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4卷5号。它一出现,便以“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受到注意,被认为是新文学开端和奠基之作,具有划时代意义。小说采用日记形式和白话口语,用主人公名义展开,借狂人的话写道:“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是对于中国封建主义统治的深刻概括,它剥去了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标榜“仁义道德”的假面,暴露出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小说主人公是一个“狂人”,作者“用写实的笔法,达寄托的旨趣”。整个作品既遵循狂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又能导出合乎理性的判断,所写既是狂人的幻觉、错觉,又折射出历史的生活的真实,让人们在荒谬中认出真理。狂人敢于冲破传统的束缚,反对泥古不化的思想立场,勇于追求,不断研究,终于发现了“仁义道德”掩盖下封建主义“吃人”的本质。狂人表现了对封建主义统治的极端憎恶和对民族前途、人民命运的深刻关注,向“吃人”思想和统治宣战,相信“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在狂人身上,使人感受到五四时期时代先觉者的性格特点。《狂人日记》深刻地反映了“五四”反封建的战斗要求和彻底反封建精神,可以说它是一篇充满义勇和正气的反封建的宣言书。作品发表后,震动了当时的文化界,它的深刻思想,广为人们接受,鼓舞着现实的战斗。《狂人日记》也是鲁迅的创作总纲,它的主题思想和生活内容,在续出的作品里不断得到进一步的描写、探索和阐发。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主要以真实的艺术揭露封建主义“吃人”的罪恶,从而提出反对封建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