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释义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佛教自六朝以来,在中国渐趋盛行,而佛寺禅院又大多远僻尘世,幽隐山水,这使在“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中痛苦徘徊的一代文人,在山水与佛寺合一的灵光里,常常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与慰籍,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常常出现山水与佛道的结合。这是我国山水诗发展至盛唐的一个显著特色吧!常建的这首诗,堪称其代表作之一。

破山寺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朝齐时,至唐懿宗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起首二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出“古寺”、“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所为“丛林”,如我国有所谓“四大丛林”之说,“高林”二字,颇含礼颂禅院之意。此处由尘世而入佛门,虽有“寺”、“林”字样,禅意未深。随着竹林曲径,渐臻佛境:“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联为传世绝唱,它不但艺术地再现了诗人踏过竹林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观照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那种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因此,由之而生发的曲径通幽”四字,竟成了以后园林艺术(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使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追求。

诗人在首联点过“古寺”之后,很快就曲径通幽,步入禅房,继之而来的两联也都写后禅院之情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二句,看似与一般的山光水色相若,其实含有禅宗的意味,含有诗人步入禅境,对山水所蕴涵的哲理的体会。“悦”字、“空”字是两句之核心,它们都表现了典型的佛教思想。佛的本质之一即是“空”,而“禅悦”又是佛教徒步入空门得到精神上纯净愉悦的不二法门。《维摩经·方便品》说:“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佛家,特别是后期禅宗,进一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寻求解脱、“禅悦”之“妙道”,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景德传灯录》),山水景物自然就更在其中了。此时之山光潭影,使诗人俗尘净洗,心空性悦,完全皈依于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的怀抱: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着,它使这阒寂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它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0: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