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解甲归田的“将军农民”
释义

解甲归田的“将军农民”

解甲归田的“将军农民”

傲骨铮铮铁蹄驰,戎马一生战功赫,是他;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升而出日落归,也是他。扛起钢枪,穿上戎装,他是将军;拿起锄头,换上布衣,他是农民。他,就是戎马倥偬29年,却毅然放弃高位,不忘初心、解甲归田的“将军农民”——甘祖昌。

1905年,一个男婴降生在江西省莲花县坊楼镇桥头村贫瘠的土地上。没有人想到,这个贫农家庭出身的孩子日后竟会成为战功赫赫的开国将军。当然,更没有人想到,这位将军会在功成名就时,竟会放弃优越条件,带着妻儿自愿回到养育过他的家乡,当起了农民。

在甘祖昌的自传里,他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我6岁时在舅父的帮助下入了私塾,只念了一年半书,就回家劳动。10岁后就担扁担,靠给地主、药店老板担米到萍乡安源卖,担药材回,赚脚力钱贴补家用。当时,我很想学门手艺,以为有手艺就能发家致富,发了财就可以光宗耀祖,不受欺压。这仅仅是幻想。”可见,小小年纪的甘祖昌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已经早早学会了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虽然心生不受欺压的念头,但甘祖昌却苦于找不到摆脱现实困境的出路。

1926年,在中国革命形势和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感召和引导下,21岁的甘祖昌参加了农民协会,并于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便把一颗初心倾注在党的事业中,用一生的信仰和追求践行着一个共产党人的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甘祖昌先后参加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出生入死,多次身负重伤。他不怕苦,不怕累,不畏炮火连天的战场,也不惧凶狠残暴的敌人,只为实现所有共产党人共同的奋斗目标:国家独立、人民解放。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甘祖昌随王震的部队进入新疆,被委以重任。1951年,甘祖昌因公受伤,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1955年,甘祖昌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出于对他身体健康的考虑,上级组织安排甘祖昌去上海、青岛等地治疗和休养,但他却婉言谢绝。甘祖昌主动提出自己要回江西省莲花县的农村老家参与劳动。这个消息一出,在当时的新疆军区引起了一阵不小的波动。谁也未曾想到,功勋卓著,拥有开国少将军衔的甘祖昌,为何执意脱下军装、换回布衣,回老家种田呢?

正当所有人不解之时,妻子龚全珍站了出来,毅然支持丈夫的决定。同甘祖昌一样,龚全珍有着极高的思想觉悟,她愿意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陪同甘祖昌回到家乡,扎根农村,做一名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吃了人民的饭,不为人民做事,我心里是过意不去的。”这是甘祖昌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甘祖昌的心里,只有他人,没有自己。经过多次申请,组织上最终批准了甘祖昌回乡务农的请求。甘祖昌和龚全珍这样一对相互扶持的夫妻,为所有人树立了劳动的典范,把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只要我的心脏还能跳动,我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一定为建设一个幸福的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仅是甘祖昌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铮铮誓言,更是他秉持一生的劳动守则。1957年8月,甘祖昌带着他的家人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临行前,为了给组织节省运费,他要求家人少带行李,轻装返乡;为了不给国家添麻烦,他拒绝了省里拨出专款给他另盖新房的建议,选择跟他的3个兄弟一起挤在老房子里住;为了不搞特殊化,到达家乡后,他立马送走了两名随行的工作人员。在此时的甘祖昌心里,他早已不再是威风凛凛的将军,而不过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

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甘祖昌就这样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身份迅速加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回乡休息了不过三四天,甘祖昌就带着孩子们捡粪积肥,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他不是回来养老的,也不是回来炫耀和享福的,打消了乡亲们的疑虑。看到附近的虎形山没有开垦,甘祖昌虚心向干部和村民请教,询问原因,了解到虎形山附近的土壤是死黄泥,种不出东西,常年被荒置一旁,严重影响了村里的农业产量。为了帮助乡亲们解决这个难题,甘祖昌带着大家伙儿经过一次次的田间考察,一遍遍地反复琢磨,终于找到了改良土壤的方法。乡亲们按照甘祖昌提出的方法,纷纷开荒种植,大片的土壤被人们利用了起来,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为了进一步解决家乡农业落后和旱年歉收的问题,甘祖昌带着社员们又开始投入到了水利工程建设中。可是兴修水利并不是一件小事,首要问题便是资金不足。甘祖昌拿出一大半工资带头捐款,并亲自参与劳动。经过5个月的奋战,终于修建完成了一座坝高19.5米、长25米、蓄水550万立方米的水库。水库水渠的相继完工,惠及了当地百姓,也树立起甘祖昌不怕吃苦的形象。

南征北战几十年,甘祖昌为革命流过血流过汗,却从不居功自傲,他总说:“要挑老红军的担子,不能摆老干部的架子。”甘祖昌用他年迈体弱的身躯挑起了建设家乡的重担,却永远没有对群众摆过干部的架子。他爱护人民,关心群众,哪个乡亲有困难,哪里就有甘祖昌;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哪里需要建设,哪里就有甘祖昌。正是由于甘祖昌心系群众,克己奉公,事事身体力行,所以受到了家乡父老的一致认可,乡亲们打心眼儿里喜欢他,尊敬他。甘祖昌却说:“这样好的人民值得我们为他们的翻身解放流血,更值得我们为他们的幸福流汗,为了他们,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

为了人民的一切,甘祖昌慷慨大方、无私奉献。而对自己和家人,他却时时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作为一名曾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开国将军,当时,甘祖昌虽然有着每月330元的高工资,却过着和普通农民一样的艰苦日子。不吃超过1块钱1斤的食物,不穿超过1块钱1尺布做的衣服,便是他给自己立下的规矩。甘祖昌不怕苦不怕累,对子女同样严格要求:一件衣服要穿3年,一双袜子要穿1年,并且自己要学着缝补衣服。为了给孩子们树立榜样,他的衣服破了就补,补了再穿,实在不能补了,就拿去做鞋垫。龚全珍也全力支持和配合丈夫,回乡头几年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教育工作中。甘祖昌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和乡亲们劳动的时候,他抽的是旱烟,吃的是大锅饭,他亲自喂猪、种菜,连抽的烟叶都是自己种的,生活十分俭朴。孩子们也在父母的影响下逐渐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甘祖昌的女儿甘公荣至今还难忘父亲那句语重心长的教导:“公荣,穿破旧鞋子不丢人,贪图享受才不好。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我们不能把这个传统丢了。”

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家里的老房子实在不够住了,甘祖昌才打算修建新房。当地政府想按照规定给他住房补贴,被他婉言谢绝。没有多余的钱,也没有多余的材料,甘祖昌修建新房的打算一拖再拖,直到第三年才终于完工。为了节约,甘祖昌舍不得在自家新房窗户上装玻璃,而是用最便宜的农用薄膜代替。同样节俭的事情不止一例。还有一次,甘祖昌去萍乡办事,当晚住在萍乡饭店,服务员给他开了12元钱一晚的房间住宿。可一想到12元钱都可以买一袋种子了,甘祖昌说什么也不愿意住这个房间,倒是火车站附近7毛钱一晚的通铺把他高兴坏了。

甘祖昌对自己十分苛刻,对乡亲们却是好得不得了。家乡公社离医院比较远,甘祖昌便买了常用药放在家里,一旦乡亲们生病、受伤,都可以到他家里找药。只要能够解决乡亲们的病痛,甘祖昌常常有药必送,分文不收。有些孩子家境贫困没钱读书,甘祖昌甚至在家里办起了学校,自己掏钱买了书本,让妻子龚全珍当起了孩子们的老师。考虑到大多数家庭生活不易、收入不高,大到家乡的农业建设,小到乡亲们遇到难处,甘祖昌都是有钱必掏。据统计,1957年至1984年间,甘祖昌工资收入加原有存款共计102452元,他把其中大部分钱用到支援家乡农业建设上,捐献了8万多元用于购买化肥、农药及修水库、桥梁,占工资总收入的八成以上。回乡29年,甘祖昌和乡亲们一起修建了3座水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和一条长25公里的水渠。

1986年3月23日,甘祖昌在家乡逝世,享年81岁。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里,甘祖昌都没有为家里的窗户装上能够遮风挡雨的玻璃,而是交代家人,领了工资先交党费,留下基本生活费后,其余的全部买农药化肥,支援农业建设。

甘祖昌走了,带着一身赫赫战功和一片赤诚之心走了。很难想象,一位本就不平凡的将军,是什么力量,让他作出了如此不平凡的人生选择。戎马二十九载,是将军,亦是农民,解甲归田人人敬仰;艰苦数十年华,无炫耀,甚无私欲,以身报国事事躬行。

甘祖昌去世后,他的妻子龚全珍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周围十分宁静。我默默地注视着你的遗像,心潮翻滚。老了。这是80大寿时照的,头发已苍白,眼睛还是那样炯炯有神。嘴巴紧闭,有昔日严肃劲儿,两颊却现出了笑窝。笑得那样安详,那样纯朴,那样悠然自得,是会心的微笑,是胜利者的微笑。是的,你完成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轻松愉快地去了。”

是啊,那个身着补丁衣裳,打着赤脚,手拿一根没嘴的烟斗,把白罗布手巾往肩上一搭,走路笔挺快如风的“将军农民”走了,但他却永远活在了人民的心中。

亦不忘,自难忘。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0/5 3: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