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毛泽东暮年为何情寄《枯树赋》
释义

毛泽东暮年为何情寄《枯树赋》

毛泽东暮年为何情寄《枯树赋》

1976年是中国的多事之秋,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1月和7月,毛泽东的两位亲密战友周恩来、朱德相继逝世。1976年4月21日新华社长春电震惊世界:最近,在我国东北吉林地区降落了一次世界历史上罕见的陨石雨。“今年3月8日下午,宇宙空间一颗陨石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以每秒十几公里的速度坠入地球大气层中。由于这颗陨石与稠密的大气发生剧烈的摩擦,飞至吉林地区上空时,燃烧、发光成为一个大火球,于8日15时01分59秒在吉林市郊区金珠公社上空发生爆炸。陨石爆炸后,以辐射状向四面散落。”

1976年4月22日,听到这个消息的毛泽东当时带着少有的感慨,少有的激动,对身边的护士小孟说:“天摇地动,天上掉下大石头,就是要死人哩。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赵云死时,都掉过石头,折过旗杆。大人物、名人,真是与众不同,死都死得有声有色,不同凡响噢。”不过,接着毛泽东又以他一贯的唯物主义史观自言自语:“不过,要是谁死都掉石头,地球恐怕早就沉得转不动了……”这一天下午,他不止一次地站到窗前,望着渐渐昏暗下来的天空,每次时间都很长很长。仿佛那神秘昏暗的天空上,有谁书写了只有他才读得懂的文字。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4秒,一个黑色的可怕瞬间……一场人类史上最惨烈的地震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唐山市区变成一片废墟。据不完全统计,地震造成242769人丧生,数十万和平居民转眼成为失去家园的难民。

唐山大地震时,毛泽东已达83岁高龄,这位革命一生的老人,晚年身患多种疾病,但仍保持着敏锐的思维和清醒的头脑。1976年6月1日,毛泽东的心脏病再次发作,被抢救过来后,医生不允许他动。进入7月,他的病情刚有平稳,地震便突如其来,使他的心情更加沉重,肉体也痛苦万分,真是雪上加霜。

毛泽东将华国锋叫到床前,语气深沉地对华国锋说:“尽快去唐山,代表我慰问灾区人民,安置好灾区人民的生活。”唐山地震期间,毛泽东虽重病缠身,但仍坚持卧床批阅重要文件,中央办公厅起草的《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是毛泽东亲自审阅的。机要秘书张玉凤介绍说:“毛主席生前批阅的最后一份文件,就是他在重病期间批阅的这份关于唐山大地震的报告……”这份文件也是毛泽东生前圈阅的最后一份中共中央文件。毛泽东在即将走到他人生尽头的最后时光里,还时刻不忘遭到地震灾害的唐山人民,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这样记述:“地震后,很快,唐山地震灾情开始登上新华社内参和各大报纸,主席躺在床上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这期间,毛主席时刻关心着受灾的地区和人民,送来的地震情况汇报,主席不顾个人病重,都要亲自过问。

1976年的毛泽东承受着诸多事情的刺激。他那时的痛苦心境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不免有悲凉之感,在病情稍有好转时,他只好靠诵诗读赋寄情。

有一天,毛泽东让机要秘书张玉凤找来南北朝时着名的文学家庾信的《枯树赋》。这首赋毛泽东是早已熟读过的,前些年他还嘱印过大字本,全赋大部章节他都能背诵下来,即使是在这病魔缠身的晚年仍能背出。庾信的后期作品尤为可观。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说他“暮年诗赋动江关”。《枯树赋》为庾信暮年所作,感伤遭遇,以树喻人,感人至深。在他的病床边,毛泽东让张玉凤连续读了两遍,他边听着,边默记着。后来他说自己背诵。此时,他虽不能像过去那样声音洪亮的吟赋,但仍以那微弱而又费力的发音,一字一句地富有感情地背出

毛泽东一连背诵了两遍《枯树赋》。这是他诵读的最后一首赋。后来,他因听力减退只能用那刚做过白内障手术的一只眼睛自己看书、看文件了。

《枯树赋》全篇的“文眼”,即陆机所说的“一篇之警策”,是“生意尽矣”四字。人至暮年,死亡的阴影无时不在,而早年国破身辱、生活流离的经历更会加剧心灵的折磨,无材补天而只能沦为玩物的恶木,正是庾信的自我写照。传说,天鹅临终时发出的鸣声最美也最凄厉,《枯树赋》就是庾信的天鹅之歌。

熟谙古代文学的毛泽东对于庾信颇为欣赏。他曾对为他伴读古籍的芦荻说过,南北朝作家,妙笔生花的,远不只江淹一人,庾信就是一位。他爱读《枯树赋》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作品的描写生动,刻画出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联想力十分丰富,且是以物喻人的上佳之作。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