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萧规曹随大智慧
释义

萧规曹随大智慧

萧规曹随大智慧

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特色是政策的不确定性,人去楼空、人亡政息,“一个将军一道令”,“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说也有意外的话,那么,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联想到西汉王朝开国之初的两位相国——萧何与曹参,联想到西汉初期的一大政治景观——萧规曹随。

萧何是西汉政权的第一任相国,曹参是他的接班人。萧何、曹参是一路追随刘邦打拼天下的老战友,为西汉王朝建立了汗马功劳。萧何名列汉初三杰之一,高祖刘邦自认为在“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方面比不上萧何,实际上道出了萧何为西汉政权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曹参虽然没有列入汉初三杰之内,但是长年驰骋疆场,攻城野战,军功赫赫,史载:“参功: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

萧何、曹参,一相一将,关系微妙。他们两个都是沛地人,秦朝时都在沛县衙门里混日子,萧何是沛县的主吏掾,曹参是狱掾,是萧何的下属,“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秦朝末年,萧何、曹参追随刘邦起事后,彼此却有了心结。《史记·萧相国世家》说“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史记·曹相国世家》说“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他们的心结,可能是在汉初分封功臣时种下的。

高祖五年,刘邦登基称帝后,便分封了韩信、彭越、英布等一批异姓王。随后开始大封功臣,而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史云“群臣争功,年余而功不决”。功勋卓著的曹参遂成了亮点人物。

楚汉相争时期,曹参一直在常胜将军韩信的麾下。攻打赵国时,曹参斩杀了赵国相国夏说和别将戚将军;攻打齐国时,曹参攻下了临淄,平定了漯阴、平原、卢县等地,斩杀了骁将龙且,捕获了齐相田光等人,平定了齐国。曹参的战功远比别人多,刘邦却以“功人”“功狗”的逻辑,钦定萧何功劳最大。故而,在排定位次时,人们便将曹参推了出来。与其自己饶舌陈说这段掌故,不如援引司马迁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的叙述: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君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在“功人”、“功狗”、“一旦之功”,“万世之功”的说辞面前,曹参没有再说什么,而是接受了平阳侯的封赏,并受命继续留在齐地,做刘邦长子刘肥(齐王)的相国。惠帝刘盈即位后,“除诸侯相国法”,曹参又做了齐王的相。

尽管《史记·曹相国世家》中没有只言片语涉及曹参对分封之事的看法,但是从“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的记载中,似乎可以看到分封功臣时的位次之争对他们二人关系的负面影响。

萧何虽然与曹参有隔阂,积不相能,却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摈弃个人恩怨,出于公心而向汉惠帝举荐了曹参。《史记·萧相国世家》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史记·曹相国世家》则云:“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以上记载,逼真地道出了萧何作为一代名相过人的胸襟度量,反映了萧何对老友曹参的相知之深。

萧何如此,曹参呢?身在齐国的齐相曹参坚信,萧何死后自己会接任相国的职务。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史记·曹相国世家》)

曹参何以能做出如此自信又如此精准的判断?除开他对于老友萧何为人的了解而外,更主要的是由于他和萧何拥有相同的治国理念。刀笔吏出身的萧何担任汉初首任相国,是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来治理国家的,这一治国理念与天下多年大乱之后人民希望休养生息的要求相吻合,为经由天下大乱走向天下大治所必不可少。而狱吏出身的曹参在担任齐相其间所秉承的,也恰恰是黄老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史载曹参担任齐相九年,“其治要用黄老术”,而齐国人民安居乐业,交相称赞曹参为“贤相”。

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志同道合是理解曹参坚信自己会接替萧何出任相国的锁钥,也是理解曹参接任相国后何以会做出“萧规曹随”的政治抉择的锁钥。

后任否定前任,是官场上的通病。曹参和萧何互有心结,继任相国以后不变更前任萧何主政时期颁布的政策法令,实行“萧规曹随”,实在是一种极为可贵的政治抉择。究其原因,一是曹参相齐九年的成功实践,使他深刻体会到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符合当时的国情民情;二是他认为萧何所颁布的以简约、宽松为特征的律令合乎民意,依旧具有现实可行性;三是他认为自己治理国家的才能远不如萧何,故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作为不如不作为。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曹参如此不作为,引起了汉惠帝的多心。刘盈担心曹参瞧不起自己,便让曹参的儿子中大夫曹窋回家侧面询问。曹窋因此被父亲曹参痛打二百板子,不让他过问天下大事。次日上朝,惠帝为此而责备曹参,于是,曹参只得向惠帝作解释,当面阐述何以要“萧规曹随”:

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实际上,“萧规曹随”之所以行得通,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不仅仅是因为曹参所讲的上述理由。不能因为后任的才能比不上前任,就全盘照搬前任,这种说法极容易让人联想起古代的“法先王”、“遵守祖宗成法”等破绽百出、经不起推敲的说教。“萧规曹随”真正的依据是,萧何制定的一系列以“宽松”、“简约”为特征的律令制度,顺应了汉初人心思定的客观要求,是对秦朝严刑峻法的根本否定。假如曹参上台后便对刚施行不久的律令制度大加更改,甚至另搞一套,则势必会引起新的混乱,破坏刚刚稳定下来的大好局面。曹参在齐国主政九年,深知萧何制定的律令制度深得人心,深知继续贯彻实施黄老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国策的重要性,故而以简单对应复杂,选择了“萧规曹随”的大政方针。所谓因为惠帝刘盈比不上高帝刘邦、他自己又比不上前相国萧何,所以只能垂拱、守职的说法,不过是曹参说给惠帝刘盈听的言词而已,其中蕴含的深意,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萧规曹随”体现了曹参作为政治家的大智慧,也可以称之为曹参名垂史册的“万世之功”。敢于按照这一思路治理国家,说明曹参知道黎民百姓企盼的是什么,知道萧何主持制定的律令制度的特点是什么,知道萧何比自己高明在哪里,知道自己接过相国重任以后应该做什么。一句话,知道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才是最大的政治。故而,兼具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的曹参审时度势,提出了自己相国任上的辅政理念。如果曹参没有治理国家的大智慧,而是一个喜欢显示自己能耐、热衷于标新立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三脚猫”式的蹩脚的政客,汉朝的历史上就不会有震古烁今的“萧规曹随”。

曹参只做了三年相国便去世了。时间虽短,但对刘姓汉王朝而言却异常重要,对于汉朝初期延续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国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曹参担任相国的时候,正是太后吕雉走上前台、话语权越来越大的时候。曹参用他元老重臣的身份,实行萧规曹随,为天下百姓争得延续了难得一见的安定,使得太后吕雉认可了刘邦、萧何时期的基本国策,在而后诛除刘姓宗室、企图实现权力向诸吕转移的过程中,吕雉也没有更改与民休息的国策,从而使朝中的权力斗争只是停留在一定范围内,而没有波及到黎民百姓。就此而言,惠帝、吕雉时期乃至文景时期与民休息的国策,也有曹参的一份功劳。

司马迁对曹参的评价可谓客观而中肯。一是客观地分析评价曹参的赫赫战功,“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一是客观地分析评价曹参担任相国期间实行萧规曹随的国策:“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借用司马迁“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的名言来评判,文武双全的汉相国曹参不愧为汉初真正的了解国情、泽被苍生的风流倜傥之人。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