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59 黑白片 90分钟
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编剧:尤里·鲁金 费道尔·沙赫马果诺夫(根据米哈依尔·肖洛霍夫小说改编) 摄影:弗拉吉米尔·莫纳霍夫 主要演员:谢尔盖·邦达尔丘克(饰索柯洛夫) 巴甫利克·鲍里斯金(饰凡尼亚) 兹伊娜伊达·基莉英柯(饰伊琳娜)
本片获1959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1960年列宁奖金
【剧情简介】
卫国战争结束后的第一个春天。索柯洛夫领着一个小孩从田野的尽头沿着一条小路走来,他见到路旁停着一辆吉普车,司机在一片倒下的篱笆上坐着。遇到一个同行,索柯洛夫感到特别亲切,他打发孩子到河边去玩,自己就在这位陌生的朋友的身边坐了下来,和他一起抽着辣烟叶,聊上了。他们俩不仅是同行,而且战争期间也都在前线开车。索柯洛夫不敢回首往事,那些年月,他受尽了苦难。每当夜里不能入眠的时候,他禁不住要呼喊:“……生活啊,你为什么要这样的折磨我?你为什么要这样惩罚我?”他絮絮叨叨地向这位初次见面的朋友谈起了他的遭遇:
索柯洛夫的故乡是沃龙涅什,他生于1900年。国内战争时期,参加过红军。在饥饿的1922年,他上库班给富农当过牛马。过了一年他从库班回到家里,家已不存在了,亲人们都已饿死。索柯洛夫到一个建筑工地上去当了木工。一天,几个姑娘到工地上来看这些小伙子们盖房子,一个名叫伊琳娜的姑娘与索柯洛夫相爱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婚后的生活平静而幸福,伊琳娜对丈夫体贴关怀,索柯洛夫认为“天下没有比她更漂亮更称心的人了”。伊琳娜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孩子们都是又聪明、又勤快。这个普通的俄罗斯家庭就这样美满地度过了17年,都没有留神日子是怎么过去的,一切就像在做梦似的。
儿子阿纳托里已经长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一天,他正在屋顶上钉椋鸟巢的时候,邻居伊凡·季莫费耶维奇送了一张报纸来。原来,报上登了阿纳托里的照片,称他为“有才能的少年数学家”。这一天成了索柯洛夫家里的大喜日子。但就在这时候,战争爆发了。
人们拥向车站,去给上前线的人送行。伊琳娜呜咽地哭着,阿纳托里和两个妹妹站在一旁。索柯洛夫马上就要上车了,他让伊琳娜对他说一句告别的话,并让她坚强一些。伊琳娜哭着说恐怕这一辈子她再也不能跟他见面了。索柯洛夫责怪她提前在给自己送葬,把她推了一下。从此直到他生命的结束,他都不能原谅自己,就为了当时推了她一下。
一片战争的景象, 田里的谷物在燃烧,索柯洛夫驾驶着汽车在敌人炮火狂轰下急速穿行。路已经被炮火封锁住了,但他答应连长要冲过去。敌机从他身后朝汽车前面的道路俯冲下来,响起一阵阵炸弹的爆炸声。索柯洛夫顿时觉得天地旋转起来,昏迷过去。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躺在地上,身旁是一辆打烂的汽车。两个德国自动枪手的身姿仿佛在雾中飘动着,他们搜他的身,抢走他的皮靴,把他押解到战俘的行列中去。德国鬼子拿战俘取乐,还让战俘唱歌给他们听。晚上,战俘们被安排在教堂里过夜,德国鬼子宣布:夜里任何人都不准从教堂里出去。战俘中的一名军医关心地为索柯洛夫治愈了脱臼的胳膊;战俘谢苗契金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不愿亵渎圣灵,非要违禁走出去大便,政委去拦阻他,门外打来一梭子弹,两人都倒毙在地。战俘克雷日涅夫打算第二天向德寇供出谁是共产党员, 谁是犹太人。索柯洛夫无意中听到之后,和排长一起把他掐死了。第二天,军医、排长,还有好几个战士都被敌人用机枪扫射,英勇牺牲。索柯洛夫和难友们一起挖掘墓穴,准备把同伴们的尸体埋葬。正在继续挖掘的时候,索柯洛夫乘德国鬼子不备,从坑里爬了出来,悄悄溜走。他在小树林里飞跑着,跑呀,跑呀,眼前出现了一片燕麦地,他爬过去,折断麦穗,用手掌揉落麦粒,放在嘴里猛嚼。他躺在麦地上,听着鸟雀的鸣叫,嚼着麦粒,面对迎风飘动的麦浪,感受到获得自由后的欣喜和舒展,不由打起瞌睡来。忽然,从远处传来了犬吠声,两条狼狗出现了。德国鬼子骑着摩托车追来,又把他抓回集中营去了。
在被俘的两年中,索柯洛夫被撵东撵西地什么地方都去过了。他到过萨克森:在硅酸盐工厂里做过工;到过鲁尔;在煤矿里推过煤车;去过巴伐利亚。挖土的活儿累得他腰酸背痛,他还到过绍林吉亚。德国的土地上还有哪儿他没有去过?从寇斯特林城郊集中营,他又被转移到第14号集中营,那里的头子摩勒能讲一口流利的俄语,他每天要轮着班打一队人。
战俘们在采石场干苦活,用铁锤敲开石头, 再把石头搬到山上去。索柯洛夫曾对伙伴们说过:“他们要我们每人采四方石子,其实我们每人的坟上只要有一方石子也就足够了。”这话不知怎么被传到了德寇耳中,索柯洛夫被叫到了集中营头子办公室。德国人摆着满桌的酒菜正在庆贺他们占领了斯大林格勒。摩勒说要亲手枪毙索柯洛夫,在处死他之前摩勒先赏了他一杯酒,还给了他一块夹肉面包,但索柯洛夫说他通常只喝一杯酒是不吃东西的,他连着喝了三杯,才咬了一小口面包。摩勒赞赏他勇敢,夸他是个真正的俄国军人,声称自己“尊敬值得尊敬的敌人”,他赦免索柯洛夫一死,又赏了索柯洛夫一个面包、一块咸肉。索柯洛夫把这点可怜的食品平分给伙伴们吃了。
忽然,车站的建筑物上挂着丧旗,原来,德寇在斯大林格勒被打得全军覆没。索柯洛夫又被分配去给一个少校军衔的德国工程师开车。一次,他给这个胖少校开车出去,路上见到一名德国下级军官边走边哼着小调,索柯洛夫下车剥了他的上衣,又上车把熟睡着的胖少校绑到座位上。他开着车子从战壕旁急驶过去,战壕里的德军叫他停下,他不理会,一个劲儿地朝着田野开去,汽车绕过铁丝网,穿过树林,一直开到苏军阵地。他把胖少校连同他的公文皮包转交给了苏军指挥官,使苏军获得了重要情报,比20个“舌头”更宝贵。苏军一名上校让索柯洛夫先到医院疗养一下,然后给他一个月假,叫他回家去看看,等他假满归来,再给他分配工作。
索柯洛夫回到了家乡,他的住处已变成了一个大弹坑,里面灌满了水,还可以看得见椋鸟巢、铁床。在1942年6月德寇大轰炸的时候,伊琳娜和两个女儿都遭了殃。儿子在工厂做工,才幸免于难,当天夜里他就主动上了前线。邻居伊凡·季莫费耶维奇劝索柯洛夫先把儿子找到,等仗一打完,他该给儿子娶个媳妇, 自己可以跟他们小两口儿住在一起,干干木匠活儿,抱抱孙子……
索柯洛夫回到部队,仍然驾驶汽车。苏军解放了一个又一个城市。索柯洛夫欣喜地找到了儿子,阿纳托里来信了,他已是大尉,指挥着一个炮兵连,还得了六个勋章和几个奖章。
索柯洛夫正和战友们一起举杯庆贺胜利的时候,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阿纳托里牺牲了。父亲专程去参加了儿子的葬礼。他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
战后,索柯洛夫仍然是司机,他遇到了一个失去所有亲人的小男孩凡尼亚,这孩子到处流浪,走到哪儿就睡到哪儿。索柯洛夫向凡尼亚谎称自己就是他的亲父亲,两个失去亲人的人成了亲人。
索柯洛夫叙述完了自己的遭遇,感慨地对这位陌生的同行说:“我跟他不论怎么是可以过下去的,只是我的心脏震荡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我只怕有那么一天,会在梦里死去,会吓坏我的小儿子。”
【鉴赏】
本片忠实地表现了肖洛霍夫原著的一个哲理思想:任何事物也不能阻止万物苏生。
主人公安德烈·索柯洛夫走过了战争中苦难的历程,他失去了温暖的家和所有的亲人,但他并没有变得冷酷无情,并没有被痛苦折磨得失去生存的意志。他不仅自己要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还要以破碎的心灵中的全部的爱去温暖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小生命。影片结尾索柯洛夫把同样在战争中失去一切亲人、露宿街头的小男孩凡尼亚认作儿子这场戏充分地阐明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一个遭受战争创伤的人,即使他的创伤是多么的惨重,也没有理由永久地为自己的痛楚而哀泣,只要他还活着,他就应该不吝惜自己的爱,去温暖比他更弱小的生命。正如苏联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所说的:“一种可以温暖这个小生命的强烈的父爱看来似乎突然涌上了索柯洛夫空虚的心灵。他不仅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儿子,而且又重新获得了生活的意义。两个命运、受过生活‘惩戒’的这两个人结合在一起了。”
索柯洛夫终于在生活中找到了精神支柱,这支柱就是人道主义的力量。索柯洛夫是以人道主义的精神来医治自己心灵的创伤的。在他抚慰这颗幼小的心灵的过程中,忘却了自己的伤痕。他对于自己可能会到来的死并不害怕,他害怕的是不要因自己的死再给这弱小的生命增添新的刺激。本片所表现的这种人道主义的思想在苏联当时的许多影片中是带有普遍性的。
影片作者自始至终遵循的一个基本创作原则就是真实。这真实是严峻而残酷的。邦达尔丘克既不想削平肖洛霍夫的小说的棱角,也不故意使它更“尖锐化”,而是力求做到最大限度地接近生活、接近事件、接近细节、接近这一切真的有过的东西。他对各种材料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卫国战争的参加者进行了无数次的会见和谈话,和过去的战俘,和从前法西斯集中营的囚徒都谈过许多次。
索柯洛夫这个人物具有极大的真实性,他的性格有力地表现出了俄罗斯人的铁的意志,百折不挠的毅力,能“顶得住”一切的能力,道德的崇高与纯洁。
本片导演技巧和造型处理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在运用电影表现手段方面是出色而大胆的,并具有革新精神。观众在影片中既看到十分独特的蒙太奇转换,又看到前所未有的仰俯拍镜头(影片拍摄时动用了直升飞机)。但导演和摄影师运用这些电影技术手段并不是为了使观众震惊或感到恐怖,影片所要表现的焦点始终是人,一个有自己的思想与感情,有自己的愿望与向往,有自己的严酷遭遇的人。
有的画面是有令人难忘的强烈效果。例如,索柯洛夫逃离俘虏营这场戏就是这样。索柯洛夫躺在一片燕麦地里嚼着麦粒,倾听鸟雀的鸣叫,面对迎风飘动的麦浪,他感到多么舒展而自由!这时,摄影机逐渐往后拉,俯拍索柯洛夫在那无边无际的田野里四肢摊开躺在麦地里的全景。突然间,犬吠自远而近,刚刚获得自由的索柯洛夫又遭到了厄运……
采石场那场戏,无论从结构处理的表现力或是从造型和音响处理的准确结合来看,都是令人赞叹的。这场戏一共只有一分半钟,但却创造出了服苦役永无尽头的银幕形象。画面上展现的是一个寸草俱无的大采石场。疲惫不堪、被折磨得身体虚弱已极的人们在凿石头。单调的、不断重复的凿石声塑造了一种音响的气氛。画面造型的处理更加突出了苦役的难熬:俘虏们手上捧着大石头一步一步慢慢地走上山去,另一队人在采石场的沟底走着,还有一队人则在山脊上艰难地行进,极端虚弱者还被德国兵碰撞滚下山坡。均匀的凿石声,均匀而沉重的脚步声,使人觉得这种法西斯苦役式的劳动永无尽头。这场戏表达了主人公的感受:这里的时间几乎陷于停滞的状态。
邦达尔丘克寻求各种手段表现出索柯洛夫成为战俘后最初几小时的感受,他所选择的景物也令人感到一种难以形容的忧郁和沮丧。道路两旁都是光秃秃的田野。黄昏。焚烧后的余烬在冒烟。歪倒的电线杆上挂满了断了的电线。人们低着头蹒跚地走着。这些战俘中, 有的被不久前结束的战斗弄得疲惫不堪; 有的由于眼前的遭遇而懊丧不已;有的身负重伤;甚至支持不住而倒下。只要有人一倒下,法西斯自动枪手马上就会开枪结果了他。
《一个人的遭遇》是一部独白式的影片,但片中的对话却极为简约而洗练。银幕上的主人公更多的是思考,而不是说话。这部改编影片以卓越的造型处理丰富了原小说的内涵,它通过富于独创性的电影叙事语言使观众深信:这个历尽了人间悲惨遭遇的普通俄罗斯人,一旦祖国再次受到侵略,他会坚决站出来加以保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