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抒情类·不隔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释义

抒情类·不隔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抒情类·不隔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即以一人词论,如欧阳公 《少年游》 咏春草上半阕:“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至云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王国维 《人间词话》)

【词例】

少 年 游

欧阳修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解析】 “不隔”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提出的诗词艺术要求。其函义即 《人间词话》 中所讲的“其言情也必泌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也就是指抒情、写景、叙事真切,不著力,不雕琢,因而作品兴象天然、清新生动的意思。反之,作品形象模糊、感情隐晦、用词造句人工雕饰明显,就是“隔”。其实 “不隔”何尝不是由人工而来,只不过出自人工、而不见人工罢了,这正是它高于“隔”之处。既然 “隔”与 “不隔”都是从人工而来,那么即使是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由于一章之中语句工拙有别,也就不免有“隔”与 “不隔”杂糅的情况。欧阳修这首被誉为咏草绝调之一的 《少年游》就是兼具“隔”与“不隔”的典型词作。

这首词的主题是借咏草以写离愁的。起句 “栏干十二独凭春”里一个 “春”字与一个 “独”字形成反差,给全词定下了充满离愁别恨的基调。春天是良辰,春色是美景。在这良辰,这个女子的心上人却到远方去了,那么这一切美景在善怀的春女眼中,都成了触发对远方游子思念、引起离愁的伤情之色了。“栏干十二”和 “凭”则写女子凭遍了十二栏杆,侧面表明女子远望时间之久和她盼望游子归来的情之深切。然而女子伫立远望,看到的是什么呢?“晴碧远连云”,晴朗的春空下一片碧绿的芳草连接到天边的白云。这里可见女主人公所望之远、所察之细,并在失望之中对那眼际看不到的天外,生起了遐思。于是女子心痴神迷,自言自语道:“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千里万里”是讲芳草之远,也是计远人的行程。“二月三月”是数着一年仅三个月的春天渐渐过去了,也是计算着远人离家的时间渐渐长了。这里有对美好时光逝去的宛惜,也有对远人的怀念。女主人公思慕着远方游子,情到钟时,仿佛看到游子一身风尘地奔走,因而轻轻叹道:“行色苦愁人”。“行色”是指女子由芳草连天之色联想到游子远行风尘之色,“愁人”系女子自指。这首词的上篇,写萋萋芳草同女子相思离愁涵浑有致。其叙事“栏干十二独凭春”,其写景 “晴碧远连云”,其抒抒情 “行色苦愁人”均直接道来,不隶事,不用代词,无意于刻画,无心作华丽语。“千里万里,二月三月”不避遣字重复、数词多用,俱为情痴意钟之相思女子随口道出眼前景、心头事,无一丝矫揉之态,这正是为词 “不隔”的典范。

下片伊始,词人连用三个故实来咏物抒情。“谢家池上”一句关涉两个典故,其一是唐太尉李德裕有宠妾谢秋娘,李以华屋贮之,词人用谢家喻指女子华美的居所。其二是说谢灵运梦见其弟谢惠连,醒而得佳句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词人用以启思念之义。此句写女子写家中水池边见春草而思念游子。“江淹浦畔”,则是指南朝齐梁间文学家江淹的 《别赋》 写情人之别的一段,亦关春草,即:“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之如何! ”这句词写女子由望春草而回忆同游子离别的悲伤场面。“吟魄与离魂” 句复指:“吟魄”指谢诗,“离魂”指江赋。“那堪疏雨滴黄昏”一句将白天的晴中之景变换到黄昏的雨中之景,别情之苦又翻进一层,语句也清新无华。但接着“更特地、忆王孙”,用

《楚辞·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语,以 “王孙”代指女子所思念的人。下片摘取前人同春草和离别有关的三个典故来写,虽不离全词整体意境,但总看得出著力雕琢的痕迹。不直写女子的居所和怀人情绪,而言 “谢家池上”,不确写离别情景,而用 “江淹浦畔”,则此词所特有的真情真景难以具体想见。用 “王孙”代称远人亦见造作。并且用典和用代词不合女子口吻,化用前人总不如自作新语,加以见斧凿之痕,终隔一层,天成之趣远逊于上片。

词之 “不隔”在北宋以前作品中犹多。象敦煌曲子词中的 《抛球乐》(珠泪纷纷湿绮罗)《浣溪沙》(五里竿头风欲平),其中抒情写景均多自然清新之句。唐人张志和的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之写景,五代韦庄的 〔思帝乡〕(春日游) 之抒情,《女冠子》 (四月十七) 之叙事,均堪称 “不隔”。给欧阳修词以重要影响的两个词人南唐冯延巳和北宋晏殊也有相当多的不隔之作。冯作 《长命女》(春日宴)、《清平乐》(雨晴烟晚)、《谒金门》(风乍起),晏作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都是 “不隔”的名篇。欧阳修的词“疏隽开子瞻 (苏轼的字),深婉开少游 (秦观的字)。”(清·冯煦《六十一家词迭例言》)苏轼的一组 《浣溪沙》 词亦多不隔者,象 “旋抹红妆看使君”一首,除 “乌鸢翔舞赛神村”中一 “舞”字稍显著力外,其余皆一派天然兴象;“籁籁衣巾落枣花”一首则通篇 “不隔”,勾画出一幅清新的 “太守与民同乐图”。秦观 《鹊桥仙》(纤云弄巧) 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踏莎行》“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句,也为不隔。此外,北宋如李之仪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真情直述,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清·冯煦 《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论柳永词),周邦彦 《苏幕遮》 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句 “得荷之神理”(王国维:《人间词话》),也都是 “不隔”的例子。

至南宋,词愈加文人化,人巧胜而天机渐减。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和以姜夔为代表的婉约词派,虽机杼大有不同,但均尚思力、巧布词篇,频繁用典,伫兴而成的“不隔”作品相对减少。所以王国维兴北宋后无词之叹。但王国维也看到南宋之作,有的还是有 “不隔”之处的。他讲:“白石 《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 便是 ‘不隔’;至 ‘酒祓清愁,花消英气’ 则隔矣。”(《人间词话》)其实 “词仙”“玉梯”二词用于词中,亦见雕琢。此句的意思,也不过在自命风雅和念别,并不深厚。因此王国维接着说:“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深浅厚薄之别。”不过李清照南渡后之 《声声慢》(寻寻觅觅)、范成大 《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辛弃疾 《清平乐》(茅檐低小) 这些南宋 “不隔”之作,何尝浅薄于北宋呢? 然而这只是南宋作品中的少见的现象,从宋宋词坛整体来看,王国维的说法还是符合实际的。可是我也不能因此否定南宋词的艺术价值。雾中看花,虽 “隔”一层,自有其朦胧之美。人工雕琢,虽不若巧夺天工,终归有人工之美。辛派词人及姜派词人所作虽多“隔”,也不是常人能望其项背的。

“不隔”在诗歌理论史上可以追溯到南朝梁·钟嵘的 《诗品·序》。《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所谓 “直寻”就是指直接道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反对雕饰、用典。钟嵘还进一步举出 “古今胜语”来说明:“至于吟咏性情,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唐人李白也推尚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宋人论词受前人论诗启发,也有类似看法。张来 《贺铸 <东山词> 序》提出 “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的创作主张。晁补之 《评本朝乐章》 说:“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论旨亦关涉 “不隔”。看似平淡,其实奇崛。“不隔”是艺术技巧达到巧夺天工的境界而得来的,它也是我国古代诗词理论崇尚的主要美学风格。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6 1: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