代表了一大部分乾嘉学者的诗学观点,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影响直到近代不息。但是他们轻视诗歌的独特审美特征,以学术考证为诗,脱离时代,实是理论的倒退,故当时袁枚讥之云:“误把抄书当作诗。”(《论诗绝句》)一针见血,切中要害。 |
随便看 |
- 《人之所知者浅,而物变无穷,曩不知而今知之,非知益多也,问学之所加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人之所视为太虚者,气也,非虚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 《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是什么意思|译文|出处
- 《人之所难者二:乐攻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 《人之才不一,有小才而锋颖者,可以取快一时,终无大成就,有大才而汗漫者,须二十年功,学问既博,收拢起来,方能成就,此时则非常人所及矣,须耐烦.》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人之才,譬如草木焉,雨从濡(ru儒)之,风从动之,则其长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人之操履无若诚实。》是什么意思|译文|出处
- 《人之於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 《人之无闻》原文与赏析
- 《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是什么意思|译文|出处
- 《人之昼寝,安足以毁行?毁行之人,昼夜不卧,安足以成善?以昼寝而观人善恶,能得其实乎?》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 《人之智思,因神以发.智短思敝,神不会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人之有夜,犹天之有冬,皆所以息养元气也.息之不极,则养之不深,故冬气和暖,即来年之生意不畅,夜寐失宁,即来日之神气必昏.》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人之有子,多于婴孺之时,爱忘其丑,恣其所求,恣其所为.无故叫号,不加禁止,而以罪保母(保姆),陵轹(li利)同辈,不知戒约,而以咎他人.或言其不然,则曰“小未可贵.”日渐月渍,养成其恶,此父母曲爱之过也.及其年齿渐长,爱心渐疏,微有疵失,遂成憎怒,摭(zhi直)其小疵,以为大恶.如遇亲故,妆饰巧辞,历历陈数,断然以“不孝”之名加之,而其子实无他罪.此父母妄憎之予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木有枝叶犹庇荫人,而况君子之学乎!》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huang黄),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li立)石.》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是什么意思|译文|出处
- 《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什么意思|译文|出处
- 《人之有礼,犹鱼之有水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人之有耻于就问,便谓我好胜于人,只是病在不知求是为心,故学者当无我.》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人之有过,辄面折之,而退无后言.》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 《人之材有小大,而志有远近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 《人之气质,互有胜劣,动静敏迟,刚柔俭博,交相为胜.忌其相胜,则取近己之偏者而与友,近己之偏则固不如己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人之水镜 乐广 卫瓘》
- Necrosis
- Venule
- Wilted
- Straw hat
-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 Kindhearted
- Warren
- Nineteenth
- Rugby
- Rug
- Just in case
- Denim
- Eighteenth
- Ruffled
- Seventeenth
- masseuse
- masseuse
- masseuses
- Massey Ferguson
- masseyferguson
- massey-ferguson
- massif
- massifs
- massing
- massive
- massively
- mass-market
- massmarket
- mass market
- mass med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