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古文观止·《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鉴赏
释义

《古文观止·《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鉴赏

古文观止·《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2】,而形貌昳丽【3】。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4】,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5】。”明日,徐公来,熟视之,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 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6】,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7】, 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8】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9】!”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10】, 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 能谤议于市朝 【11】, 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令初下, 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12】, 虽欲言, 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 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1】 邹忌: 齐人, 以善鼓瑟事齐威王, 拜为相, 封成侯。讽: 讽谕、讽劝。纳谏、接受批评建议。

【2】 修: 长。

【3】 昳丽: 美丽, 有风采。

【4】 旦日: 明日。

【5】 若: 如。

【6】 私: 偏爱。

【7】 威王: 齐威王, 名婴齐, 公元前356年—前320年在位。

【8】 方: 方圆。

【9】 蔽: 受蒙蔽。

【10】 面刺: 当面指责。

【11】 市朝: 人众公集的公共场所。《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隐云:“谓市之行位有如朝列, 因言市朝耳。”

【12】 期 (ji) 年: 满一年, 一周年。



【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本文重点在写邹忌用自己的家庭亲友间的事情设喻, 劝说齐王纳谏。道理讲得浅易而能启发听者思考, 类比贴切, 语言多变, 形象生动, 叙述简洁, 有很强的说服力。

文章的题目(《战国策》原来没有小标题, 题目是编者加的。) 就很具风采,它不是用“劝齐王纳谏”而是用“讽”, 这就意味着本篇的劝不同于一般的劝谏文。这对读者就有一种想知就里的吸引力, 同时又预示了本文的特色。

文章的第一个自然段写出了邹忌不因妻、妾、宾朋的赞美而感到自满, 却从中体味出当权者得直言不易的道理来。

从邹忌自身条件讲,是有值得赞美的“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身材修长,容貌光彩照人)。而周围的人都对自己大唱“赞歌“,无一说自己不如徐公美的,这为自满情绪制造了温床,但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之中,并没有头脑昏昏,忘乎所以,而是“忌不自信”(邹忌自己不相信),“自以为不如”(自己认为赶不上徐公)。这在常人来讲已是很不易的了,可是,作者对人物的塑造没有局限于此,而是将人物升华起来“暮寝而思之”(晚上入睡前反复思考白天里发生的事情),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当权者得直言不易。文章在行文时,采用三问三答的表达方式和富于变化的不同句法,表现了因人物身份的不同,而讲话的分寸也各有差异。妻子的回答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您非常美丽,城北徐公怎么能赶上您呢。)一句“君美甚”妻子爱恋丈夫之情溢于言表。妾在封建社会的家庭中是处于低下的地位,和主人的关系多无真情可言,只是顺从而已,因此只说了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现出讲话十分慎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情态。客人的回答不再是“何能及君也”而是“不若君之美也”(不像你这样漂亮),这里的“不若”和前文的“何能及”绝非同义语的更换,而是带有程度的差距。说明了宾朋之间的关系和家庭中的关系的不同。作者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进行描写,而只是通过语言的不同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态度,这样用笔既洗练,而又不失人物的形象性,成为后世的楷模。我国明清小说在塑造人物上,有很大成分是得力于《战国策》的写作手法。

当作者写出邹忌懂得了当权者得直言难的道理之后,并没有把人物局限在家庭琐事中,而是将人物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了国家,想到了执政者得直言难。决定“入朝见威王”,要将这道理讲给齐王听。作者在这里没有赘述刻画邹忌的动机,只用了“暮寝而思之”几字就将一个正直,忧国忧民之士,辗转反侧于床头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段写邹忌以讽喻劝齐王纳谏。

见到齐王之后,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邹忌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原因有二:其一,邹忌曾是齐相,封成侯,是国家的重臣,言蔽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敢讲;其二,他见齐王开宗明义讲“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但我接触的人都歪曲事实,不讲真话蒙骗我。这种情况可能是齐国社会的一个缩影。齐王的权力远远地比我大,因此得出齐王受的蒙蔽一定比我多的结论。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是具有极大说服力的。

文章的第三段写了齐王除蔽纳谏。

在这一段里说明了邹忌推断的正确。其正确性不在于“王曰‘善’。”的评价,而是通过“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现实来证明的。那么,纳谏的结果如何呢?作者用“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来回答。两句话结尾极有力。作者没有在齐王如何纳谏, 如何内修政务, 如何巩固国防上的多着笔墨, 而是用事实来说话, 这要比冗长的陈述更富情致。

再者, 在这段里作者对齐王的刻画也很成功。齐王的出现也没有形体的显现, 只是做了两个举动:“王曰:‘善’。”和“乃下令……”这就把一个贤君的形象显露于读者的面前。前者的“善”既是对邹忌讽谏的评价, 又是纳谏的表态。接着作出果断的措施“乃下令”布于天下。这在写法上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以虚代实使文章产生起伏跌宕的效果, 更能表露文章的主旨。

这篇文章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篇较有影响的篇目, 也是体现《战国策》文章特色的名篇。它长于说事, 又充分发挥了夸张的手法来渲染气氛。例如, 在第一自然段中的三问三答, 就表现了邹忌有自知之明, 不为群言所惑。在第三段中写“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虽欲言, 无可进者”等等, 这些夸张手法让人读来并不觉得过份, 原因就在于写得合乎情里之中, 增加了可信度, 使文章富有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很深切的印象。

本文的作者又极善于刻画人物, 把人物描绘得维妙维肖, 呼之欲出。文中的邹忌使人钦敬爱戴, 他的这种品质乃至今日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 就在作者的表现手法上。作者在表现人物上不重于形体的刻画, 而着墨于人物的举止细节和行动对话上。通过这些描写, 来显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写邹忌“朝服衣冠, 窥镜”,“窥镜而自视”两处都用了一个“窥”字,“窥”在这里不能释为“偷看”应释为“暗自”, 将人物私下品评自己的内心世界准确传神地表现出来。

本文的另一特色是行文明白流畅, 无一艰涩难懂之处。这在先秦历史散文中可说是很难得的。这种风格对后世的唐宋散文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形成了良好的传统。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