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庙
位于内秦淮河北岸,又称孔庙、文庙,是供奉和祭祀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成帝司马衍采纳王导的建议,立太学于秦淮河畔。现今的夫子庙是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在东晋太学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共包括孔庙、学宫和贡院三大建筑群。宋代以后,这里基本上成了南京府学的所在地。夫子庙以秦淮河为泮池,这种以河流作泮池的格局在国内还属罕见。泮池南有照壁,长达110米,是国内最长的照壁;北有明代石栏和“天下文枢坊”。坊前为广场。东有奎星阁,三层六角,下临秦淮,高出垣表,浮光摇曳、倒影有致;西为聚星亭,六角重檐,古朴凝重。坊北为石结构6柱3门的棂星门。棂星门北为大成门,系孔庙正门,又名戟门。门内两侧,分别列有《孔子问礼图》、《集庆孔庙碑》、《封四氏碑》和《封至圣夫人碑》等4块古碑。穿过庭院和甬道,即为大成殿,计有7楹,重檐歇山,脊上饰有“二龙戏珠”雕塑,殿前露台,饰以围栏,系祭祀和歌舞之处。大成殿街后为学宫,学宫后为尊经阁,阁有5楹,上下两层。尊经阁东今游乐场的梨香阁,原为崇圣祠,祀孔子的父母;再东为青云楼,原为供祀历代督学使的祠堂。尊经阁后为卫山。天下文枢坊至卫山,均在一条中轴线上。长期以来,这里形成了“文庙、市场、风光、风情”融为一体的景观,并因其独特性而蜚声海内,被人们誉为秦淮河上一颗璀灿的明珠。
〔现代散文〕 如果把秦淮河比作一卷年代久远的古书,那么,夫子庙便是这书中最耐读的一页。
乍一进入由一对一人多高的座狮拱卫着的大成门,的确令人肃然起敬。其时夏雨初霁,斜日杲杲,庙院内的一切都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且不说那高大的垣墙、威严的龙陛和古老的石碑,单是露台上那对刀法刚劲的石灯笼,就使人不难想见当年祭祀时的隆重。主建筑大成殿里已不再供奉“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牌位,我去的那天,里头正展出各式雨花石珍品。但大成殿那飞檐翘角、庄严肃穆的王家气派,依然昭示着一种旷古未有的无上尊崇,令瞻仰者对那位如日月之代明的圣人追慕不已。
尽管我很难把这玉砌朱栏、巍峨庄严的圣人纪念堂与奔走列国,四处碰壁的大教育家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夫子庙使我不能不承认,历代君王对孔夫子的刻意打扮是很下功夫,也颇见成效的。
然而,刚刚走进宫殿式的夫子庙,原先的印象便开始动摇了。
夫子庙旁的东、西市场,也是很有特色的去处。那古风犹存的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以及商店门前招揽顾客的布幌,使人恍若置身于《儒林外史》中描写的市井坊间之中。这里辟为市场是清朝废科举之后的事,但附近这一带商业兴隆,恐怕自夫子庙建庙以来便已有之。从《康熙南巡图》中可以看出,至少在三百多年前,三山街、钞库街等处便是店肆林立之所在。
自然,茶楼酒肆问题还不大,孔老夫子不也讲究“食不厌精”吗?但敛财求富的银号布庄之类与夫子庙比邻而居,未免就有些不恭了。当年子贡经商做买卖,他老人家就曾斥之为“不受命”,事见历朝赖以治天下的《论语》。既然把孔圣人捧上了天,“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这一重大原则问题是不能疏忽的。然而历代君王却偏偏疏忽了。这实在是个不小的讽刺。
在商业街上逛了一圈后,又重新回到夫子庙门前的泮池边。有人指点说,由此向西一箭之遥,斜对着重建的得月台的那座河厅,便是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故居媚香楼。远远望去,媚香楼绿窗朱户,画栋雕栏,夕阳映在楼下缓缓流过的秦淮河上,仿佛梳洗完毕的香君刚刚推窗泼下了妆水,把河水染得艳红艳红。
可是,我忽然想到了子见南子时的那副窘态……
早在宋代夫子庙始建之前,秦淮河两岸便是雏妓、歌女云集的花街柳巷。唐朝张籍就曾写道:“娼楼两岸悬水栅,夜唱竹枝留北客。”当政者在这流莺比邻之地建庙祭祀孔子,真不知是要考验一下老夫子的“慎独”呢还是一种嘲弄,抑或干脆是为自己“方便”着想。老夫子是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眼见得弟子出入歌栏舞楼,游冶作乐,虽有那堵无大不大的大照壁聊作遮掩,恐怕还是要气得吐血的。
历史真是个大幽默。
幸好,这沉重的一页,终于写完了。夫子庙已不再是膜拜人为制造的精神上的上帝的殿宇,从钓鱼巷到钞库街,也早已不再是神女出没之地。秦淮河中沉淀千百年的污浊,正在被清除,一项改建以夫子庙为中心的秦淮风光带的规划正在实施中。当然,夫子庙建筑群本身和其它古迹一样,还会长期存在下去,并且得到妥善的保护,但仅仅只是作为名胜而不是神殿。历史挥动他那如椽之笔,正开始书写秦淮河这部古书的最新版本。我想,孔夫子如地下有知,也会颔首而笑的吧!
(谢海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