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清代文学·清代戏曲文献·早期清代戏曲研究的展开
释义

清代文学·清代戏曲文献·早期清代戏曲研究的展开

清代文学的文献·清代戏曲文献·早期清代戏曲研究的展开

如前所说,20世纪以来,戏曲学人对有清一代戏曲往往评价不高,有关研究起步既迟,也相对简略。王国维只重元曲,以为“明以后无足取,元曲为活文学,明清之曲,死文学也”,所以只作《宋元戏曲考》。此后,民国初年许之衡《戏曲史》、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大东书局1926)、周贻白《中国戏剧概论》(商务印书馆1936),其意在于为中国戏曲作一通史,自也涉及清代部分,只是十分简略。例如,吴梅由于对清中叶以来的花部颇为鄙夷,因此在书中便未做任何叙述。卢前《明清戏曲史》(商务印书馆1933)虽然属于断代史,但有关清代部分,仅“南洪北孔”、“花部的兴起”二节。

当时,唯日籍学者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原称《明清戏曲史》,今有1936年商务印书馆版王古鲁译本)一书,对清代戏曲的流变有较为详细的论述。青木氏明确以继承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为己志,试图穷明清之戏曲,以补王氏的不足。第三篇(七至十一章)专论明清昆曲之流变,其中清代部分列入第十章昆曲极盛朝代(后期)之戏曲(自明天启至康熙初年),第十一章昆曲余势时代之戏曲(自康熙中叶至乾隆末叶)。尽管青木氏意在昆曲,将花部皮黄等也斥为“激越鄙俚之音”,但他还是很客观地继续将“花部勃兴期(自乾隆末至清末)”列入第四篇内容,专论乾隆以后“花部之勃兴与昆曲的衰颓”及当时的戏曲作品,进一步补足了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中的缺憾。各章节附有大量有关资料,如“鞠通生小传”、“曲录所载李玄玉撰三十三种曲目”、“归庄万古愁曲”、“剧说卷四所载之朱良卿二十九种剧目”、“明清戏曲作者地方分布表”等等,所作考订涉及曲家之小传、曲目、曲作、版本等,至今仍然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价值。

此后,孟瑶对青木氏有关近代戏曲的论述,颇生遗憾,遂别撰《中国戏剧史》,尤重于近代戏曲的论述。该书约四十万字,共分四册。一、二册论戏曲发展之流变。其中第二册清代部分,于“杂部一昆曲”之外,专列“花部一乱弹”,考订花部诸腔之渊源以及乾隆末年兴起之概况。第三册则从“演出”、“演员”及“前途展望”诸方面,专门论述皮黄及其他地方声腔。第四册为附录,其中附录二“曲牌”、三“锣鼓经”、四“梨园世家”等,于了解花部之演出、演员均有裨益。

有关清代戏曲专门的断代史,迄今为止,主要有周妙中的《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其前五章分“清朝初年”、“康雍年间”、“乾隆年间”、“嘉庆以后”、“晚清”,每章之下多以作家为标目,每一作家下详细序列其生平及作品;后六章则介绍清代各种戏曲理论著作、曲谱、曲选、花部之兴盛,及各省、自治区地方戏,各少数民族戏曲。是书撰写较早,其体例实与曲录相似,不过更为详细,并稍作历史之描述而已。

另外,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有关梨园、伶人、戏班等史料的收集,有关清代伶人的专项研究也较为热闹。王芷章曾就升平署档案,专门为清代宫廷伶官作传,其《清代伶官传》(中华书局1936)已见上文介绍。潘光旦则有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41),此书虽论及前代伶人,其实却是以晚清民国伶人为重心。书分绪论、前论、本论三部分。本论又分“一个概念和一个假定”、“地理的分布”、“血缘的分布”、“阶级的分布”。“血缘的分布”一节,更列举近代伶人10个血缘网的家系图,以为论证。并附录“《系年小录》中伶人的详细籍贯”等史料考订。王氏《清代伶官传》尚属传统的史料考订,潘氏之著却别开生面,此书是在欧美“优生学”、“人才学”影响下撰成的,著者说:“我相信我所用的立场是一个比较新鲜的立场,用了生物遗传的眼光来观察中国的人才,这大概是第一次。”(1941年自序)并利用了自《史记》下迄清代正史、野史中的有关伶人的大量资料,立论之新、资料之博,于后世的近代戏曲研究或优伶研究都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至于20世纪以来,有关作家作品研究,如 《长生殿》《桃花扇》、李渔、李玉及苏州派、蒋士铨等,已有不少综述性文章,可供参阅,这里不再赘述。

注释

①② 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原序”,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① 孟瑶曾说:“以一个外国人研究中国这种高深的舞台艺术,在品位与鉴赏方面,何尝不是隔着一层。”参见其《中国戏曲史》“序”,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0/5 3: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