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用韵《加倍渲染》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如此晚出道场诗,看他前解细写湖上是岛,岛上是寺,又加柳、松、莲、花等字,装成异样清华好景。意犹未惬,即又尽借其日之暮雨凉风,户橘棕榈,以加倍渲染之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五)
【诗例】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棕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解析】
“加倍渲染”是唐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渲染原是绘画的一种技巧,运用于诗歌创作,一般是指运用反复、夸饰、对比等手法浓墨重彩地写景抒情,对描写对象从诸多侧面着意描写,突出主体意象,强化情景交融的意境。加倍渲染,即多重渲染也。像《诗经·秦风·蒹葭》: 以“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双重渲染,突出“在水一方”的伊人可望不可即的缥缈意象和情境。唐人颇得三百篇此种遗意。如杜甫《春夜喜雨》便是以 “野径云俱黑”的雨中夜景和“红湿”、“花重”的雨后晓景双重渲染,突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意象。白居易此诗,从题目看,它描写的主体意象是“孤山寺”,也是运用多重渲染的技巧,着意描写孤山寺周围的西湖景物,创造众星捧月,绿叶扶花的艺术效果。
白居易此诗作于长庆三年或四年秋(823年—824年),它同《钱塘湖春行》、《杭州春望》等名篇一起,反映了诗人当时远离京城是非,置身自然的愉悦畅适的心情,同时也从侧面流露出诗人诵经参禅、崇尚佛事的“中隐”之致。
全诗一开始就将人们带到了西湖傍晚秀美的湖光山色之中:“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柳湖”即西湖,“松岛”即孤山,“莲花寺”就是著名的孤山寺。莲花一向是佛门净界的象征,以莲花喻寺,既切近佛教的原旨,又点出了孤山寺环境的独胜——宛如绽开在西湖碧波上的莲花。就在这柳枝婆娑、融和骀宕的秋之傍晚,刚刚礼罢禅佛的诗人正在朋友的簇拥下走出道场,准备乘舟晚归。这两句诗一静一动,静处突出了孤山寺的环境之美,动处体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欣喜之情。“卢橘子低山雨重,棕榈叶战水风凉。”在诗人的眼中,一切都是那么惬意、那么饱满:果实累累的枇杷经山雨洗过更显得枝条低垂,棕榈树的阔叶在雨后的清风中颤动,好像也敏感到秋风秋水的凉爽。这两句是诗人刻意描状归路所见,越发烘托出诗人的满心快适。“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不知不觉已移步登舟,船行湖上。但见水天一色,潋滟的波光中似泛起了缕缕清烟;夕阳如火,参差错落的殿宇明灭在一片灿烂的金色之中。诗人沉醉了,仿佛自己真的进入了仙山琼境,所以最后两句说:“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既点出诗题,同时也像电视剧结尾的定格一样,将画面终止在西湖山水最美、最动人的那一瞬间,使人陶醉,更令人回味。
白居易论诗,曾说过“说喜不得言喜,说怨不得言怨。”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它既不纯主观地抒写感怀,也不纯客观地穷形尽象,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对景物的体验表现自己的感情,以景物的折光烘托自己的心境。诗人将西湖——孤山最美的最富有特征的景物融于一体,先以柳、松、莲花构成画面的主色调,又以暮雨、凉风、枇杷、棕榈作为点染,再配以湛蓝的湖天、火红的夕阳、金碧辉煌的庙宇,这样层层渲染,创造出一种烟柳芭清、恍如人间仙境的优美意境,而诗人那种流连山水、系心空门的怡然恬静之情,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这种手法,正如《四虚序》所云:“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而白诗“意到笔随、景到意随”(江进之语)的艺术功力也就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