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元代诗歌与散曲》鉴赏
释义

《元代诗歌与散曲》鉴赏

《元代诗歌与散曲》鉴赏

(一)


在元代文坛上,“俗文学”冲破世俗藩篱,占踞了主导地位,这就是后世所称的“元曲”。按传统说法,元曲就是杂剧与散曲的统称。其实,它们是两种文体。杂剧是戏剧的一种,而散曲却是一个新的诗体。当然,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比如杂剧的主要部分,是按曲调撰写唱词的,同散曲一样,都是合乐歌唱的。近世为了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把那种只用于合乐清唱、性质近于词的曲,称之为“散曲”;而将那种有故事情节,并带有科白的曲,冠以“剧曲”之名。

北方杂剧和散曲,所用曲调都是北曲。这里的“北曲”,是指宋、元时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总称,同“南曲”相对而言。它大都渊源于唐宋大曲、宋词和北方民间曲调,并吸收了金、元音乐,盛行于元代。它的用韵,以《中原音韵》为准,无入声字;其声调遒劲质仆,用弦乐器伴奏。从音乐上说,后人又把元杂剧,也称之为“北曲”。

与北曲相对的是“南曲”。它是宋、元时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总称。大都来源于唐宋大曲、宋词和南方民间曲调,盛行于元、明。它用韵以南方(今浙江一带)语音为标准,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伴奏。从这个角度说,人们把南戏,也叫做“南曲”。

元散曲的基本形式,是小令和套数。“小令”,也叫“叶儿”,因它是一支支独立的只曲。它短小精悍,句子短长不齐,有一定腔格,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是散曲的基本单位。小令中还包括“带过曲”。所说“带过曲”,(也称“合调”)是由同宫调中经常联唱的两支曲调联结而成,(最多只能用三调),因为一曲写毕而意犹未尽,再以它曲续之。实际上,它是小令的变体。小令还有两种体制:一是集曲,即摘取各调零碎句子缀合而成;一是摘调,是将整曲中比较精彩的一、二个调,摘而出之为小令作品。

套数,又叫散套、套曲或大令。它的结构比较复杂,是由两支以上的同宫调的只曲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联缀有一定的顺序。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用“煞调”、“尾声”结束。中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短者只有三、四调,长者却有二、三十调之多。散曲,也有另体,叫“同调重头”,或者“异体间列”。

套曲的组成有三个特点:①由同一宫调的曲牌多支,连合而成为一个整体;②全套各调,务必同韵;③每套有尾声,以表示首尾完整和全套音乐的完结。

散曲同词比较,有那些不同特点?

王力曾给词下过定义:“词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在这方面,散曲(包括剧曲)与词是相仿的。它是在中国诗史发展上一个重要阶段中出现的一种新体诗歌,也是把自由体同格律体两种诗歌形式结合起来,达到“雅俗共赏”境界的新韵文,标志着诗歌形式上的一次解放。

但散曲具有自己不同的特色,主要是:

一、格律上特点

①句型——曲与词都属长短句型,但曲更为参差,其中短句只有一字或二字,长句可达二三十字。不过,散曲的本性仍是乐句,并非自由诗。

②韵调——曲的用韵比词的韵脚加密,几乎句句押韵,且又平仄通押,而词却不可;曲还可以重韵,允许出现拗句,而诗词却是大忌重韵的。

③定格——诗词均有定字、定句的要求,不允许有增损,而曲则可增加衬字,在正字本身,也可有字句的增减。

④对仗——在曲中出现了比词更多的对偶句式。如:合璧对、鼎足对、隔句对、连璧对、联珠对和叠对等等。

二、语言风格之不同

①语言民俗化,这在古典诗词中原是犯忌的,但散曲却继承了诸宫调、赚词、话本等说唱文学的通俗化传统,大量使用口语(经过提炼),甚至把“多用口语、善用口语”,作为评价标准之一。

②在风格上,诗词贵含蓄、曲折,而散曲贵直言、显语,言浅而意深。这里有个重要因素是由于赋、比、兴这个表达艺术运用的不同所致。诗是赋、比、兴兼用的,词则比兴多于赋,而曲的赋与比多于兴。这正是“比显而兴隐,赋直而兴曲”之故。

(二)



一、散曲的兴起,也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有自己的产生和成长过程。它同词相仿,最早也是起于民间。北宋后期(熙宁、元祐年间),诸宫调的产生,是散曲的萌芽时代;以后“胡乐番曲”与词谱融合,则是散曲的成长时期;到了金代,曲的格律日趋严整,小令、套曲都已相当成熟,并正式登上了文坛。元初,关、王、白、马诸大曲家相继出现,散曲即进入繁盛时期,并逐步取代了传统诗词的统治地位,成为元代韵文史上的主流。据隋树森《全元散曲》辑录,元代散曲作品,有姓名可考的作家220余人,作品有小令3850多首,套曲450余套,实际数量大大超过此数。

元散曲的演变,有类于宋词:开始,专用于演唱;尔后,文人作品大量出现,于是,内容上渐失民间本色;最后,终于走上了与乐曲相背离的道路,成为一种脱离乐曲而独立的特殊的诗歌体裁。

二、散曲之所以在元代兴盛起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由于宋词的僵化和衰微。词从原来流传于歌女伶工之口的通俗文学,逐步变成雅言丽文的文人雅士的专利品。至南宋后期,填词竟成了一种专门学问,非精于词学的文人也难于染指了。于是,词逐渐僵化、老化、乃至衰落。然而,民间歌曲仍在演进着,随着乐师的正谱,文人的修辞,新的曲调又日益繁富,新兴的散曲于是应运而生。

第二、外族音乐的影响与催化。北宋末,金人入主中原,继之蒙古南下,他们都带来“胡乐番曲”,广为传播,外来新曲与旧词不能合演,外来乐器节拍各异,声调也不同,旧调当然难于合奏。这就催化了新声、新词的产生,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声、新体——散曲,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第三、语言发展的促进。这也是元散曲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通俗化方向的追求;一是,新语言体系形成的需要。唐宋以来,社会生活日益繁复,新词汇不断涌现,双音词和多音词大大增加,文学通俗化趋向日见明显(如唐变文、俗赋、宋话本和说唱等),而宋词却背道而驰,一味朝着典雅化方向发展,两者矛盾越来越大。那种通俗要求的新体制散曲,就在这种条件下诞生了。

另外,汉语语言发展的必然产物。曾经为辽、金、元三代国都的大都(今北京),在三百多年间已成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京都地区的语言,逐渐与两河、山东地区语言融洽,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体系——汉语语音发展进入了近代语音阶段。这种新语系,特别“人派三声”的变化,同古音的“四声”有了很大差异。这也不能不使作为语言艺术的歌词和与之相应的乐曲发生变化。

(三)



一、散曲的思想内容

元代散曲以明快语言、爽朗风格、丰富内涵,显示了作品的浓烈人民性和作者的真情实感。它包括了各种题材的作品,表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揭露元蒙统治下的社会黑暗的;有抵制旧社会、旧制度下种种争名夺利的丑恶现实的;也有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涯和各种不幸遭遇的;又有蔑视权贵,赞美隐逸和自甘淡泊的;还有怀古伤今,对故朝抱有黍离之悲的,以及表现种种情爱的作品。

二、散曲在艺术上,也有若干鲜明的特色。主要是:

①首先是题材上的空前广泛,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世相”;②在语言风格上具有浓厚民间色彩和口语化、通俗化,往往带有“俗谣俚曲”的本色;但在后期它的语言风格有了变异,朝着典雅化趋向发展;③在声调音韵上,由单一性向综合性演进,这是由于元代社会各个民族共居杂处,各种曲调声腔互渗交融所产生的必然结果;④散曲作家成分庞杂,有文人学士,有伶工艺人,还有达官显贵和少数民族作者。因此,风格各异,流派纷呈,蔚为大观。

(四)



元代散曲,自金代产生至元末,经过一百三五十年的发展,涌现了大批作家,创作了大量作品。

元散曲的发展经历,大体有前后两个发展时期:前期从金末至元武宗即位前,约历74年;后期从至大元年至元末共61年。这是自蒙古国灭金至统一全国后的元朝末年所经历的时间,共计135年。如按照通常说法,元代历史自忽必烈统一全国后至明代前,只有98年的“国祚”。这里,为了更好反映散曲发展的实际状况,就权用上述的分期法。

一、前期主要作家、作品

这个时期以大都为中心,是散曲的兴盛时期。这时期作家众多,既有达官显贵,雅士墨客,也有教坊艺人等等。他们的作品,一个共同特色是,大量使用民间语言,朴实刚健,雅俗共赏,标志着元散曲的成熟。他们是散曲家,往往又是杂剧作家。其中影响大的有——

关汉卿:其名不详,以字行世,号已斋叟,大都人。

他是前期的重要作家,是元曲的真正代表者,成就最高,具有域外影响。他与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散曲四大家”。他的生活类似宋代著名词人柳永。他的主要代表作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正是作者生活经历的写照。现存作品有小令57首、套曲14套,主要保存在《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中。散曲成就虽逊于杂剧,但仍有独到之处。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

他的作品对元代散曲的发展贡献最大。散曲在他手里扩大了题材领域,提高了艺术境界,“堂庑始大,体制始尊。”有人认为他,有如李杜之于唐诗,苏辛之于宋词,是当时领袖群英的大曲家,被称为元散曲“四大家”之一。这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后人辑本《东篱乐府》为他保存了小令104首,套曲17套,是前期作家传世作品最多的一位。他的主要代表有: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曲[双调·夜行船]《秋思》等。

白朴:初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原为隩州人,后移居河北真定。

他七岁时,正值金国灭亡,“仓皇失母”,饱经丧乱,幸得通家父执、诗人元好间带他逃亡山东。入元后,白朴不愿为官,放浪形骸;元灭宋后,则迁家金陵,放情山水,以诗酒为乐。他工于杂剧,也擅散曲,并善填词,词风近宋词豪放派,而曲风却偏于典雅,以清丽见长。他的作品收入《天籁集》,有小令36首、套曲4套。其代表作是套曲[仙宫·点绛唇]《金凤钗兮》和小令[越调·天净沙]《春》等。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山东历城人。

他自幼聪敏好学,官至礼部尚书、监察御史等职,直言善谏,后因上疏谏元夕放灯得罪辞官,隐居乡里。不久召回,因救灾劳瘁,卒于任所。他的作品收入《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是元代有别集流传的少数散曲作家之一。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小令[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和套曲[一枝花]《咏春雨》等。

在前期作家中,值得注意的还有:最初染指散曲的名公贵人杨果、刘秉忠,及以后的卢挚、王和卿、姚燧、冯子振和教坊艺人珠廉秀等人。

二、后期主要作家、作品

这个时期以临安为活动中心。其创作的总趋势是由前期的疏放豪宕走向典雅工丽,讲究格律辞藻,逐渐失去前期那种接触社会、质朴自然的特色。专业散曲作家占据曲坛主位。其中张可久与乔吉两位最具代表性,向有“曲中双璧”之称。

张可久:字小山,浙江庆元(今宁波)人。

他仕途不顺,但生平足迹遍及湘、赣、苏、皖、闽、浙各省区,晚年居杭州。他专写散曲,不作杂剧,有《今乐府》等四个散曲集子。后世的《全元散曲》收罗最全,录其小令855首、套曲9套。元人散曲之富,无有过者。他在当时已负盛名,明清以来也一直受人推重。其代表作有小令[红绣鞋]《天台瀑布》和套曲[一枝花]《湖上晚归》等,它是清丽派代表作。

乔吉: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祖籍山西,流寓杭州。

他博学多才,除了著杂剧十一种之外,又大量写作散曲。元明间曾为其辑有《惺惺道人乐府》、《乔梦符小令》等三种。《全元散曲》收其小令209首,套曲11套。是一位仅次于张可久的多产作家。代表作有小令[双调·水仙子]《寻梅》和[双调·折桂令]《荆溪即事》等。

睢景臣:字景贤,或嘉贤,一作舜臣,扬州人。

他自幼勤勉好学,酷嗜音律,写过三个杂剧,均已不传。他的散曲作品今存者也不多,只有三个套曲和四个断句。后人辑有《睢景臣词》。最受人钟爱的作品就是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在后期曲坛上活动较多的还有既写散曲,又善诗文和书法、出身将门之后的贯云石;又有与他齐名的散曲家徐再思和可能是位落魂文人的刘时中等。他们均有佳作传世。

元代散曲的曲调,一般以北曲为主,兼采南曲,且两曲泾渭分明,从不掺和。但到元代散曲后期,不少作家吸收南戏音乐入曲。于是,就出现了“南北合套”现象,从而使元曲向明曲过渡,导致出现了以南曲为主的明代散曲的新格局。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0/6 23:00:50