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使用暗示之道,让自己占据心理优势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都有这样一种倾向:人们会不自觉地维护自己的“自主”地位,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干涉或者控制。从这个角度来讲,暗示的作用往往要比指示、命令或直接劝说产生的效果更好。
这一点常常被商人们反复使用,比如广告宣传中宣传使用了自己的产品,效果会多么好,这种暗示就比直接劝说对方购买要好得多;还有一些商家会找人装做买东西,造成很多人购买的假象,引诱别人去购买,这也是利用了“心理暗示”。
某种酒推广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的员工都装成老板,吆喝着去大酒店吃饭,点上几千块钱的菜,然后问“有某某酒没有”,酒店老板没听说过,然后如实回答没有,结果一单几千元的生意就没有了。如此反复了几次,酒店老板们都意识到“某品牌的酒是商人们都喜欢的,是留住客人的法宝”。于是,这种酒一时风靡了大江南北,市场一下子就被打开了。
这就是利用了人们更愿意接受暗示而不是劝说或建议的心理。这种暗示的方法能够比任何方式更让自己占据主动,让他人更乐意接受自己的劝说或者建议。暗示也有多种方法和技巧,只有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有技巧的暗示,才可能收到更好的成效,否则对象不对或者方式不对就等于“对牛弹琴”,是没有效用的。
感染性暗示,即用感染的方式暗示他人按照你的方法去做,比如哄小孩子睡觉,如果直接命令他“该睡觉了”“闭上眼睛”,效果通常是很差的,反而可能使孩子更加兴奋或抗拒。这时,不妨选择感染性暗示,给他讲个故事等,不久孩子就会安静入睡。对于感染性暗示,可以应用在容易接受暗示、感染别人情绪的群体中,比如学生或者涉世未深的年轻人。
期待性暗示。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运用的就是“期待性暗示”。他运用了士兵们口渴对梅子的期待,让他们口中生津,鼓起了士气和力量,一鼓作气翻过了山丘,到达了水源。这种暗示一定要运用施加暗示者的权威效应,否则是不会达到目的的。如果是曹操以外的某个士兵说看到了“梅子”,大家肯定会怀疑他,效果就不能显现出来。想要给大家“画饼”,就一定要让人相信“饼”的真实性,就要求“画饼”人的权威。
幻想后果性暗示。贾诩是曹操非常看重的谋士,一次曹操特意屏退左右,向贾诩请教立太子一事。贾诩面露难色,故意不答,曹操问他为什么知而不答,贾诩说自己正在想事情,所以没有回答主公的问话。曹操问他想什么,贾诩漫不经心地答道“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袁绍和刘表正是因为废长而立幼,使得身死后兄弟阋墙,霸业成流水。贾诩并没有明白地表明支持谁或者给曹操建议,只是一个暗示就使得曹操下定了立曹丕为太子的决心。
这就是利用“幻想后果性暗示”取得的效果,一般要运用前车之鉴的事例,让对方自己想象事情的糟糕后果,再做决定。当然,最好还要对方能够有足够的领悟能力,否则就有“对牛弹琴”之虞,这种暗示常常用于对比你地位高的人提建议,委婉而容易被接受。
暗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果不能够给人明显的建议或者当他人不容易接受你的劝说、指示或建议时,不防利用暗示之道。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就能够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让别人不自觉地接受你的看法。
心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