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唐太宗·李世民《赐魏征诗》
释义

唐太宗·李世民《赐魏征诗》

  醽醁胜兰生, 翠涛过玉瓒。

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注释]

①本诗原有题注:魏征善治酒,有名曰醽碌,曰翠涛,世所未有。

②本诗原有诗末注:兰生,汉武帝百味旨酒;玉瓒(xie谢),隋炀帝酒名也。

[赏析]

魏征 (580—643),是唐初名臣。他的身世较复杂。早年为道士,隋末大混乱时,曾追随起义军首领之一李密,为之出谋划策,后随李密降唐。当时唐高祖李渊为帝,李世民兄建成为太子,魏征为太子洗马。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杀太子建成,魏征才归附李世民,历任詹事主簿、谏议大夫、秘书监等官。魏征的用事,也反映了太宗用人惟贤、不避亲疏恩怨的政策。

魏征之作为名臣,其思想也确有过人的地方,例如他相信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唐刘肃《大唐新语》记载魏征常在太宗前陈说古今帝王治乱经验,以为可以实现天下太平。大臣封德彝反驳说:“三代 (夏商周) 已后,人渐浇讹 (浮薄诈伪),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理而不能,岂能理而不欲。魏征书生,若信其虚论,必乱国家。”魏征反问:“五帝三王,不易人而理(意为同样的人民,在贤明的帝王治理下社会就太平)。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在其所化而已,考之载籍(史书),可得而知。桀为乱,汤放之,纣无道,武王伐之,而俱致太平。若言人渐浇讹,不返朴素,至今应为鬼魅,宁可得而教化耶?”这些议论,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驳得封德彝无言可对。

封建社会,帝王独裁,言莫予违,这自不利于统治。所以从秦朝开始就设置谏官,所谓谏,就是向皇帝直言规劝的意思,以此作为政治的调节。魏征之所以成名,主要在于敢于向太宗犯颜极谏。可是逆耳之言即使一个普通人也未必肯听取,何况皇帝。《隋唐嘉话》还记载有如下的故事,说太宗一日退朝后,自言自语地说要杀却此田舍汉。文德皇后问:“谁触忤陛下?”太宗说:“魏征每事廷辱我,使我常不自得。”皇后退,朝服立于庭。太宗惊问: “何为若是?”皇后说: “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尽直言。妾备后宫,安敢不贺。”太宗才息怒。由此可见唐太宗之所以成为英主,创我国封建社会中少有的贞观之治,是由多种条件的促成。如果太宗周围尽是持位保禄的谄谀之臣,那末即使他是“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圣人,也绝无好结果。

这首诗即表现了太宗与魏征的亲密关系,有无寓意则不可知。诗说魏征家酿的酒,其醇美超过汉武帝的兰生,隋炀帝的美酒。饮醉后千日不醒,藏置起来酒味十年不坏。晋张华 《博物志》说,中山人狄希能造千日酒,饮后醉一千日。北魏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说: 河东人刘白堕酿的酒,六月炎天暴置阳光下,能十多天不坏。古代对受到他人的善言启迪,有如饮醍醐的比喻,醍醐就是美酒,因此诗中的“醽醁”“翠涛”,很可能即是魏征规谏的比喻。

正因为太宗善于采纳不同意见,知道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所以于魏征死后,对臣僚们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犹一镜亡失。”这几句话,古往今来都视为箴言,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实行,这也许即是唐太宗所以能建不世功业的关键所在。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