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图书编辑出版·经典注疏
释义

图书编辑出版·经典注疏

图书编辑出版·经典注疏

指儒家经典及研究解释儒经的著作。“五经”之说,始于汉代。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置五经博士教育弟子。这时的五经是《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后来不断发展变化,东汉熹平石经是以上五经加上《公羊传》和《论语》为七经。唐代科举取士在“明经”科中规定三礼(《周礼》、《仪记》、《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榖谷梁传》),加上《诗经》、《尚书》、《周易》,合称九经,后又加上《论语》、《孝经》、《尔雅》为十二经,这也是唐开成石经的内容,宋代又加上一部《孟子》遂成十三经。早在汉代的经学研究中,就有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之争。所谓今文,即当时通行的隶书所传写的经书,大都是学者凭记忆背诵讲授。他们的特点是治章句,遵师法,专守一家之说。所谓古文,是指汉代以前使用的文字,多为篆字。两派经文的研究者各有所依,互不相让。西汉时重今文经,其大师是董仲舒。西汉末王莽托古改制,古文派抬头,代表人物是刘歆。到东汉初至汉灵帝刻石经,还是今文经占上风,其后由于马融、郑玄等大师的推荐,古文经的地位又胜今文经,这种争斗时断时续,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时期。一些经学大师都写过大量为经书作注解的书,仅郑玄一人就为《易》、《书》、《诗》、《三礼》、《论语》、《孟子》、《孝经》等一一作注。

南北朝时,学者致力于经书的笺疏工作,不遗余力。据徐崇《补南北史艺文志》的统计,当时为经学注疏《易经》类25种,《尚书》类14种,《诗经》类24种,《三礼》类66种,《春秋》类35种,《孝经》类27种,《论语》类17种。这些成绩,在唐贞观年间,孔颖达、颜师古等人编撰《五经正义》做了一次总结,加上贾公彦的《周礼疏》、《仪礼疏》,以及徐彦的《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的《春秋穀梁传疏》,诸经的解释,在唐代算是有了定本。时隔不久,啖助、陆淳等人又写出一批《春秋集传》、《春秋集传纂例》、《春秋集传辨疑》、《春秋微旨》等书,对旧有的传注提出怀疑。宋代刘敬撰《七经小传》、王安石作《三经新义》等,发挥己见,不再墨守注疏,形成一种横生议论的风气,甚至删改经史以迁就己说,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宋代大儒由于下功夫研究注疏,学有根柢,虽摒弃古议,犹能自成一家。如朱熹撰《易本义》、《书说》、《诗集传》、《仪礼经传通解》等书,成绩卓著。元明二代,士子功底较浅,还要编修《五经大全》颁行天下,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本,影响所及,遂使经学衰微。明末清初,经学中兴,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提倡经世致用之说,学风为之一变。他们提倡朴实的学风,推崇郑玄、许慎所代表的汉学,反对专讲理性的宋学。乾嘉以后,经学名家辈出,有惠栋领导的“吴派”和戴震领导的“皖派”,成果显著。今古文经派都很活跃。至康有为写出《新学伪经考》,大胆指出古文经书都是伪经,都是刘歆伪造的,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谈书论学的立足点,对当时的正统思想传统观念进行怀疑和否定,为维新变法作了舆论先导,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