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李商隐《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
释义

李商隐《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



君家在河北,我家在山西。

百岁本无业,阴阴仙李枝。

尚书文与武,战罢幕府开。

君从谓南至,我自仙游来。

平昔苦南北,动成云雨乖。

逮今两携手,对若床下鞋。

夜归碣石馆,朝上黄金台。

我有苦寒调,君抱阳春才。

年颜各少壮,发绿齿尚齐。

我虽不能饮,君时醉如泥。

政静筹画简,退食多相携。

扫掠走马路,整顿射雉翳。

春风二三月,柳密莺正啼。

清河在门外,上与浮云齐。

倚冠调玉琴,弹作松风哀。

又弹明君怨,一去怨不回。

感激坐者泣,起视雁行低。

翻忧龙山雪,却杂胡沙飞。

仲容铜琵琶,项直声凄凄。

上贴金捍拨,画为承露鸡。

君时卧枨触,劝客白玉杯。

苦云年光疾,不饮将安归?

我赏此言是,因循未能谐。

君言中圣人,坐卧莫我违。



榆荚乱不整,杨花飞相随。

上有白日照,下有东风吹。

青楼有美人,颜色如玫瑰。

歌声入青云,所痛无良媒。

少年苦不久,顾慕良难哉!

徒令真珠脾,裛人珊瑚腮。

君今且少安,听我苦吟诗。

古诗何人作?老大犹伤悲。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称“戏题”,说只是玩笑的话。“枢言”,当是草阁主人的字,这人姓名已无考。他跟作者都在武宁军节度使(治所在徐州)卢弘止幕府里当幕僚,是同事。他住的屋子,称 “草阁”。作者写这首诗来送给他。题目称“戏题枢言草阁”,好像是开玩笑地写他的 “草阁”,实际是诗中有感慨,借“戏题枢言草阁”来做掩饰,显然不是开玩笑。

这首诗是在唐宣宗大中五年(851) 作的,作者时年三十九岁。大中三年十月,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请作者到徐州幕府里去做判官,卢弘止极尊重他。他在徐州幕府里碰到枢言。大中五年,卢弘止病死,朝廷赠给他尚书右仆射的官衔。这首诗里称弘止为“尚书”,当是弘止死后作的。弘止死后,作者离开徐州,这首诗当在离开徐州前作。这首诗可以分作三段: 第一段写作者与枢言在幕府中相会,还写了两人在幕府中的生活。第二段写作者与枢言在春天奏乐饮酒的情景。第三段写春末夏初有贵家闺秀无良媒的幽怨,用来自比。实际上点明全篇的主旨。

第一段先讲作者与枢言的相会,从两人的家世讲起。一开头就用详略不同的写法,写枢言只用一句,即“君家在河北”。大概枢言并无显赫的家世,所以作略叙。作者自叙用三句,说“我家在山西”。这个 “山西”指太行山以西,包括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陇西),作者的祖先是陇西郡人。再说明自己一生没有从事生产作业,是始祖老子李耳的后裔。“百岁”指人的一生。“无业”,即不事生产作业,即不是农工商,是士人。老子被列入 《神仙传》,所以称“仙李枝”。李氏这一族很兴旺,唐王朝这一族也称是老子后裔。“阴阴”状兴感。作者家世显赫,所以用三句来写。接下来要写作者和枢言在徐州慕府相会,所以谈一下府主,即徐州的义成军节度使卢弘止。府主是上级,古人对上级不称名,表示尊敬,称他的官衔。弘止生前做节度使,死后朝廷封赠他做尚书右仆射,所以称他为 “尚书”。他能文能武。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刘稹据昭义军(治所在今河南安阳),自称节度使,唐朝发兵进讨,用弘止作宣慰使。四年讨平刘稹,弘止是参加平叛的主帅。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六月,朝廷用弘止作徐州的义成军节度使,开设幕府,聘请渭南县尉枢言、盩厔县尉商隐做幕僚。所以说:“君从渭南至,我自仙游来。”渭南在陕西,仙游即今陕西周至县。作者家在河内 (今河南沁阳),枢言家在河北,过去两人在一南一北,不相见,故称“平昔苦南北”。“平昔”指过去。作者自谦,说自己地位低,枢言地位高,一个像云在天上,一个像雨落地下,两相乖离,因称“动成云雨乖”。到了幕府里,才握手相见。两人好像床下的一双鞋子,夜里都放在床下,白天都穿着出外。两人白天一起到府里办事,晚上一起回宾馆休息,像一双鞋在一起。

接下来写他们两人在幕府中的情况,两人的感受不同,隐约地透露作者的苦闷,开始触及到全诗的主旨。原来府主对他们两人极为尊重厚待,故称“夜归碣石馆,朝上黄金台”。“碣石馆”本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如(往)燕,昭王筑碣石宫,身亲师事之。”这里改称 “碣石馆”,指他们住的宾馆,含有府主尊他们为师的意思。称幕府为 “黄金台”,本于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于上,延揽人才,指府主把他们两人当作贤才来厚待。这样写,表达作者对府主有知遇的感激。但接下去忽然说:“我有苦寒调,君抱阳春才。”“苦寒”是苦于受寒,阳春是春天的和暖,即作者感到苦恼,枢言感到满意,构成相反的映衬。“苦寒调”,本于 《子夜警歌》: “谁知苦寒调,共作 《白雪》 弦。”原来苦寒调是指 《白雪》 曲。“阳春才”指创作 《阳春》 曲的才华。《阳春》、《白雪》 是两个曲名,见于宋玉 《对楚王问》,是指楚国两个高雅的曲子,本是并列的,并不相反。作者把 《白雪》 曲说成“苦寒调”,让“苦寒”与 “阳春”相对,变成一寒一暖,一苦一乐,构成相反的映衬,衬出枢言在幕府里是快乐的,作者是苦恼的。作者为什么苦恼呢?这里作一个伏笔,没有点明,准备在第二段里点一下,在第三段里揭出来。这样写,使三段互相呼应,前后结合,在结构上显得紧密完整。这里对自己的苦寒点一下不谈了,再谈两人“年颜各少壮,发绿齿尚齐”,指两人的年岁容貌各自都属于少壮。“少壮” 指三四十岁;“发绿” 指头发黑的,古称黑为绿。“齿尚齐”,年岁还是相同。作者这年是三十九岁。又说:“我虽不能饮,君时醉如泥。”作者不会饮酒,有不能借酒消愁的含意。枢言正在得意,又喜喝酒,所以会喝醉。两人在府里办事,弘止在政治上主张安静,所以要他们筹画的比较简易。他们下班后都在一起,“退食多相携”,“退食” 即指下班进餐。他们有时使人把跑马的路扫清,有时叫人把他们射野鸡用的隐蔽的草垛整顿好,称“扫掠走马路,整顿射雉翳”。“扫掠”即“清扫。“走马”即跑马,当时他们出外都是骑马的。“射雉翳”,本于《西京杂记》: “茂陵文固阳善驯野雉为媒,用以射雉。每以三春之月,为茅障以自翳。”茂陵 (在陕西兴平县) 人文固阳会把野鸡驯善后用它作媒,媒耍引诱别的野鸡飞来,他躲在茅草的隐身处射野鸡。这里写两人的跑马射野鸡。这是第一段,主要写两人在幕府里的生活,突出两人的不同感受。

第二段写二三月的春天,景物美好,柳树阴浓,莺声圆润。他们到徐州城外去,在汴水泗水交流的清河上,一望水天对接,水与云齐。在春游中比较随便,不必正冠,帽子歪了也行,故称“欹冠调玉琴,弹作松风哀”,用有玉装饰的琴来弹 《风入松》 曲。这里忽而称“松风哀”,加上个 “哀”字,就跟上文的“苦寒调”呼应。作者有苦恼,所以听《风入松》 曲感到悲哀。“又弹 《明君怨》,一去怨不回。”“明君” 即王昭君,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昭君在汉宫不被汉元帝看重,出嫁给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一去后不能再回来,所以有 《明君怨》 曲。弹奏 《明君怨》 曲,感动了坐者,使他们听了哭泣。不仅这样,还用春天的大雁北飞来做陪衬。大雁排成行列北飞,飞到龙山去,龙山的雪花,夹杂着胡沙在风中飞舞,使大雁受到冲击。龙山在今辽宁朝阳县。这样替大雁北飞担心,用来衬托昭君出塞的愁苦,来加强昭君的怨恨。不仅这样,昭君出塞,是弹琵琶来表达她的怨的。这里再从琵琶上来加强昭君的怨。晋阮咸字仲容,他制作铜琵琶,头是直的,弹奏的声调更为凄凉。这个铜琵琶,用金捍拨来弹,金捍拨是镀金的弹弦具,上面画着承露鸡。阮咸制作铜琵琶,见 《国史纂要》。“承露鸡”,见《江表传》。这里讲到铜琵琶、金捍拨、承露鸡,都承 《明君怨》 来。因为用琵琶来弹 《明君怨》,声调不如用铜琵琶来弹的激越,用手指来弹不如用金捍拨来弹的有力。承露鸡是能够承接露水的鸡,鸣声特别响亮。这样弹出来的《明君怨》,具有更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正是跟第一段的 “苦寒调”相呼应。“苦寒”只表达他的痛苦,痛苦的具体内容还不点明。这里进一步透露是 《明君怨》一类的痛苦。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是得到呼韩邪的尊重的,但没有减少昭君怨。好比作者在幕府,得到府主的尊重,但没有减少作者的苦恼。昭君的怨,是为了离开汉宫。作者的苦恼,是为了离开朝廷。作者在 《安定城楼》 诗里说:“欲回天地入扁舟。” “欲回天地”就是要旋乾转坤。作者看到唐朝在趋向没落,要旋乾转坤,使唐朝得到中兴。那他一定要进入朝廷,参预朝政,才有希望。因此他想进入翰林院,做到“知旨诰”,替皇帝起草命令,向皇帝提出革除弊政、中兴唐朝的主张。他在二十八岁时,进秘书省做校书郎,在朝廷做官。他本想在大官的推荐下,进入翰林院,可以逐步实现他的中兴唐朝的抱负,可是他不久就被调出秘书省,在外面做了多年的幕僚。无法实现他旋乾转坤的抱负。看到唐朝在没落下去,所以感到痛苦。他的痛苦,跟昭君怨有相似处,所以他听了 《明君怨》 特别激动,对弹 《明君怨》要特别强调,要用铜琵琶、金捍拨来弹,要用承露鸡来暗示声调的特别响亮。这是第二段的主要部分,跟第一段的“苦寒调”紧密呼应,作了进一步的暗示。接下来写枢言也引起感触,用白玉杯来劝客借酒消愁,苦苦地说:“年光飞逝,不饮酒消愁,怎么办?”我赞赏他的话说得对,可我不会饮酒,拖延着不能配合。他说喝醉了,可以坐或卧,不要违背我的劝酒。这里的“棖(chéng成)触”,指感触。“中圣人”,指中酒,即喝醉。《三国志·魏书·徐邈传》 注引 《魏略》,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中圣人”,即中清酒,喝清酒醉了。在这里提到“苦云年光疾”,对于听《明君怨》 而感动流泪,对 “年光疾” 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里又是一个伏笔,伏下第三段写美人感叹青春易逝,就跟 “年光疾” 结合。这篇里就是这样前后紧密呼应。

第三段写春末夏初景物,有榆荚、杨花。榆荚是榆树的果实,似钱,散乱地落地。杨花,即柳絮,随风飞舞。这时,白日在上面照,东风在下面吹。贵家有位美女,容颜像红玫瑰花这样漂亮,歌喉极为嘹亮,可以响入青云。可悲的是没有好媒人替她作媒,她怕青春容易消逝,想念羡慕一位好郎君,确实难得啊,徒然让泪流满面。“顾慕” 即顾念羡慕。“真珠脾”,脾指腑脏,从腑脏里流出来似真珠的泪水。“青楼”,指贵家。“珊瑚腮”,像珊瑚那样红润的面颊。这里作者借贵家的美女自比。作者是 “阴阴仙李枝”,所以自比贵家的美女。作者富有才华,所以比美女的美貌和好嗓子。第二段里指出作者想进入翰林院,实现他想中兴唐朝的抱负,苦于没有人替他介绍,就是“所苦无良媒” 的意思。要使唐朝中兴,要早些进行,所以有青春易逝,“少年苦不久”的感叹。作者应卢弘止的聘请,到幕府里来,他是有希望的。他希望弘止做了几年节度使,可以进入朝廷参预朝政,这时可以推荐他进入翰林院,所以他把弘止作为未来的媒人看的。弘止死了,所以感叹“所痛无良媒” 了。这里用美人的“所痛无良媒” 来自比,就点明全诗的主旨,跟第一段的“苦寒调”,第二段的 《明君怨》 相呼应。苦什么、怨什么,在这里都点明了。结尾劝枢言暂且稍稍安定,听我苦吟诗,吟的是 《古乐府》: “少壮不努力,老大乃伤悲。”他把 “乃伤悲” 改为“犹伤悲”,即不仅老大还要伤悲,少壮时即伤悲,加强了伤悲的力量。

再看这首诗的艺术技巧,从结构看,上面指出这首诗的三段有两处伏笔,前后紧密呼应。不仅这样,从“苦寒调” 到“《明君怨》”,到“无良媒”,前后层层推进,这是结构上的特点。再看第一段里,有化并列为映衬的手法。“苦寒调”与 “阳春才”相对,“苦寒”指《白雪》,与 《阳春》 是并列的两个曲子。他把 《白雪》 改为“苦寒”,跟“阳春”相对,一苦一乐,一寒一暖,就成为映衬,衬出他的苦恼来。第一段只衬出他的苦恼,没有点明他为什么苦恼,是含蓄的映衬。第二段运用借喻手法,借 《明君怨》 来比喻自己的怨。明君是因离开汉宫而怨,他是因离开朝廷而怨。但他离开朝廷为什么怨,没有点明,是含蓄的借喻。不仅这样,他除了用 《明君怨》来借喻外,再对弹奏的曲调运用反复强调的写法,如用铜琵琶、金捍拨,承露鸡就是。第三段用含蓄的比喻,即以美人自比,以美人的无良媒自比,以美人的叹青春已逝自比。但自己叹无良媒是什么意思,没有点明,所以是含蓄的比喻。作者在这里又运用比较互见的手法。他的“所痛无良媒”,可以和 《无题四首》 的第四首“东家老女嫁不售” 比较互见。这里的美女无良媒,不能出嫁,跟老女人嫁不出去,后者的年纪更大了,“嫁不售”还是一致的。那末她要嫁到哪儿去呢?《无题四首》 第一首点明:“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冯浩注: 《后汉书· 窦章传》: “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又称:“唐人每以比翰林仙署。”即以蓬山比翰林院。那末他的“所痛无良媒”,即苦于没有人推荐他进入翰林院。所以第三段里用的比喻,还是含蓄的,是含蓄的比喻。他用的比较互见手法,不仅这些,像他为什么要进翰林院呢?上面指出见于 《安定城楼》 的 “欲回天地入扁舟”。通过这样的比较互见,那末他的抱负的大,志趣的高,就突出来了。

对于这首诗的艺术技巧,纪昀评:“长庆体之佳者。‘对若’ 句粗俚。中段写景有致,后段尤佳。结四句长庆劣调,最忌效之。”长庆体指元稹、白居易的诗体,它的优点,工于叙事,音节流美。这首诗反映在徐州幕府中的生活,工于叙事,也是音节流美。“中段写景有致”,指“春风二三月,柳密莺正啼”。使人想到丘迟 《与陈伯之书》 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首诗只用两句,写得更为精粹。像 “柳密莺正啼”,写出声色之美,比丘迟句内容更为丰富。再像“清河在门外,上与浮云齐”,使人想到王勃 《滕王阁序》 的“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名句,但写法又各不同。这四句写得有韵味。又说“后段尤佳”,第三段不光写了榆荚杨花的景物,又写了美人的感叹,所以情景更好。但纪昀批评 “对若床下鞋”为粗俚。按用成对的一双鞋来比两人,早上一起到府里去,晚上一起回宾馆,比喻极确,用鞋来比他们两人,也有根据。《史记· 辕固生传》: “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古人用冠指上级,履指下级,他们两人是下级,用鞋来比,正合。纪昀批作“粗俚”,大概用了“鞋”而不用“履”。其实用“鞋”字更通俗。再说,这里要押韵,所以用 “鞋”字。纪昀不赞成用通俗字,是保守的。再说纪昀评“结四句长庆劣调”,指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在最后点明诗的主旨,不含蓄,所以称为“劣调”。按这首诗的结尾,提到 《古乐府》 的“少壮不努力,老大犹伤悲”。但努力什么,没有说。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没有说。就是 《无题四首》之一的结句,点明“蓬山”,“蓬山”指什么,还是没有说。所以作者的诗是写得含蓄的,这首诗的结尾,还是含蓄的,并没有点明主旨,与 “长庆劣调”不同。因此纪昀的这两点批评都是不对的。

这首诗的技巧,还有两点可以指出来。一、用了不少对偶句,显得整齐。如“君家”两句对偶,“君从”两句对偶,“夜归” 四句成两个对偶,“扫掠”两句对偶,“榆荚”四句成两个对偶,“徒令” 两句对偶。古诗中多用对偶句,跟散行句结合,既整齐,又活泼,有错综之美。二、这首诗里用的比喻,有它的特色。如“珊瑚腮”,像珊瑚般颜色的脸颊。珊瑚是比喻脸色的,既比脸色的红,又比脸的光滑。再像“真珠脾”,“真珠” 比泪水,“脾”指腑脏,泪水是因腑脏伤痛而流出,那末“真珠脾”用“真珠”作喻,跟“珊瑚腮”用“珊瑚”作喻不同,因为“真珠”不是修饰脾的。再像 “动成云雨乖”,“云”指云在天上,比地位高;“雨”指雨落地下,比地位低。这两个比喻,不说比什么,只用一个“乖”字,指出云雨的乖违。这又是一种此喻。显见作者善用比喻的各种手法。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