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勒瓦拉》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芬兰著名的民族史诗,由著名诗人兰罗特(1802—1884)根据自古相传的口头文学润色编纂而成。史诗从远古时代写起。万奈摩宁是大水之母的儿子,他向波赫尤拉的姑娘求婚,波赫尤拉女王以让他打造“三宝”为条件,于是,他派伊尔玛利宁前去打造了“三宝”,但他们却都未得到波赫尤拉的姑娘。两年后,万奈摩宁和伊尔玛利宁再次去求婚时,波赫尤拉女王的女儿选择了伊尔玛利宁。伊尔玛利宁结婚回乡后,妻子因加害奴隶,反而被奴隶害死,他便再度到波赫尤拉求婚,但没有成功。他感到为波赫尤拉人锻造的“三宝”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幸福,于是约万奈摩宁一起去索回“三宝”,正好在路上遇到准备向波赫尤拉报仇的勒明盖宁,三人同去袭取“三宝”,经一番周折后终于得手。
《卡勒瓦拉》通过人民的口头传说,忠实反映了芬兰人民中世纪时期的生活和斗争,具有丰富的人民性。它基本上以“三宝”为中心情节,联系了广阔的生活画面,这里有伐木垦荒、播种耕耘、造船航海、锻打铁器,以及同天灾、野兽、疾病的斗争,氏族社会的一切问题,如近亲仇杀、夫妻反目、男女婚姻等也都得到了生动的再现。它所描写的事件,大都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大事,它所描写的英雄,也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史诗中有三个主要人物,万奈摩宁是农民和游吟歌手,智慧过人,慷慨大度。他第一次播种大麦,培植树木,为人们造福,他求婚落选后仍为朋友出谋划策,高歌祝福;伊尔玛利宁是“原始”工人,性格刚直,感情粗犷,在打锻金属方面有超凡的技艺;勒明盖宁是一个普通青年农夫,嫉恶如仇,性格顽强,从来不惧怕失败。他们都是平常的人物,但也是人们理想的英雄。史诗通过这些平凡的事件和人物,表现了当时人民的愿望,歌颂了芬兰人民祖先的英雄业绩。它在芬兰启蒙运动刚刚兴起时产生,反映了芬兰民族要求发扬民族历史文化的强烈愿望。
《卡勒瓦拉》在艺术上有许多区别于一般史诗的独特之处。首先,它不以邦主或首领作主人公, 而是选用极其平凡的劳动者。 他们虽经过神话色彩的渲染,但却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第二,它并未展现出宏伟巨大的场面,而是用一些大体上独立的故事,渲染了一种独特的家常记事的抒情风格,和人民生活十分贴近;第三,它运用了较其它史诗更多的、更精彩的自然景物描写,开创了别具一格的史诗天地;第四,史诗原文用八个音的扬抑步诗行组成,创造了芬兰民族的史诗形式。《卡勒瓦拉》以这些不同于其它史诗的独特之处,在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文学史家们常把《卡勒瓦拉》和《伊利亚特》、《罗兰之歌》等并称为世界著名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