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孙宜君《复仇的火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释义

孙宜君《复仇的火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 孙宜君

叙事长诗。作者闻捷。这是一部具有史诗规模与气派的长篇叙事诗,长达万余行。全诗共三部。第一部《动荡的年代》,最初发表于《收获》1959年第3期,后经修改于1959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二部《叛乱的草原》的各章,散载于1960年《诗刊》、《星星》、《北京文艺》、《人民日报》等报刊,1962年1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三部《觉醒的人们》于六十年代前期写出初稿,其中的前奏曲、第五章和尾声,分别发表于《边疆文艺》1961年第1期、《上海文学》1962年第1期、《河北文学》1963年第2期。第三部原稿在十年动乱中已不知去向。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第一、二部,并将第三部已发表的残章同时印出。这部长诗以解放初期人民解放军挺进新疆,用军事和政治力量平息了由帝国主义分子在巴里坤草原策划的一次武装叛乱为题材和结构骨架,展开了西北边疆兄弟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第一部写叛乱前夕弥漫草原的骚动不安,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第二部写叛乱的始末;第三部写觉醒了的牧民如何重建家园,创造社会主义的美好生活。诗人的创作意图是,“通过这首长诗记载下解放初期聚居在巴里坤草原的哈萨克人从怀疑、反对到拥护共产党的历史过程,记载下帝国主义者和民族反动派的幻梦和末路(《动荡的年代·后记》)”。遗憾的是,第三部的全貌已无法看到。但从第一、二部看,诗人的创作意图已基本实现,内容、结构、人物均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艺术完整性。在长诗头两部中,诗人力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正面表现这场复杂斗争,并用浓郁的色彩来涂抹这幅历史图画。因而,一开始就交错几条线索,刻画了各个社会阶层的众多人物。这种宏伟的规模,在我国现代叙事诗创作上前所未有,因此它曾被人称为“诗体小说”。诗人把开阔的历史场景的展现与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刻画结合起来。一定数量的人物形象的鲜明,是这首长诗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诗中出现的,有解放军的师长、团长和战士,有哈萨克民族的老人、青年、少女,有外国领事和间谍,有叛匪头子及其爪牙。其中,外国领事马克南、惯匪乌斯满、部落头人阿尔布满金、哈萨克老牧民布鲁巴大叔、民族干部沙尔拜、身世悲惨而善良的少女苏丽亚等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尤为突出的是长诗成功地塑造了青年牧民巴哈尔这个典型形象。巴哈尔是一个有复杂性格和感情的人物。他有贫苦牧民正直、善良、纯朴、勤劳的本质,有骠悍、骁勇的禀性和出众的跑马、射猎、弹唱等本领,有对纯真爱情的追求。然而,世代延续的奴仆生活使他变得愚昧、偏颇和虚荣;狭隘的民族观念和宗教意识使他轻易地上了反动头人的圈套,卷入叛乱逆流。但同时,他性格中善良的本质仍未泯灭,与家乡亲人的感情联系尚未完全切断,这使他走上了歧途后陷于矛盾和痛苦之中。通过正、反面的教育,他终于觉醒,走上了回头路。长诗还出色地描绘了巴里坤草原的风光,哈萨克民族的生活习俗等。第一部中的“静静的巴里坤”,第二部中长达八九百行的对草原婚礼的描写,色彩繁丽而诗意浓郁。长诗的形式是四行一节的半自由体,大体整齐又有变化。语言显示出一种机智、轻快、优美、流畅的格调。这部长诗也存在一些由于事件复杂而流于叙述交代,或琢磨不够而显得粗糙的部分。第一部出版后,若干评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提出情节更集中,描述更精练的要求。因而,第二部的情节线索出现了删繁就简的趋势,腾出更多的篇幅用于抒情,但因此在总体构思上与第一部出现某些脱节:有的线索、若干重要人物,未能得到继续有力的表现。这些瑕疵,没有影响长诗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它仍不失为当代叙事诗中的杰作。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3 16: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