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法华经《第二节·正明结缘·喻说化城》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释义

法华经《第二节·正明结缘·喻说化城》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第二节·正明结缘·喻说化城》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经文】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从三昧起,往诣法座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四百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所以者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惟一佛乘得灭度耳。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知其志乐小法,深著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惓。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诸天神龙王,阿修罗众等,常雨于天华,以供养彼佛。

诸天击天鼓,并作众伎乐,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

过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

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千万亿围绕,俱行至佛所,

头面礼佛足,而请转法轮:‘圣师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

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梵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

诸梵见此相,寻来至佛所,散花以供养,并奉上宫殿,

请佛转法轮,以偈而赞叹。佛知时未至,受请默然坐。

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散华奉宫殿,请佛转法轮:

‘世尊甚难值,愿以大慈悲,广开甘露门,转无上法轮。’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为宣种种法:‘四谛十二缘,

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如是众过患,汝等应当知。’

宣畅是法时,六百万亿姟,得尽诸苦际,皆成阿罗汉。

第二说法时,千万恒沙众,于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

从是后得道,其数无有量,万亿劫算数,不能得其边。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皆共请彼佛,演说大乘法:

‘我等及营从,皆当成佛道,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无量因缘、种种诸譬喻,

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

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彼佛说经已,静室入禅定,

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

为无量亿众,说佛无上慧。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

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

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

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

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

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

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

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譬如险恶道,逈绝多毒兽,

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

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

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众人皆疲惓,而白导师言:

‘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愍,

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庄严诸舍宅,周匝有园林,渠流及浴池,

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即作是化已,慰众言勿惧:

‘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

皆生安隐想,自谓已得度。导师知息已,集众而告言:

‘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

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汝等勤精进,当共至宝所。’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废,

不能度生死,烦恼诸险道。故以方便力,为息说涅槃。

言:‘汝等苦灭,所作皆已办。’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

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

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

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

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注释】

①二涅槃:即有余涅槃,无余涅槃。 ② 二地:即报土和化土。报土是诸佛报身所住的国土;化土是诸佛化身所住的国土。 ③ 宴寂:安然而入寂,谓圣者之辞世。

【译文】

那时,十六位发菩萨心的小和尚知道大通智胜佛于静室,寂然禅定,于是他们各升法座,在佛入定的八万四千劫当中,为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的男、女居士等四部众广泛讲说《妙法莲华经》。他们每人均度脱了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的众生,为他们分别开示大乘教门,使他们得到欢喜和利益,引导他们树立追求无上佛智的信心。

“经过八万四千劫之后,大通智胜佛从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三昧之中出定,来到他的法座上,安详而坐,对所有众生宣告道:‘这十六位发菩萨心的小和尚是很难得的,他们个个聪明伶俐,智慧明了,均曾供养过无量亿个如来佛,并在这些佛那里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教导一切众生,使他们都能得到佛的智慧。所以,你们应当常常亲近并供养他们。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声闻弟子或者辟支佛,甚至是诸大菩萨,能够相信这十六位菩萨所说的经法,并依其修行,不生毁谤,那么,这些人都将证得至高无上的如来智慧。”

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说:“这十六位菩萨长期以来一直乐意说这部《妙法莲华经》。他们每一位所教化的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众生,信解无碍,持行不息。因为这个缘故,这些众生即可得见四万亿佛世尊,至今依然如此。”

释迦牟尼佛又说:“诸位比丘,我现在告诉你们,那位大通智胜佛的弟子十六位小和尚,如今皆已得到了至高无上、圆融无碍的佛智慧,他们现在正在十方界内诸国土中以佛的身份为众生讲经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和声闻作为他们的眷属。其中两位小和尚在东方作佛,第一位名叫阿閦佛,在欢喜国;第二位名叫须弥顶。又有两位小和尚在东南方作佛,第一位名叫师子音,第二位名叫师子相。南方也有两位,一位名叫虚空住佛,一位名叫常灭佛。西南方二位佛,一位名叫帝相,一位名叫梵相。西方有两位佛,一位名叫阿弥陀佛,一位名叫度一切世间苦恼佛。西北方有两位佛,一位名叫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一位名叫须弥相。北方有两位佛,一位名叫云自在,一位名云自在王。东北方的佛名叫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小和尚在娑婆国土成就佛的无上圣智而成佛,此即是我释迦牟尼佛。

诸位比丘,我们十六位佛在作小和尚时,各自都曾教化了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众生。这些众生从我们那里听闻佛法之后,便都为着证成至高无上的佛智而奋斗。今天,这些众生中有的达到声闻果位,我也常教化他们继续前进,朝着至高无上的佛智而精进修行。这些人将在此佛法的指引下,逐渐进入微妙的佛道。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的智慧深奥微妙,难信难解。难信故不容易修行;难解故不容易证果。那时候我所教化的无量恒河沙数众生,就是你们这些比丘以及我灭度以后未来世中的声闻弟子。”

释迦牟尼佛又说:“我灭度后,还会有一部分弟子不听闻这部《妙法莲华经》。他们好乐小乘法,对大乘菩萨法门不知不觉。这些小乘弟子自认为已修到一定的功德,由此即可自我灭度,进入涅槃。届时,我将在其他国土中作佛,也将更换为另外的佛名。这些小乘弟子虽然自认为小乘功德即可自我灭度,进入涅槃,但他们在那个国土中又会求取佛智,从而将会听到这部大乘经典。总之,只有通过唯一的佛乘才可获得真正的、最终的灭度,除此之外,绝无其他的乘可获如此真实的灭度。当然,有的佛也用方便法门来开导众生,但这只是权宜之法,最真实的法是唯一的佛乘。诸位比丘,假使佛知道自己涅槃的时刻已到,座下所有大众也都心清意净,信仰坚定,理解力很强,他们都能了达法空之理,并能参入甚深的禅定,如此,佛就会召集一切菩萨及声闻大众,为他们讲说这部《妙法莲华经》。因为世间所有的众生均不可能通过二乘法而得到灭度,只有佛乘才是获得真实灭度的唯一途径。”

释迦牟尼佛接着又对诸比丘说:“你们应当知道,如来具有方便说法的能力,他深知一切众生的特性,知道他们的志向和兴趣在于小乘之法,也知道他们深深地贪着于世俗的五种欲望,所以,佛便为这些人说小乘的灭度,他们听了便会接受,并随之而精进修行。”

释迦牟尼佛又举例说:“譬如有一段长达五百由旬的险难恶道,这里旷绝无人,险恶无比,恐怖至极。但只有走过这条道才能到达一切珍宝所藏之处,所以,有许多人想走过这条道路。这时,有一位导师,非常聪明能干,熟知这条险道的具体情况,于是,他发心引导众人走过这段险道。但是,他率领的这些人走到中途时,心生懈怠,想退回去,不再向前走了。他们对导师说:‘我们疲惫不堪,加之也十分害怕,所以都不敢再向前走了。前面的路还很长,现在我们想退回去。’这位导师灵活机动。具有随机应变的方便法门,他想:‘这些人真是可悲可怜,为何要舍弃大量的珍宝而往后退呢?’想到这里,他只好以其方便权宜的神力,在险道中三百由旬的地方,化出一个虚幻的城市,然后对众人说:‘你们不要害怕,更不能后退。现在,你们可以到前面这座大城市里住下来,在这城里,你们就可以随意行动。假如能进入此城,即可很快地得到安稳。到时,你们若想再继续前进到藏宝之处,也是可以到达的。’这时,身疲力倦到极点的众人忽然看见前面有一座城市,个个心中充满了从未有过的欢喜。他们说:‘我们现在终于可以避开这条险恶之道,马上就可以得到安稳了!’于是,众人继续前行,进入那座化城。此时,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超度,已经得到了安稳。导师知道这些人已得到休息,不再疲倦了,于是,他又使出方便神力,灭掉那座化城,对大家说:‘你们应当再跟我向前走,藏宝之处就在前方不远的地方。刚才那座城市是我变化出来的虚幻化城,只是为了能让你们从中休息以使继续前进罢了。’”

释迦牟尼佛讲完这个故事后又说:“诸位比丘,如来佛也是如此。佛现在是你们的大导师,他熟知生死途中的各种烦恼恶道极其艰险、苦难和长远,所以应该走出这条险道,达到快乐安稳的彼岸。但是,如果众生只听到唯一的、深奥的佛乘之法,他便会拂袖而去,既不想见佛,也不想亲近佛。因为,他们会这样想:成佛之道太遥远了,只有经过极其长久的勤苦修行才可成功。佛知道众生的心念是非常怯弱、下劣的,所以,便以其方便权巧之力,为众生说二乘法的涅槃,以使修道上起懈退心、具有畏难情绪的众生能在中途暂时休息。等众生通过修行达到声闻、辟支佛地时,如来佛便又对他们说:‘你们所要做的事尚未完成,你们现在达到的果地已经接近佛的智慧了。你们应当认真观察,仔细思量,你们现在所得到的涅槃并不是真实的涅槃。其实这只是如来佛的方便力量,于唯一的佛乘分别说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法门。就好比那位引路的导师,为了诱导众人到达宝藏之处,故而在中途化作一城,使众人先抵达这里,得到休息。然后再告诉他们说宝藏就在附近,而这座城市并非真实,只是变化出来的虚幻之城。”

这时,释迦牟尼佛欲重宣其义,便说偈道:

“大通智胜佛在其道场的师子座上打坐入定,长达十个小劫,犹未证悟佛智,佛的无上正等菩提不能现前,他自己也未能成佛。那时,一切天神、龙王、阿修罗等大众不停地散下天花,来供养这位佛。与此同时,他们还击打天鼓,奏出种种的伎乐。他们还吹来阵阵香风,带走那已经枯萎的天花,再送来美丽鲜艳的新花。经过十个小劫之后,大通智胜佛才终于证成佛道。这时,所有的天神和世人无不满心欢喜,激动不已。大通智胜佛的十六位儿子都和他们的眷属共约亿万之众,前呼后拥地来到佛的住地,他们以自己的头面礼佛之足,以此最崇敬的礼拜方式,恳请佛为他们讲经说法,他们对佛说:‘圣师子啊!以您滋润的法雨充实我们和一切众生的心田吧!世间最尊贵的佛啊!您是多么的难遭难遇,不知经过了多么漫长的时间才遇到您的出现。您的现世就是为了唤醒一切昏昧的众生,您那不可思议的威神智力将震动到一切众生的心性地上!’”

“那时,东方有五百万亿个国土,所有这些国土上的梵天王宫殿,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光芒。梵天王们看到这种瑞相后,都寻光追索来到佛的住地。他们散下众多的天花,并奉上自己的宫殿,以供养这位难得的圣尊。接着,他们又诵偈赞佛,请佛说法。大通智胜佛知道说法的时机尚未成熟,所以,他接受了请求,但依然默默地坐在法座之上。那时,除了东方梵天王寻光礼佛之外,南方、西方、北方三方以及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维,还有上方和下方诸世界中所有的梵天王们也都寻光遇佛,于是又是散花供养,又是奉上宫殿,纷纷请佛说法。他们都说:‘世尊啊,要遇到您可真是太难太难了!愿您慈悲为怀,广开甘露之门,转动无上法轮!’”

“具有无量智慧的世尊,终于接受了众人的请求,为他们宣讲种种微妙之法。佛首先讲苦、集、灭、道四谛法和无明至老死之间共十二个环节的相互缘生之法,这一切都是因为众生一系列的思想行为所造之业而导致了不断的转生,而有生必有死,从生到死便有了无尽的苦难。对此,你们都应该明白。大通智胜佛畅宣这种佛法时,六百万亿众生闻法大悟,从而脱离了一切苦难,全都证成了阿罗汉果位。大通智胜佛第二次说法时,又有千亿恒河沙数之多的众生领悟了诸法空相之理,也得到了阿罗汉的果位。从此之后。因受大通智胜佛教化而得道的众生多得无边无量,即使经历亿万劫长久的时间来计算其数目,也不能知其边际。”

“就在这时,那十六王子皆发心出家修道,从而做起了小和尚。他们一起请求大通智胜佛能为一切众生再宣讲最高级的大乘法门,他们对佛说:‘我们十六王子及所有随从者皆应当成就至高无上的佛道,因为我们愿像世尊那样具足第一清净的智慧眼。’大通智胜佛知道这十六位童子的心愿,也知道他们前世的修行,于是,就通过无量因缘、多种譬喻,为他们广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之法以及各种神通修证妙用之事,以其大智大慧,为众生分别出真实唯一的佛乘之法,指出什么是大乘菩萨所应修行的道法,佛说这部《法华经》,部头极大,其中包含着如恒河沙数之多的偈颂。”

“大通智胜佛说完《妙法莲华经》后,便身处静室,参禅入定,一心一处,如如不动,在这种甚深微妙的禅定状态中一直坐了八万四千劫。在此期间,那十六位小和尚知道佛未出禅定,于是,他们就发心为无量众生宣讲佛的无上智慧。十六弟子各登法座,演说这部大乘《妙法莲华经》,在佛寂然不动的时候,助佛宣扬佛法,教化众生。这十六位小和尚,每人都教化救度了六百万亿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众生。这些听闻十六位王子说法的众生,将在大通智胜佛灭度以后,常生于各个佛土之中,并总是与其导师同生一处,世世闻法修行。那十六位小和尚终于完成了佛道上的一切修行,现在,他们已在十方界内各自成就了无上佛智。当初听闻十六位小和尚说法的众生,如今都在各自的佛面前继续随师修习,他们有的现在已达到声闻的果位,佛正在引导他们再接再厉,以逐渐证入至高无上的佛道。

我释迦牟尼佛就在十六王子之列。过去,我曾为你们讲过经,说过法,所以,我与其他十五位王子的教化方式一样,我也以各种方便法门引导你们趋于佛的智慧。正是出于这种本已存在的因缘,我今天才为你们讲说《妙法莲华经》,以使你们证入至高无上的佛道,你们千万不要心怀惊惧和疑惑。

譬如有一条通向宝藏之地的险恶之道,这条道上荒无人烟,毒蛇猛兽随处出没,又无一点水和一根草,是人人都十分恐惧的地方。这时有成千上万的众生想走过这条险道。可是这段路途极其遥远,长达五百由旬。当时有一位导师,见多识广,很有智慧,明了一切事情的是非曲直,于是他决定在这条险道上救济众人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走到中途,众人都感到十分疲倦,便对这位导师说:‘我们现在都困顿无力,想由此再退回去。’导师心想,这些人真是可悲可悯,为什么要退回去而失去那无价之宝呢?于是,导师立即以其方便神力,变化出一座规模庞大的城郭来。在这座城中,房舍庄严辉煌,四周园林环绕,流水潺潺,浴池温馨洁净,城门重重高耸,楼阁富丽堂皇。男男女女遍布城中。导师化出这座虚幻的城市之后,便安慰大家说:‘你们不要害怕,前面不是有座城吗,你们进入城中,即可随心所欲,各行其乐。’于是,众人立即进入此城。等他们进城之后,个个心中充满了欢喜,无不感到安稳舒适。他们由此自认为已经渡过艰险,获得了解脱。那位导师知道众人已得到充分休息,便召集大家说:‘你们应当继续向前走,这里只不过是一座虚幻的化城而已。我见你们疲惫至极,想中途退回,因此,我以方便神力,暂时显化出这座城郭。如今,你们还应勤奋努力,不可松懈,如此即可到达宝藏之地。’”

“我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作为一切众生的导师,我见求道的人修行到半途就觉太辛苦,生出懈怠之心,不想继续修道,这样,他们就不能度脱生死苦海和烦恼险道。所以,佛以其方便之力,为了让众生得到暂时的喘息,而为他们说小乘涅槃之法,告诉他们:‘你们也可证到涅槃,解除众苦,到那时,你们就算完成任务了。’等众生证得有余涅槃,得到阿修罗果位之后,佛又召集大众,为他们演说真实的法门。三世十方一切佛都是这样,以其方便之力,分别演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门,但佛的教法归根结底只有唯一的佛乘,只是为了众生能在漫长的修行道上有所休息,所以才说出两种不同的法门。今天,我为你们说出真实的情况,你们所得到的涅槃和果位,并不是真实的灭度。为了求证佛的一切智慧,你们还应当勇猛精进。当你们证得佛的一切大智大慧以及十力法等佛的法门、具足三十二种非凡的妙好身相后,那才算是最真实的灭度。总之,诸佛是一切众生的导师,为了使众生免除懈怠,在修行道上稍作休息,所以才说小乘的涅槃。得知众生业已歇息之后,便又引导他们证入佛的无上智慧。”

【鉴赏】

通过前面佛陀所说久远劫前与弟子们结缘的远由和近由的铺垫后,这一节进入正题,正式说明无始劫前结甚深法缘的事实。前面的铺垫并非多余,它们对故事叙述和度化弟子都有很大作用,详细说明前因,才使故事更有真实感和清晰的脉络,更重要的是大通智胜如来成道、请法、讲法的故事使弟子们有再一次的机会听闻为实施权、开三显一的真理。有了前面的铺垫,接下来就顺理成章,弟子们也产生了真实的亲身体会感和对自己大乘根性的信心。

本节“正明结缘”讲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是佛陀继续讲述十六王子的故事,并揭示出前世今生的真相;第二件事就是“化城喻”的讲述,用譬喻来帮助弟子们加深对宿世结缘的理解。

大通智胜如来在讲完《法华经》之后在静室入定,十六王子知道佛已入定,各自升法座,开始为四众弟子宣讲《法华经》,这样经过了八万四千劫。经中提到十六王子宣讲《法华经》的方式,并非简单地重复叙述,而是“示教利喜”,这四个字是宣讲经典的智慧。“示”是开示、显示,把真理一一地详细叙述;“教”是教导,有一个引导的含义;“利”就是循循善诱使其知道利益果报,从而引发精进勇猛的力量,即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喜”是随喜赞叹,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劝勉、鼓励弟子们,赞叹他们的功德,随喜他们的修行,使他们有欢喜心,有继续精进的信心和定力。“示教利喜”似乎和本经释迦牟尼佛所采用的“开示悟入”有一定的呼应。十六王子这样来教化众生一直到八万四千劫以后,大通智胜如来出定并欢喜赞叹十六王子,亲自劝勉大众亲近供养。

十六菩萨和他们各自的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弟子们生生世世在一起,并且一直听闻佛法,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这些弟子们的成就和归宿,释迦牟尼的宿世是第十六王子,他的那么多弟子生生世世随他修学佛法,都发了无上菩提心,直到今日有的有成就,有的善根成熟,而且有上中下根机的差别,这正好与前面“贫子喻”中所阐释的真理相应,父与子本来是在一起的,可是后来父子相失,儿子逃逸远离父亲,所以造成后来贫穷困苦的境地,就好比弟子们在途中有一部分已经成就,也有一部分退失了修学大乘的信念改道小乘,还有一部分舍弃佛法修学外道,但是最终都会再次相见,继续跟随佛陀修学并达到成就,这样的话也就与后面的“化城喻”所讲的道理完全符合。

释迦牟尼结古会今,告诉大家真相,佛陀本人就是第十六王子,而现在的弟子就是当时已经结缘的弟子,在未来佛陀还将继续在不同的国度用不同的佛号来教化弟子们一佛乘法,这种慈悲和真诚极其可贵和感人。这时候佛陀才转入当前的正题,今天的灵山会上还是要宣讲《法华经》,阐释会三归一的真理。

还有一件事很重要,佛陀在这里告诉大众宣讲《法华经》的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时间,就是佛陀即将涅槃的时候,以前的三乘佛法已经广泛宣说,弟子们的根机也有所成熟;第二个条件就是听众清净,对于佛陀宣说的一佛乘法不会起毁谤,可以接受。智者大师这里对弟子们的程度和修学层次做了进一步区别,经文所谓“众又清净”是指弟子们修学了《阿含经》成就圣道或成就阿罗汉,“信解坚固”是指弟子们听闻了《方等经》后对大乘佛法有所认知,不会诽谤,“了达空法”则指弟子们领悟了《般若经》后体悟空性的智慧,“深入禅定”就是这些阿罗汉得到解脱,有四禅八定的功德,只有这样的弟子在场,然后又时机成熟才会宣讲《法华经》。

接着就是喻说化城,用化城的故事合开三显一又会三归一的道理,和前面的几个譬喻一样,除了法合中现实的道理以外,古德还做过很多的注释来开显教理,比如对五百由旬用生死果报来阐述,前三百由旬是分段生死,后两百由旬是变异生死,第一百到三百由旬,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生死轮回,而第四百由旬指方便有余土法身大士的变异生死,第五百由旬则指实报庄严土法身大士的变异生死,诸如此类。从《方便品》到这里,佛陀苦口婆心地一再开佛知见,至此对三根弟子的开示教化告一段落。

本品最后的重颂部分还是来叙述本品长文所讲的事实和道理,虽然篇幅很大,但是用叙述的层次推进和内容的结构和长文都类似。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