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朱熹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释义

朱熹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简介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徽州(今属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福建尤溪。朱熹出身于“以儒名家”的“著姓”,少小苦读“四书”、“五经”,后师事武夷三先生(胡原仲、刘致中、刘彦冲),出佛入老,泛滥于百家。及至师从杨时的再传弟子李侗,体验未发之中道后,始立定脚跟。此后,在与同时代诸哲的激烈辩论过程中,他以二程理学为宗,吸收和融汇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人的学问,承继孔孟道统,构筑起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博大精深的理学体系。朱熹的著作颇丰,遍及经学、史学和文学等科目,其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朱文公文集》(100卷),《续集》(11卷),《别集》10卷),《朱子语类》(140卷)和《四书集注》等书中。朱熹所建立的学派被后人称为“闽学”。

人物小记

朱熹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绍兴二十一年授任为泉州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二年到任。朱熹任同安主簿前后五年,经常往来于泉州各地访友求贤,寻幽览胜。同安至泉州相距百余里,安海地处泉同之间,为必经之地。因此,朱熹往返两地,常在安海歇息过夜。每次路过安海,他都会访问朱松遗迹遗事,招集镇中耆儒名士讲论经学,对安海文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任满后,朱熹请求辞官,潜心研究理学,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思想

朱熹的哲学思想以太极论、理气论、性理论(心性论)为核心,强调“无极而太极”、理气浑然一体的理学观;通过对未发、已发、中和及仁学等问题的讨论,对心性情等范畴做了细致的分析,以“心统性情”发展了传统的心性论,肯定了“气质之性”对人性善恶之辨的重要意义;并着重强调了居敬穷理的操存涵养功夫,认为只有通过这层存养功夫,才能树立起人之本,达到生命的净化和升华。朱熹由心性学上的道心人心、天理人欲之辨,进而在历史观上认为三代以天理行,此后则以人欲行,因此要恢复三代之至治,则必须存天理、灭人欲,尊王贱霸。

对于朱熹整个理学体系来说,“无极而太极”确实太重要了,其一是与整个道统是否正传密切相关,其二是与朱熹自己思想的思辨基础是否坚实可靠密切相关。

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及出发点无疑是“太极”,“太极”即“理”。“太极”指“理”,“无极”则是对“太极”的修饰。“无极”有三义:其一,针对有形、具体的器物界而言,“无极”即“无形”,它表明“太极”不是事物类属链条上同质的一物,“太极”无形无象,不可以事物言。其二,针对形上界而言,“无极”肯定了“太极”之上并没有一超然的绝对存在者,由此肯定了“太极”为逻辑在先的最高者,是确凿真实的,不因形象的变动而迁流,不因事物的幻现而虚无。其三,从贯通形上形下两界而言,“无极”既是对有形的否定,同时也是“太极”自身内涵的否定因素,“太极”不是于事物之外别有一事物,“太极”即是本然之理:“谓之‘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为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利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于阴阳之中;以为通贯全体,无处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可言也。”通过对“无极而太极”的诠释,一方面维护了周敦颐开创的道学体系,另一方面也深化了程朱理学的思想内涵。

“理”与“气”不离不杂,理不离气,气不离理,理气相即,所谓太极正表明理气一体浑成的特点。气是事物形质之体的根源,理是气聚散的根据。理与气构成了世界的两大根据。从具体而真实的事物来看,理气浑沦一体不可分开,“理”与“气”不离,但从事物的本源根据上看,理是理,气是气,理为形而上者,气为形而下者,理气不同类,并且,理则更为根本,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这就是朱子的理气既不相离又不相杂的思想。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