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本篇的题目应改为“杜少府之任蜀川”,因王勃活着的时候还没有“蜀州”,在王勃死后十年即武后垂拱二月(660)始分益州所辖四县,设置蜀州。
这是一首男子汉的送别诗,充满青春气息,昂扬精神,感而不伤,独标高格。在无数“黯然消魂”的低唱中,诗人一洗凡调,发唱惊挺,表现出一种开阔的意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联对得工整而开阔。“三秦”指唐代首都长安附近关中一带,茫茫大野辅卫着京城宫阙,气象非凡。“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津渡,泛指“蜀川”,纵目远望,风烟迷离,苍茫无际。当然,这种远望凭借的只是一种想象的眼睛,因为友人要离开京都前往蜀川,诗人便将两地气象巨笔勾勒,联系到一起,表现了阔大的胸次。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好友分手,总有些离别意绪,而首联描写的迷离风烟也已暗中包含了一种惘然的情调。这两句由写景转为直接抒发怀抱,宽慰友人:与你分手,我同样感受到了离别时的愁苦,因为我也是离家仕宦在外的人。这里,以己及人,情意恳切,显得感情深厚,非泛泛而谈可比。
假如说三、四两句还多少有点感伤味道,那么,五、六两句就来了一个大转折,“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真正的知己,虽天涯相隔,也能心心相印,肝胆相照,犹如近邻。这两句虽然受到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影响,但经诗人高度概括,自铸伟词,诗的境界便一下子扩大了许多,表现了一种深刻的情理和高尚的志趣,犹如一股劲风,吹散文坛上的脂粉气;犹如一练悬瀑,洗尽送别词中的缠绵调;犹如一口宏钟,发出震耳惊世声。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结句补足送别的题意。“儿女”即“女儿”、“女子”。诗人嘱咐说,分手路上,不要作出女儿态,哭哭啼啼,流泪沾巾。这两句紧承上联,语气虽然委婉些而骨气仍然是刚健的。
初唐诗坛,仍弥漫着六朝遗风,骨气销尽,刚健不闻。王勃作为一个青年诗人,以昂扬的青春热情,“思革其弊”,并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以这首诗来看,洗尽绮丽,质朴雄放,使当时诗坛上耳目一新,对诗歌的健康发展起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