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散曲《国殇》原文与翻译、赏析
[战国] 屈 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②,车错毂兮短兵接③。
旌蔽日兮敌若云④,矢交坠兮士争先⑤。
凌余阵兮躐余行⑥,左骖殪兮右刃伤⑦。
霾两轮兮絷四马⑧,援玉枹兮击鸣鼓⑨。
天时怼兮威灵怒⑩,严杀尽兮弃原野(11)。
出不入兮往不反(12),平原忽兮路超远(13)。
带长剑兮挟秦弓(14),首身离兮心不惩(15)。
诚既勇兮又以武(16),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17),魂魄毅兮为鬼雄(18)!
〔注释〕
①本篇选自《楚辞》,是《九歌》中的一首。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②吴戈,吴国所制的戈。当时这种戈最锋利。戈,平头戟。被,同“披”。犀甲,犀牛皮制的甲。③错,交错。毂(gu古),车的轮轴。车错毂,指双方战车交错在一起。短兵,指刀剑一类的兵器。④敌若云,极言敌军人多。⑤矢交坠,流矢在双方阵地上纷纷坠落。⑥凌,侵犯。阵,阵地。躐(lie列),践踏。行(hang杭),队伍的行列。⑦殪(yi义),毙。右,指右侧的骖马。右刃伤,右骖也被兵刃杀伤。⑧霾,同“埋”,指车轮陷入泥中。絷四马,驾车的马被绊住。⑨援,拿起。枹(fu伏),鼓槌。玉枹,嵌玉为饰的鼓槌。鸣鼓,声音很响的鼓。⑩天时,天象。怼,威灵,指神。(11)严,壮烈地。杀尽,指战士死光。(12)反,同“返”。(13)忽,渺茫而萧索。超远,即遥远。(14)带,佩在身上。挟,夹在腋下。秦弓,秦国所制的弓。这种弓很硬,射程最远。(15)惩,创。(16)诚,果然是。勇,指精神勇敢。武,指武力强大。(17)以,乃。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
〔分析〕
楚国自怀王后期,多次为秦军所败,死亡人数动辄几万。尤其是公元前312年丹阳之役,情况更为惨烈。《史记·楚世家》记载这场大战的结果是:“秦大败我(楚)军,斩甲八万,虏大将屈匄,遂取汉中郡。楚悉国兵复袭秦,大败于蓝田。”
《国殇》是屈原《九歌》中的第十篇。这是一首悼念楚国阵亡将士的悲歌,全诗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描写战斗的经过,表现卫国将士英武不屈、奋勇杀敌、誓死卫国的英雄气概,这一部分又分三个层次。开头四句为第一层,描绘战斗开始时的情况。战士们持戈披甲奔赴战场,敌方兵多势众,一场激烈的兵车大战即将开始。“旌蔽日兮敌若云”是形容敌众我寡,只见秦军军旗遮天盖日,秦兵密集如云。战士们与强敌短兵相接,奋勇争先,毫无惧色,表现出旺盛的斗志。“矢交坠兮士争先”,是歌颂将士们顽强的斗争意志。下面四句为第二层,写激战过程中的场面。秦军凭借人多势众的优势,冲破楚军阵形,楚军战马死伤,兵车摧毁。“左骖殪兮右刃伤”,写出楚军不利势态。在古代车战中,马匹伤亡多,战车行动困难,将士再勇敢,也英雄无用武之地。在战斗失利的严重时刻,楚军不是狼狈溃逃,而是再擂战鼓,奋力死战。表现了将士们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第三层仅两句,对这场战斗作了小结:“天时怼兮威灵怒”,形容战场上杀声震天,天怒神怨。渲染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气氛。“严杀尽兮弃原野”,点明伤亡惨重,从而突出将士们的牺牲精神。
诗歌后半部分,歌颂死难将士的英灵不朽,表达了楚人对为国捐躯者的哀悼与崇敬。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两句,追述将士们抱着一去不返,义无反顾的精神,远离家乡,奔赴战场,抗击敌人。“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是写战士们虽然身首分离,战死沙场,但手里依然挟持武器,杀敌之心,凛然未灭。最后四句,诗人热情奔放地歌颂将士们在强敌面前始终刚毅顽强、英勇奋战,宁死不屈的大无畏气概。他们活着是人中的英雄,死了是鬼中豪杰。战士们虽死犹生,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对楚国阵亡将士表达了无限悼念、崇敬的心情。
《国殇》虽是一首哀悼歌,但刚健、悲壮、高昂激越、气势雄浑,具有鼓舞士气的巨大感染力量。
《国殇》表现主题的角度非常巧妙。诗人把重点放在激战的过程和场面上。运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容敌人人多势众;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来渲染战场气氛。这些都是为了突出将士们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激情。诗人又以全军覆没的视角赞美“国殇”的英勇壮烈,具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浪漫主义豪情。
全诗七字一句,每句中的第四字都用“兮”字,把句子分成两等分。其中有的是并列关系,如“操吴戈”和“被犀甲”,有的是承接关系,如“援玉枹”和“击鸣鼓”,这样既使诗歌含义更加完整、饱满,又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诗人还采用互文的表现手法:“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构成悠长、舒缓的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