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无渡河
李白
【原文】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1]。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2]。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3]。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4]。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5]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6]。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圓[7]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注释】
[1]昆仑:昆仑山。龙门:即龙门山,在今陕西韩城东北五十里,黄河流经其间。
[2]理:即治理。唐人避唐高宗讳,改“治”为“理”。窥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3]杀:即止住。湍(tuān):急流,急流的水。湮:淤塞,堵塞。九州:指天下。蚕麻:养蚕种麻,此泛指农业生产。
[4]风沙:此句的意思是水虽不至于有滔天之祸,仍有风沙之害。
[5]奚:何。
[6]凭:徒步渡过河流。海湄:海边。
[7]挂胃(juàn):挂着,挂住,缠挂。
【赏析】
《公无渡河》,又名《箜篌引》,是乐府古辞。此诗具体作年难以考证。大多数人认为此诗作于安禄山反叛前,李白去幽州(北京)自费侦探的时候。也有人认为可能写在永王李璘被平叛以后,当永王使韦子春带着五百两黄金来三请李白下山的时候。
诗中隐藏着一个凄美悲怆的故事。《古今乐录》曰:“张永《技录》相和有四引,一曰箜篌,二曰商引,三曰徵引,四曰羽引。箜篌引歌瑟调,东阿王辞。”崔豹《古今注》载:“《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而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呼止之,不及,遂堕河水死。于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歌。声甚凄怆,曲终自投河而死。霍里子高还,以其声语妻丽玉。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焉。丽玉以其声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焉。”李白的《公无渡河》大底即用此意。全诗所表达的正是一种强烈的超越生命的悲剧艺术,虽历经千百年,仍能动人心魄,引发共鸣。诗中所云“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一句,更是对此诗所体现的人生悲剧的完美诠释。
诗歌一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诗中以突兀惊呼之语,写它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横亘天地的昆仑山;随即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万里”之外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滔天巨浪吞噬了无数生民,茫茫荒古,顿时充斥了帝尧的浩然叹息。
于是,“大禹”出现了。因此节重在描述黄河,故诗中仅以“大禹理百川”四句带过,以表现桀骜狂暴的洪水在这位英雄脚下的驯服。然而,“儿啼不归家”寥寥五个字,就使一位为公忘私、“三过家门而不人”的治水英雄风貌由此跃然纸上。黄河的荒古之害从此驱除,但它的浪波在汹涌归道之际,却在两岸留下了“茫然风沙”。
以上一节,主要还是展现黄河的狂暴肆虐,为下文做足了铺垫。试想,那白发之叟,竟想“凭河”而渡,难道就不怕被它吞没?
诗之后一节,以极大的困惑,向悲剧主人公发出了呼喊:“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这呼喊仿佛是“狂夫”之妻的陡然惊呼!因为诗人紧接狂夫“临流”之后,就急速推出了那位“旁人不惜妻止之”的深情妻子。于是,全诗的情景发生了惊人的突变:在轰然震荡的浪涛声中,诗人自身隐去了,眼前只留下了一位悲恸而歌的蓬发妇人。这景象是恐怖的,其哭声是悲惨的,令人不忍卒听。结尾诗人陡变双行体为单行,似乎被悲愤笼罩,无以复言,便掷笔而叹:“箜篌所悲竟不还!”全诗就这样结束了。黄河的裂岸涛浪还在汹涌,“狂夫”之妻的恻怛号泣压过浪波,在长天下回荡!
古歌中“白首狂夫”的渡河故事,经过李白的再创造,带有了更强烈的悲剧色彩。那位“狂而痴”的披发之叟,似乎正苦苦地追求着什么,其中可能就有诗人执着追求理想的影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