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柴珮珍
短篇小说。作者王蒙。发表于《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曾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它是一篇较多地运用“意识流”艺术表现手法写作的小说。整篇小说围绕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从X城开往N地的“闷罐子车”上两个多小时的所见所闻及其心理联想展开。作品的主题是辞旧迎新,讴歌拨乱反正后生活中出现的转机。全文以主人公的联想、回忆、闪念来组织素材,形成“放射结构”的特点。它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挥联想的自由,把笔触伸向过去和现在、中国和外国、城市和乡村,瞬息万变,无边无际。主人公岳之峰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北平解放前曾参加过党组织的进步学生运动。1956年因回家住了四天,结果却检讨了二十二年!曲折的生活经历,心灵的创伤,使他的性格趋于内向,但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他坐在黑咕隆冬的闷罐子车里,却注意到车窗透进的光亮;他回想起国外优美的环境,儿童的欢歌,又想到自己的家乡,快乐的童年;想起国外现代化的生活,又记起家乡人民正辛勤耕耘;他听到人们的抱怨、牢骚,也看到车上一位妇女在用录音机学习德语;他知道这是冬天,却感到了春的温暖;他看到闷罐子车丑陋、破旧,可发现火车头是蛮好的,是崭新的、清洁的。于是,他下车后便有了这样的感想:“如今每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望的和永远不应该忘怀的。”这篇小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着重写人的感觉,塑造一个“立体的、透明的雕像”(聂华苓语)。它以精练的笔墨表现丰富的内涵,语言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含蓄、深沉,富有弹性和节奏。意味深远的象征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也是本文的显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