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祸起萧墙》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祸起萧墙:huò qǐ xiāo qiáng
词源:《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词由: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大贵族叫季康之,他只不过是个卿大夫,但骄横跋扈,实际权势已超出了国君之上。这时的国君鲁哀公,对季康子的野心也有所警惕。有一年,季康子又想扩充实力,攻伐他封地——费邑附近的颛臾。这颛臾本来就是附属于鲁国的小国,因此包括孔子在内有许多人都反对季氏,而孔子的两个学生——冉有和季路因为是季康子的家臣,都愿意听从主子,支持季氏。于是孔子劝阻道:季氏攻伐臣服鲁国的小国,是很不仁义、不得人心的,我替你们担心的是季氏的祸患并不在颛臾上,而是深居在萧墙之内的国君,他能让季氏以及你们这班人为所欲为吗?
词义:祸患发生在家里。萧墙:古代国君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喻家里、内部。形容在内部祸乱发生。亦作“萧墙祸起”。
书证:汉·焦延寿《易林·豫之随》:“忧在腹内,山崩为疾,祸起萧墙,竟制其国。”明·施耐庵《水浒》第二十五回:“大家捏两把汗, 暗暗地说道, 这番萧墙祸起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八回:“无如族人甚众, 良莠不齐, 每每心怀异志, 祸起萧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