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原诗》的主要内容,《原诗》导读
释义

《原诗》的主要内容,《原诗》导读

《原诗》的主要内容,《原诗》导读

《原诗》是清代文学理论著作。叶燮著。“原诗”即推究诗歌创作本原的意思。《原诗》原附于作者的诗文集《己畦集》中,分内、外两篇,每篇又分上、下卷,共为4卷。另有康熙间刊本《原诗》4卷。道光间《昭代丛书》收入《原诗》,著录为1卷本,1927年丁福保辑 《清诗话》,收入 《原诗》为4卷本,1935年叶启倬辑 《郎园先生全书》,收入 《原诗》亦为4卷本。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原诗》校注本,霍松林校注,与薛雪 《一瓢诗话》、沈德潜 《说诗晬语》合刊,纳入郭绍虞主编的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丛书。校注本分内、外两篇,每篇又分上、下卷,仍为4卷,但内篇的上、下分卷根据文意作了调整,将上卷中“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以下4000余言归入下卷,4卷又分为若干节,甚便研读。该本校勘即以 《清诗话》本为底本,校以《己畦集》本,笺注着重于引语的出处和有参考意义的材料,是目前最为完备的本子。

叶燮 (1627—1703),字星期,号己畦,嘉兴 (今属浙江)人。晚年定居于吴江之横山,又称横山先生。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宝应知县,因性格梗直,不容于上官,被罢官后绝意仕进,浪迹江湖,教授生徒。除《原诗》以外,他的著述有诗文集《己畦集》和《江南星野辨》等。

《原诗》约3万余言,校注本将4卷又分成53节,眉目甚清。《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此书说:“其大旨在排斥有明七子之慕拟,及纠弹近人之剽窃。其言皆深中症结。而词胜于意,虽极纵横博辨之致,是作论之体,非评诗之体也。”看到了该书与一般诗话著作的不同之处。《原诗》着重探索了诗歌的发展规律、创作的主客观条件、艺术表现方法的多样性等问题,在系统性和理论性方面,是古代诗话中的代表作。

《原诗》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诗歌的源、流、正、变与沿、革、因、创问题,他说: “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升降不同。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其学无穷,其理日出。乃知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内篇上》)他认为“踵事增华”和“因事递变”体现着诗歌历史的进程,从而反驳了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理论。但对于公安、竟陵派的反复古主义主张,他也不无微词地指出: “于是楚风惩其弊,起而矫之。抹倒体裁、声调、气象、格力诸说,独辟蹊径,而栩栩然自是也。……而入于琐屑、滑稽、隐怪、荆棘之境,以矜其新异,其过殆又甚焉。”( 《外篇上》)在阐述诗歌的发展问题上,叶燮意图在当时的复古与反复古的诗歌主张中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其见解颇有可取之处。

在讨论诗歌的创作问题时,叶燮以 “理、事、情”三者概括客观事物,而以 “才、胆、识、力”四者表示诗人进行创作的主观条件。他说: “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举不能越乎此。此举在物者而为言,而无一物之或能去此者也。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无不待于此而为之发宣昭著。此举在我者而为言,而无一不如此心以出之者也。”(《内篇下》)他以反映客观事物为文学创作的任务,具有唯物论的色彩;而以锻炼“识”作为创作主体的首务,他说: “大约才、识、胆、力,四者交相为济。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四者无缓急,而要在先之以识;使无识,则三者俱无所托。”(《内篇下》) 他认为作者的思想境界与作品的特征是一致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杜甫兴 ‘广厦万间’之愿,苏轼师 ‘四海弟昆’之言。凡如此类,皆应声而出。”(《外篇上》)这一分析是中肯的,与他的“胸襟”说前后呼应,都强调了创作主体的主观条件。他说: “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由是言之,有是胸襟以为基,而后可以为诗文。”

在涉及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和工拙美恶的美学特征时,叶燮主张艺术风格的丰富多采和相互之间的融会贯通: “陈熟、生新,不可一偏;必二者相济,于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方全其美。若主于一,而彼此交讥,则二俱有过。然则诗家工拙美恶之定评,不在乎此,亦在其人神而明之而已。……舒写胸襟,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能令人永言三叹,寻味不穷,忘其为熟,转益见新,无适而不可也。”( 《外篇上》)这一美学观点具有辩证色彩,已超出了他的许多同代人,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由于封建时代的局限,叶燮的诗歌理论也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以合于六经之道为文学的最高原则,这影响了他诗论的进一步的宏扬。

叶燮一生僻处山野,他的创作实践远不如他的理论先进,这就影响了他诗论的流播。他的学生沈德潜和薛雪在一些问题上阐发了叶燮的论点,但对其先进的观点吸收不多,如沈德潜创“格调说”,实际上已另成一派了。

参考文献

  • 1. 霍松林校注: 《原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 2. 王运熙、顾易生: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 3. 丁福保辑: 《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