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宋元江西诗词(上)·赣东诗词·王安石兄弟·王安石
释义

宋元江西诗词(上)·赣东诗词·王安石兄弟·王安石

宋元江西诗词(上)·赣东诗词·王安石兄弟·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1042)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力图通过新法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由于变法的程度很激烈,所以尽管得到神宗的支持,还是引起了保守势力乃至主张稳健改革的苏轼等人的反对,导致了长达数十年的新旧党争。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不出,从此退出了政坛。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在旧党东山再起、新政被全部废除后,王安石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谥号文。其生平一般划分为三个时期:(1)1021~1068年,读书、入仕、准备变法的时期;(2)1069~1076年,第二次罢相与主持变法时期;(3)1077~1086年,晚年退居时期。

《宋史·王安石传》有较可信的相关记载:

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神宗)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三年十二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年春,京东、河北有烈风之异,民大恐。帝批付中书,令省事安静以应天变……安石执不下……(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陵府。

八年二月,复拜相。惠卿……发安石私书曰:“无使上知”者……上颇厌安石所为……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封舒国公……改封荆……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1]

王安石诗歌创作非常重视其实际功用,但是同时也把诗歌看做抒情述志的工具,偏重抒写个人的情怀,反映的生活内容更为丰富,所以诗歌创作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后人评价甚高,如:

六一虽洗削西昆,然体尚平正,特不甚当行耳。推毂梅尧臣诗,亦自具眼。至介甫创撰新奇,唐人格调始一大变。苏黄继起,古法荡然。[2]

读临川诗,常令人寻绎于语言之外,当其绝诣,实自可兴可观,不惟于古人无愧而已……特推为宋诗中第一。其最妙者在乐府,五言古七言律次之,七言古又次之,五言律稍厌安排,七言绝尤嫌气盛,然佳篇亦时在也。[3]

向谓欧公思深,今读半山,其思深妙,更过于欧。学诗不从此入,皆粗才浮气俗子也。用意深,用笔布置逆顺深,章法疏密,伸缩裁剪,有阔达之境,眼孔心胸大,不迫猝浅陋易尽。如此乃为作家,而用字,取材,造句可法。半山有才而不深,欧公深而才短。[4]

王安石的诗歌从内容上看主要以下列四类最为著称:政治诗、咏古诗、咏怀诗、写景诗。大体说来,前三类诗主要集中在他前两期,即1076年以前,后一类诗在晚年写得更多更好,因而其诗的前后期风格亦不尽相同。

王安石诗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瘼,像《河北民》描写边界地区人民在灾年的悲惨生活,《兼并》《发廪》等批判贪官污吏,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重要的是,王安石的政治诗不单以一个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身份的人来写现实、写民生,而是以一个大政治家的眼光来探索其社会根源,寻求其政治出路。有些诗干脆直接宣传他的变法主张与措施,如《河北民》《兼并》《收盐》《省兵》《发廪》《后元丰行》《歌元丰五首》等。这些诗往往以议论入诗,以古文文法入诗,直陈其事,质朴无华,充分体现出他的以“适用为本”“以文为饰”的文学观,如《兼并》:

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礼义日已偷,圣经久堙埃。法尚有存者,欲言时所咍。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阖开。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

对于此诗,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有详细分析:

苏文定公云:能使富民安其富而不横,贫民安其贫而不匮,贫富相恃以为长久,而天下定矣。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方其未得志也,为《兼并》之诗,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出重息,公私皆病矣……其徒世守其学,刻下媚上,谓之飨上。有一不飨上,皆废不用,至于今日,民遂大病。源其祸,出于此诗。盖昔之诗病未有若此酷者也。此公异日引国服为息之证,以行青苗之张本也。[5]

又《后元丰行》: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干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诗作列写了元丰时续行新法的一系列成效,展示出作者因自己主张变法而使民受益的高兴心情。当然,诗作写于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之职闲居在家时,此时的复杂心情可以想见。

王安石写得更为出色的是咏史诗。他继承了左思、杜甫以来借咏史以述志的传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了独特的看法,从而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情。如《贾生二首》之二: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前人咏写贾谊,大多着眼于他才高位下的悲剧命运,王安石诗却独排众议,认为贾谊的政治主张多被汉廷采纳,他作为政治家的命运远胜过那些徒得高官厚禄者。王安石这里借咏史以明志,字里行间隐约可见王安石本人的政治家风采。其《明妃曲二首》更是传诵一时的名作: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捍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唐人咏写王昭君多骂毛延寿,又多写昭君之顾恋君恩。而王安石此诗却说昭君美貌本非画像所能传达,其流落异域的命运未必比终老汉宫更为不幸,都体现了宋人在唐诗之外求新求变的精神。特别是“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一句,指出昭君的悲剧乃是古今宫嫔的共同命运,议论精警奇突,充分体现出宋诗长于议论的特征。对此诗,古人多持有异议,亦可见出创新求变之不易:

王介甫《明妃曲》二篇,诗犹可观,然意在翻案,如“家人(至)南北”,其后篇益甚,故遭人弹射不已……大都诗贵人情,不须立异。后人欲求胜古人,遂愈不如古耳。[6]

“低回”二句,言汉帝之犹有眼力,胜于神宗。“意态”句言人不易知。“可怜”句用意忠厚。末言君恩之不可恃。“汉恩”二句即“与我善者为善人”意,本普通公理,说得太露耳。二诗荆公自己写照之最显者。[7]

诗人多作《明妃曲》,以失身胡虏为无穷之恨。安石则曰:“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然则刘豫不是罪过,汉恩浅而虏恩深也。孟子曰:“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以胡虏有恩,而遂忘君父,非禽兽而何![8]

王安石咏怀诗大多写其抱负及出处进退之间的矛盾心理,感情深挚,格高韵远,既有政治家的风度,又有诗人的气质。如: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呜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葛溪驿》)

城郭山林路半分,君家尘土我家云。莫吹尘土来污我,我自有云持寄君。(《戏赠约之二首》其一)

槿花朝开暮还坠,妾身与花宁独异。忆昔相逢俱少年,两情未许谁最先。感君绸缪逐君去,成君家计良辛苦。人事反复那能知,谗言入耳须臾离。嫁时罗衣羞更着,如今始寤君难托。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君难托》)

王安石是一个有至性的人,他也写了不少感人的思亲怀友的名作,如: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示长安君》)

自吾失逢原,触事辄愁思。岂独为故人,抚心良自悲。我善孰相我?孰知我瑕疵?我思谁能谋?我语听者谁?……我疲学更误,与世不相宜。宿昔心已许,同冈结茅茨。此事今已矣,已矣尚谁知?渺渺江与潭,茫茫山与陂。安能久窃食,终负故人期。(《思王逢原》)

前者写岁月流逝、兄妹离别之情,语淡情深,十分感人。后者乃怀念德才兼备却不幸早逝的好友王令,表达自己失去一位劝善规过、志同道合的朋友的痛心。这些诗作,表现出王安石作为严肃、刚强的政治家的另外一面。

王安石诗歌创作的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写景抒情的绝句,这些诗作,格律精工,深得唐人风味。有些诗还深蕴禅意,有王维之风。正是这些诗使得王安石在当时诗坛上享有盛誉。黄庭坚说:

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觉沆瀣生牙颊间。[9]

叶梦得说:

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10]

曾季貍认为:

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11]

从宋人的这些言论来看,人们称王诗为“王荆公体”,主要是着眼于其晚期诗风。诗作如:

雪干云净风遥岑,南陌芳菲复可寻。换得千颦为一笑,东风吹柳万黄金。《雪干》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之一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北陂杏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北山》)

这些诗描写细致,修辞巧妙,韵味深永。可以说,王安石早期的诗风较多显示了直截刻露的宋诗特征,其晚期诗则以丰神远韵的风格体现出向唐诗的复归。所以王诗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其艺术成就也足以列于宋诗大家的行列。对于此,古人亦多论评:

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至“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但见舒闲容与之态耳。而字字细考之,若经檃括权衡者,共用意亦深刻矣。[12]

荆公晚年《闲居》诗云:“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盖本于王摩诘“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而其辞意益工也。[13]

“细数落花”,“缓寻芳草”,其语轻清。“因坐久”,“得归迟”,则其语典重。以轻清配典重,所以不堕唐末人句法中,盖唐末人诗轻佻耳。[14]

王安石还特别工于六言绝句,他综合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特点,往往用两句对仗,两句不对仗的形式,来弥补六绝在节奏、声律方面的缺陷。其六绝主要有《宫词》《题西太一宫壁》二首、《题舒州山谷寺石牛洞泉穴》《西太一宫楼》等。如: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其一)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其二)

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旁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题舒州山谷寺石牛洞泉穴》)

草际芙蕖零落,水边杨柳欹斜。日暮炊烟孤起,不知鱼网谁家。(《西太一宫楼》)

草际芙蕖零落,水边杨柳欹斜。日暮炊烟孤起,不知鱼网谁家。(《西太一宫楼》)

对于王安石六言绝句的艺术,苏轼大为赞叹,认为可能只有黄庭坚可以比肩,而黄庭坚则认为自己亦有所不及。佚名《诗事》记曰:

苏子瞻作翰林日……见王荆公旧题六言云:“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又云:“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却寻旧踪都迷。”子瞻讽咏再三,谓鲁直曰:“座间唯鲁直笔力可比尔。”对曰:“庭坚极力为之,或可迫及,但无荆公之自在耳。”[15]

王安石的诗歌创作,熔议论、学问、诗律于一炉,达到“致用”“务本”的融合为一,以精严深刻见长,而又以闲淡新奇出之。在宋诗的发展过程中,王安石以其深邃的思想、新颖的见解及后期对诗歌艺术技巧、字句锤炼的探索,至而喜欢用典,在散文化的长篇里发表议论等,对宋诗独特风貌的探索与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王安石的诗歌注重语言的运用,讲究铸字炼句,在诗歌艺术技巧上能以工取胜:

大抵荆公阅唐诗多,于去取之间,用意尤精。[16]

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17]

介甫五七言绝,当代共推,特以工致胜耳,于唐自远……至七言诸绝。宋调坌出,实苏黄前导也。[18]

这种以工取胜的作品如大家熟悉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中之“绿”字,经过多次修改,洪迈《容斋续笔》记:

王荆公绝句云:(即上引,略)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19]

宋人诗歌特色有“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之称,其中“以才学为诗”,也始自王安石等人。曾季貍《艇斋诗话》说:

荆公诗及四六,法度甚严。汤进之丞相尝云:“经对经,史对史,释氏事对释氏事,道家事对道家事。”此说甚然。[20]

用事、用典已堪称以才学为诗了,而至于“经对经,史对史”之类,其对才学的运用可谓到了极致,这类作品如: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春来。(《书湖阴先生壁》)

得贤方慕北山莱,赤白中天二府开。功谢萧规惭汉第,恩从隗始诧燕台。曾留上主经过迹,更费高人赋咏才。自古落成须善颂,扫除东阁望公来。(《张侍郎示东府新居诗因而和酬二首》)

对于诗中的用典,前人评道:

荆公诗用法甚严,尤精于对偶。尝云,用汉人语止可以汉人语对,若参以异代语,便不相类。如“一水”之类,皆汉人语也。此法唯公用之,不觉拘窘卑凡。如“周颙宅在阿兰若,娄约身随窣堵波”,皆以梵语对梵语,亦此意。尝有人面称公诗:“自喜田园安五柳,但嫌尸祝扰庚桑”之句,以为的对。公笑曰:“伊但知柳对桑为的,然‘庚’亦自是数。”盖以十干数之也。[21]

荆公尝有诗曰:“功谢萧规惭汉第,恩从隗始诧燕台。”或谓公曰:“萧何万世之功,则功字固有来处,若‘恩’字未见有出也。”荆公答曰:“韩集《斗鸡联句》,则孟郊云:‘受恩惭始隗。’”则知荆公诗用法之严如此。然“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之句,乃以樊哙“排闼”事对“护田”,岂“护田”亦有所出邪?[22]

宋诗之所以会形成与唐诗不同的特色,议论成分的增强是一个重要因素。宋代,议论不但充溢于各体散文,而且大量出现在诗歌之中。当然,过多的议论会削弱诗歌的表情功能,像理学家的诗歌一样变成押韵的语录,但是适度的议论,则为诗歌开辟了新的题材范围和美学境界,因此,宋人的咏史诗、哲理诗便因议论而取得了成功。尽管如此,在王安石之前,议论仍仅限于古体或律诗这样较长篇幅的诗中,王安石却进一步将议论引入绝句等短制,使议论渗进宋诗中的有可能的每一个角落。作品如: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贾生》)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前诗咏写贾谊,通篇发议论,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评价,抒发了自己的独特的也可以说是政治上的见解。后诗前半写景,后半议论,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这在诗人,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则是引人向上的启迪。

王安石词仅存29首,却颇具开创性。他的词已脱离了晚唐五代以来柔软香艳的樊篱,以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为主,并进一步转向对历史和现实社会人生的反思,使词具有一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如《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是一首著名的怀古词,通过对六朝历史兴亡的反思,表现对现实社会危机的忧虑。写景如绘,意境高远。《词林纪事》引《古今词话》语云:

金陵怀古,诸公寄调于《桂枝香》者三十余家,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23]

再如怀古咏史词《浪淘沙令》: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词作表层为咏叹伊尹、吕尚因君臣际遇而建立奇功,深层则是慨叹自我的怀才不遇,寄寓着风云际会以建立功勋的人生理想。

王安石这些词的表现功能已由应歌娱人转向言志自娱,标志着词风向诗风的靠拢。他还有些风格颇似晚年小诗的词,精工婉转,含蓄隽永。如《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词作写词人退居钟山时的闲适心情。上片写钟山周围环境:群山拥抱,一水环绕,平岸小桥,数椽草屋。下片着重写闲居生活:午睡醒来,鸟鸣雀噪,词人倚枕而听,仿佛晨鸡啼唱。结尾借用“邯郸道”事典,隐喻昔日政治上遭遇的挫折不过是人生道路上的虚幻。此词可以看出作者退出政治漩涡后的心境。

注释

[1]脱脱等:《宋史》卷三二七。[2]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211页。[3]贺裳:《载酒园诗话》,《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18页。[4]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84页。[5]王安石撰,李壁笺注:《王荆文公诗笺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9页。[6]贺裳:《载酒园诗话》,《清诗话续编》本,第220页。[7]王安石撰,李壁笺注:《王荆文公诗笺注》,第66页。[8]王安石撰,李壁笺注:《王荆文公诗笺注》,第67页。[9]魏庆之编:《诗人玉屑》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372页。[10]叶梦得:《石林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06页。[11]曾季貍:《艇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9页。[12]叶梦得:《石林诗话》,《历代诗话》本,第406页。[13]吴幵:《优古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266页。[14]吴可:《藏海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333页。[15]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27页。[16]叶梦得:《石林诗话》,《历代诗话》本,第421页。[17]陈师道:《后山诗话》,《历代诗话》本,第306页。[18]胡应麟:《诗薮》,第227页。[19]洪迈:《容斋续笔》,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9页。[20]曾季貍:《艇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310页。[21]叶梦得:《石林诗话》,《历代诗话》本,第422页。[22]葛立方:《韵语阳秋》,《历代诗话》本,第492页。[23]张宗橚《词林纪事》,第113、114页。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5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