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慈城《慈城慈孝诗选读》
释义

慈城《慈城慈孝诗选读》

慈城慈孝诗选读

慈城地区历代有不少与慈孝有关的诗词,可分为歌颂母亲、思念父母、怀念先祖、哀祭诗、借物喻人、爱护生物、诗教儿孙、移孝作忠等几个主题。

一、歌颂母亲

清代学者全祖望的《句余土音》里有一首《孙定太夫人养堂诗》,短短六句,歌颂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慈湖母亲”:

光禄再倡义,大节同平南。更喜夹日功,而无绝裾惭。慈湖有慈教,忠孝足并参。

光禄大夫虞潭,晋代句章人。句章也就是后来的慈城地区。虞潭为了匡扶正义,几次讨伐叛军。他的品德就和另一位忠臣平南将军温峤一样。更可喜的是,虞潭立下了辅佐皇室、平定叛乱的“夹日功”,却没有像温峤遭遇家庭不幸,忠孝不能两全。“绝裾惭”的故事出自《世说新语》:温峤为国效命,当时兵荒马乱,母亲崔氏担心儿子的安危,极力阻止。但温峤以国家大事为重,毅然扯断母亲拉着的衣襟而去。后来母亲病亡,温峤被战乱所阻无法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内心十分痛悔。虞潭没有“绝裾惭”,是因为他的母亲孙太夫人深明大义,全力支持儿子,《晋书·列女传》记载她对儿子说的话:“吾闻忠臣出孝子之门,汝当舍生取义,勿以吾老为累也。”有母亲的全力支持,虞潭为国尽忠,等于也就是为母尽孝了,所以他能够忠孝两全。皇帝追封她为“定夫人”,意思是有这样的母亲,国家就能安定。“慈湖有慈教”,显然把孙太夫人、虞潭都当成了慈溪乡贤。

元代慈溪之滨有孙家两兄弟,正当寒冬腊月,他们家的萱草却开花了,萱草一般在夏天开花。于是,诗人陆景龙就写了一首《题慈溪孙氏瑞萱堂》:

慈溪之浒孙郎家,弟兄孝感良可夸。玄冬正当建子月,北堂忽放宜男花。茕然孤嫠抚二竖,宛如一干含双葩。信知嘉祥天所锡,我歌此诗赓白华。

这首诗是说两兄弟的母亲当年孤身一人抚养两个幼子长大,就像一支花梗托起两朵美丽的花;如今,这两朵花“一干含双葩”,又像兄弟情深,共同报答母亲养育之恩。让人不得不相信这真是老天爷对他们母子的褒奖,所以他要写诗歌颂慈母育儿,歌颂这兄弟俩有着“白华”一样的孝心。

二、思念父母

王来是慈城“三凤”王家的第一凤,以举人出身官至工部尚书。他在外做官,远隔千山万水,不能亲自迎养老母于官舍,心里记挂,经常梦里回故乡。所幸有诸弟群孙像楚国老莱子代为尽孝。他期待在为国尽忠之后还能对母尽孝,希望母亲活到一百岁,让他有机会尽忠又尽孝,自己能回故乡养老,这样人生的意义也就圆满了。下面是他写的《思亲》:

家乡隔越万重山,迎养常嗟道蹃难。定省久违甘旨缺,归心恒与梦魂还。遥怜诸弟娱莱服,尚想群孙慰寿颜。忠孝百年期两尽,何时投老董溪间。

元末诗人戴良曾经流寓慈溪,因战乱多年不得回家,他在重阳节写了一首《九日感伤》:

常年九日倍悲秋,况在长途独倚楼。手种白杨何处是,头簪黄菊此生休。悠悠岁月只添老,靡靡湖山已倦游。只有思亲双泪眼,寒江忍付水东流。

作者和王维一样,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也在九月初九一个人登楼遥望。但是他自己都已经老了,与王维的少年感伤不同;他这种感伤不是一种盼望团圆的心情,而是一种绝望的孤独。虽然按当时习俗头上也插几朵菊花凑热闹,但心里却有一种无法排遣的凄凉。人老了,对湖光山色都不感兴趣,都厌倦了,只有思念父母亲的泪水永远流不尽,就像秋冬季节的江水流向大海。

三、怀念先祖

清代有两位著名诗人袁枚、厉鹗,他们住在杭州,其实他们的祖籍都在老慈溪县,他们都曾经回老家扫墓、叩拜祠堂,写诗表达对祖先的怀念。袁枚写的是:

路过慈溪水竹村,祠堂一拜最销魂。不图刘阮归来早,已见人间七世孙。

这首诗是说他到八十岁才有机会第一次回到祖籍慈城地区,瞻仰他们袁氏家族的祠堂,祠堂里供奉着他们祖先的牌位。他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想到了一个神话故事——东汉刘晨和阮肇去天台山采药迷路,遇神仙,同游半年始归,时已入晋,子孙已过七代。袁枚想告诉祖先在天之灵,他的家族离开故乡已经是第七代了,他现在来认祖归宗了。

厉鹗写的是《展先大父墓感赋》:

吾祖坟头柏,先人昔泪斑。生迟违抚养,侨籍隔家山。遗德耕堫内,栖神恬漠间。酸辛才一到,酹草想音颜。

这首诗是说他去给祖父扫墓,想到祖父坟前的柏树上,曾经留下父亲伤心的泪水。因为祖父去世早,当年父亲背井离乡去外地谋生,出发之前,按古礼要到爷爷坟头哭一场,正所谓“去国,则哭于墓而后行”。厉鹗出生晚,从小侨居杭州,没有见过祖父,现在他回乡给祖父扫墓来了。祖先的灵魂在此安息,他们的美德像种子一样播种在子孙们的心里。作者为这么晚才回到故乡扫墓而感到心酸,他把酒洒在草地上祭奠,脑海中就好像浮现了祖先的音容笑貌。

费淳,祖籍慈溪,是清朝的一品大官,先后做过两江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工部尚书。他的先祖居住的世恩堂位于如今的保国寺附近,所以他写了一首《世恩堂诗》,怀念先祖,赞美故乡:

院落萧疏垂柳旁,当年大理读书堂。窗前黛色灵山近,门外清溪孝水长。先德敢将夸阀阅,旧居今已阅星霜。嗟予未遂归田愿,欲倩丹青写故乡。

这首诗是说稀稀疏疏的垂柳旁,有一座朴素的院落,这是他的先祖明代大理寺丞费铠曾经读书的地方。窗外是青黑色郁郁葱葱的灵山,看起来距离很近,门前有清清的孝溪水流向远方,既有山的庄严,又有水的灵秀,颇有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味道。尽管祖先居住的地方已经破败,但祖先的美德令后人感到骄傲,祖先的光荣永远记在后人心里。可叹“我”未能实现辞官回乡务农的心愿,却很想把故乡美景画下来留作永久纪念。

柳亚子先生祖籍也在慈溪。1932年,他坐火车从绍兴到宁波,途中经过慈城,这里属于古越国。因为在火车上位置较高,看得远,所以越山和树木显得低低的。虽然火车疾驰而过,但仍有割不断的思绪,因为这是他祖先生活过的地方,于是挥笔写下了一首《宁绍线车中望慈溪有作》:

开窗遥望越山低,密树丛丛护绿畦。结习难消宗法旧,云礽一脉话慈溪。

四、哀祭诗

裘琏,清代著名戏剧家,慈溪人。他写过一首悼念父亲的诗《清明后一日扫先光禄墓诗》:

年年寒食忆新亭,旧恨难随春梦醒。地下若逢谢皋羽,定陪杜宇哭冬青。

标题是说作者在清明后一天去给父亲裘永明扫墓,光禄是永明的官职。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这是一个悲伤的纪念日。作者每年寒食节的时候总会想起“新亭对泣”的故事。他的父亲永明是明朝的忠臣,也曾经和王导一样满怀豪情,想要打败敌人,收复失地,却最终献出了生命,明朝还是被清朝灭亡了。永明牺牲的时候,裘琏才三岁。父亲含恨而死,裘琏作为儿子,要不要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反抗清朝呢?裘琏认为,这是上一代人的仇恨,虽然春天来了,但这种“旧恨”应该永远沉睡,不要随着大地回春而苏醒。“旧恨”不要再延续,也等于放弃为他父亲裘永明报仇,有人认为这是不孝。但是当时清朝已经很强大了,老百姓过上了比明朝末年相对好一点的生活,百姓希望和平,裘琏即使想为父亲报仇也是不可能了,所以他放弃仇恨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他又很理解父亲当年的牺牲,认为父亲的精神很伟大,就像南宋爱国志士谢皋羽一样。谢翱(1249—1295),字皋羽,南宋爱国诗人,跟随文天祥抗元,兵败后终身不做元朝臣民。谢翱有诗《冬青树引》曰“愿君此心无所移,此树终有开花时!”意思是说作为爱国志士要战斗到底;此树终究会开花,宋朝也能起死回生。可是写诗归写诗,决心归决心,宋朝被元朝灭亡了就再也没能起死回生,明朝被清朝灭亡了同样也不可能恢复。少数爱国志士的牺牲无法扭转乾坤,永明也只能像谢皋羽一样,在九泉之下痛哭。好在九泉之下,永明并不孤单,因为历朝历代都有像他这样的爱国志士,他们就像“啼血杜鹃”,传说杜鹃鸟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

裘琏思念父亲,可是他也想明白了,仇恨不应该再继续,于是他选择了和父亲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他去考清朝的科举,和姜宸英一样考到七十多岁,终于考中了进士。他也许是想通过科举考试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父亲是英雄,儿子也是好样的。

黄玠的弟弟黄玮从外地赶来料理父亲黄正孙的丧事,黄玠写了四首《弟玮来奔父丧写忧四首》表达内心的忧伤,其中一首是:

昔者母教儿,过于我严君。至今清夜中,梦想见劳勤。深恩久未报,白发纷如耘。扬名不及显,痛恨思遗训。

这首诗是说当年母亲教育儿女,比父亲还严格。至今孤独的夜晚,还梦见母亲操劳的身影。许多年过去了,养育之恩还没有报答,自己的白头发却像田里的杂草乱纷纷,老了。古人认为“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为父母争光,才算尽孝道。而作者自认为虚度年华,碌碌无为,辜负了父母的教诲,所以很忧伤也很自责。

五、借物喻人

王淮,字伯源,明代慈溪人,景泰年间全国有名的诗人,“景泰十才子”之一。钱舜举,元末明初花鸟画家,他有一幅画作,画面上有花、石头,还有母鸡、小鸡和公鸡。王淮在欣赏此画之后,写了这首《钱舜举画花石子母鸡图》,借母鸡的辛劳歌颂母爱:

落红香散东风软,灵岩络翠苔纹浅。闲庭昼永日当空,花影团团移未转。两鸡不识春意佳,栖迟也傍庭前花。父鸡昂然气雄壮,独立峰颠发高唱。母鸡喈喈领七雏,且行且逐鸣相呼。两雏依依挟母腋,母力已劳儿自得。两雏啾啾趋母前,有如娇儿听母言。两雏唧唧随母后,呼之不前不停口。一雏引首接母虫,儿腹已饱母腹空。嗟尔爱雏乃如此,不知尔雏何报尔。钱翁摹此悦生意,我独观之暗流涕。劬劳难报慈母恩,漂泊江湖复何济。展图三叹重摩挲,鸡乎鸡乎奈尔何!

软绵绵的东风,把一些花瓣吹落在地,吹散了花的香气。应该是晚春时节吧。画面上有灵巧的石头,簇拥着青青的草,还有浅浅的苔藓。寂静的庭院,漫长的白昼,阳光暖暖地当空照着,投下一团团花的影子。当然,这画上的影子是永远也不会移动的。有两只鸡,尽管不懂得春天的美丽,却也来到庭院前花丛旁赏花。其中那只公鸡气宇轩昂,独立在石头顶上高唱。金鸡独立,很威武。那只母鸡喈喈叫着,带领着七只小鸡,边走边呼唤。其中两只小鸡依依不舍地躲在母鸡翅膀底下,母鸡看样子很吃力,两只小鸡却很自在。有两只小鸡啾啾叫着走到母鸡跟前,就像乖孩子听妈妈说话。又有两只小鸡唧唧叫着跟在母鸡身后,任凭母鸡怎么呼唤,它们都只顾在后面不停地找吃的。还有一只小鸡伸长脖子叼住母鸡喂给它的一条虫子,小鸡吃饱了,母鸡自己还空着肚子。可叹你这母鸡,这样爱护你的孩子,不知你的孩子将如何报答你。钱翁怀着喜悦心情画了这幅充满生机的图画,而我看了却只能暗暗流泪。我的母亲为我操劳,恩重如海,我却漂泊江湖,无以为报。轻轻抚摩这幅画,我看了又看,不由得深深叹息:母鸡啊母鸡,这样有爱。作为人子,我能怎么说?

六、爱护生物

古人把爱亲之心推广到他人,推广到天地万物,所以也讲爱护生物,保护环境。慈城西北的云湖,即今英雄水库一带,风景优美,曾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庆安寺。在去庆安寺的山路两边,有古老的松树,绵延好几里,远远望去就像天边的云霞。其中有一棵松树特别高大奇特,像一条蜿蜒的直上云霄的龙,又像一顶巨大的伞盖。这棵松树下有一个水池。寺庙后面有山泉,从深谷里流出,和尚们用粗粗的竹子打通连起来,作为引水的管道,又名“竹龙”,长达数里,将泉水引到松树下的池子里,池水溢出,又汇入溪流中。后来,慈溪知县沈时升为了造大船,看中了庆安寺前的这棵大松树,打算砍下来去造船。这时,慈城有一个儒生叫冯,写了一首《题慈溪庆安寺古松》献给沈县令,劝他不要砍那棵古松,结果那棵古松真的因为这首诗而活了下来:

寒松一干老苍苍,古寺门前岁月长。匠伯偶图舟楫利,禅翁方患斧斤伤。得全此日同齐栎,勿翦他年比召棠。可但与君期久远,相将俱列大夫行。

这棵郁郁苍苍的老松树屹立在寺庙门前许多年了,能工巧匠打算用来造船,而老和尚们非常舍不得砍掉这棵松树。这棵松树如果保全下来,就像庄子笔下的“齐栎”——齐国作为神社象征的栎树,老百姓把它当神灵一样崇拜。说松树长在古寺前这么多年了,和尚很是爱惜,唯愿县令手下留情,就像当年召公种下甘棠,老百姓都很怀念。以后县令升官做大夫了,松树也被封为“大夫松”,真是两全其美。如果沈县令不砍掉这棵松树,将来当地人民就会像感念“召棠”一样感念沈县令的恩德;反过来说,你沈县令要是砍了这棵松树,你就当不了大夫了。真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七、诗教儿孙

南宋词人陈著(1214—1297),鄞县人,曾写过一些诗文,教导他的慈溪外孙,如《长孺以新生子求名,命曰相儿》:

有女谐良偶,承宗在嫡儿。馆甥才匝岁,宅相果如期。脉发慈溪正,胞成江夏奇。咳名应会得,乳口见呕咿。

长孺,即黄正孙(1265—1345),南宋大儒黄震(1213—1280)的长孙,二十岁时入赘陈著家为婿,与陈著之女婚姻美满。一年后长子如期出生,给陈著带来巨大喜悦。正孙请岳父为孩子取乳名。陈著对这个外孙寄予很大期望,说他出自慈溪名门,以后会像江夏黄香一样有孝心,还会应验“舅宅出贵甥”故事,就像晋代魏舒一样“为外氏成此宅相”,所以给外孙取小名“相儿”。后来,他又为外孙“相儿”取大名“玠”,字“孟成”,寓意“玉不琢不成器”,希望这个外孙将来成大器。因为黄玠的曾祖是大儒黄震,家学渊源,所以也希望他这个外孙继承祖先的光荣。

陈著还为他的外孙黄相儿写过《外孙黄相儿求写送春三诗并示》:

相儿一揖笑嬉嬉,要写酴醾架下诗。留取他年时展看,外家风景有当时。

相儿执笔请翁书,要受持从入学初。我有至言儿听取,心宜庄敬气安舒。

可人黄外孙,来吾与汝言。是为慈溪嫡,未离嵩绿门。以身答世谱,学问为本根。吾言虽老拙,铭心其永存。

这三首诗记录了相儿在外祖父家的美好童年。外祖父慈爱教诲,教他学诗、习字,谆谆告诫他要继承家族荣光,好好立身做学问。

黄相儿即黄玠,以讲学寓居嘉兴弁山,与赵子昂、黄溍相友善,子昂称他为“平生第四友”。1306年黄玠生子,名黄曾,写了一首《示男曾》:

昔别甬上居,薄游吴中郡。耻从俗子言,恐失名家韵。生儿似阿堆,颇亦存轨训。常疑习气迁,思与学宫近。

他告诉儿子,他们系出名门,故乡在甬上慈溪,希望儿子像南朝时候的“阿堆”那样勤勉好学,成为“吾家千里驹也”。

八、移孝作忠

抗战期间,陈布雷先生的子侄先后有四人参军抗日。陈迈为其子,1944年,在交通大学学土木工程的陈迈参加工兵,布雷先生写下这首《送迈儿从军至壁山》为儿子出征壮行:

名儿曰阿迈,字儿曰季前;儿今从军去,能为弟兄先。当时命名意,相合何适然!儿性纯驯笃,赋秉得之天;一旦奋壮志,猛著祖生鞭!问儿何所愿?破虏靖烽烟。问儿何所忆?乡土陷羯膻。问儿何所乐?驱敌东海边。国家有急难,吾宁计安便?貔貅十万众,联臂自翩翩。誓为先驱卒,不愧先泽贤。再拜别父母,会看儿凯旋。汝父嘉尔志,汝母有欢颜;人生大幸事,忠孝得两全。贻儿以短襦,戎装裹鲜妍。愿儿身壮健,祝儿金石坚,勖儿无他语,报国及盛年。我心殊欢悦,我有笔如椽,盾鼻染余墨,为写送行篇。

陈迈小名阿迈,字季前,从他的名和字来看,好像命中注定,会在诸兄弟姐妹中先一步参军报国,豪迈出征。在布雷先生看来,陈迈具有纯朴、驯雅、笃实的天性,就应该像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民族英雄祖逖那样为国建功。诗中三句“问儿”,很自然地会使人联想到著名的《木兰辞》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迈儿从军和木兰从军一样,都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而木兰最终立功回乡,布雷先生当然更期待迈儿平安归来。1944年当时国民政府号召全国大中学生积极参军,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广大爱国知识青年纷纷投笔从戎。作为父母,当然舍不得儿子上战场;作为上战场的儿子,当然也会放心不下年迈的父母。为了鼓励儿子,布雷先生就说父母都非常欣慰,迈儿上战场既是为国尽忠,也是为父母尽孝,谁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所以不必担心父母,不要有后顾之忧,父亲怀着欢悦的心情盼儿子报效国家,父亲要用如椽之笔为儿写下送行的诗篇。这首诗最感人之处在于父母把对儿子的牵挂深深埋在心底,热情鼓励儿子从军报国,使儿子没有后顾之忧。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9 5: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